沙粒代表的是超过蚂蚁所需的浮华的不切实际的追求。对人也有启示作用。人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等身外之物,其实如果只满足温饱的生活是何等简单,而打着各种意义、名目的奇怪追求,使人奔波劳碌,徒然无果。
【 #三年级#导语】《圆圆的沙粒》采用对话的形式叙述了一颗圆圆的沙粒不被同伴们的议论所动摇,钻进蚌壳里,几十年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说明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以下是整理的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圆圆的沙粒》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哈、异、坦、蚌、牢、狱、缝、逝、潮”9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圆、粒、哈、异、理、嘲、坦、牢、潮”9个生字。
2、有感情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课文,领悟“只要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愿望”,从而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奋发前进。
4、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从而了解奇妙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难点: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美好愿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课件,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见过珍珠吗?你见过的珍珠是什么样的?
2、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珍珠的图片。
3、你知道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4、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圆圆的沙粒》,看看沙粒到底是怎样变成珍珠的。
5、板书课题《圆圆的沙粒》。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你们想不想知道沙粒是怎样变成珍珠的?赶快读读课文,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让其他学生帮助纠正读错的字音。
3、出示本课生字词。
4、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5、这一课的生字你都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6、讨论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7、谁愿意当小老师来领读一下?
8、指名读,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1、指导学生学习1——9自然段。
(1)利用多媒体演示动画,演示1——9自然段的内容。
(2)出示这一部分的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同伴们说他是异想天开?
(6)“坦然”是什么意思?
(7)这里有两个地方用了省略号,想一想:沙粒的同伴还会议论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8)“如果他动摇了,爬出来是很方便的,因为蚌壳开着一条缝。”但是沙粒并没有爬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沙粒的坚定信念,朝着预定目标努力。
(9)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先分小组读,再集体读。
2、指导学生学习10——13自然段。
(1)出示这一部分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读。
(3)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4)同学们想像一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这颗圆圆的沙粒在做什么?想什么?
(5)集体读。
3、指导学生学习14——18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动画,演示14——18自然段的内容。
(2)出示这部分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通过“珠光闪闪”、“奇异的光彩”、“惊喜”、“高声赞美”等词语,让学生理解圆圆的沙粒已经成为有用之才。
(6)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4、圆圆的沙粒为什么能变成珍珠?
5、学习了这篇童话故事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6、这颗圆圆的沙粒不被同伴们的议论所动摇,钻进蚌壳里,几十年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这说明了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激发想象
1、利用课后阅读,网上查询,了解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下节课进行交流。
2、各小组课后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下节课进行表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生词。
2、指名读。
3、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书写这一课的生字词。
二、学写生字词。
1、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区分“坦”和“担”,“潮”、“嘲”和“朝”。
2、学生自由书写。
3、完成“语文天地”日积月累中第二项第三行词语的抄写。
三、组织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沙粒变成珍珠过程的资料。
1、小组交流。
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本剧表演
1、各小组到前面进行表演。
2、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3、评选出“表演之星”。
五、课堂小结
一颗圆圆的沙粒经过努力,最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这说明只要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要向这颗沙粒学习,不管干什么,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就一定能成功。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悟“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愿望”的道理,从而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奋发前进的积极态度。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领悟“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愿望”的道理。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文字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
1、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不平凡的朋友,他就是圆圆的沙粒!板书课题
2、课文中圆圆的沙粒最后变成什么了?
二、利用反差,提炼主问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段落告诉你:他终于变成了珍珠呢?
2、齐读课文的10-12自然段读一读。读了过后,看看你们会想到什么!(齐读10-12)反馈。
三、细读课文,探究原因
1、自由认真地读一读1-9自然段,利用手中的小铅笔勾画出这颗沙粒变珍珠的原因。
2、反馈、交流
(1)“十分真诚”: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出“十分真诚”的语气
过渡:说了,那么做了吗?哪里看出来?
(2)“下定决心,坦然钻进”:
指名读第2自然段。理解“异想天开”和“坦然”。是呀,对于圆圆的沙粒的想法,同伴们并不支持,可他还是做了!可见他真的是“十分真诚”的!
过渡:说了、做了,够不够?那,还有原因吗?
(3)不动摇:(指名读第5自然段)
创设情景理解“议论纷纷”。
听到了这么多的议论,如果你就是圆圆的沙粒,你会怎么想呢?
(4)“遗忘”:
老师语言过渡6-8自然段那,齐读6-8自然段,体会圆圆的沙粒这时候的感受!
同学们,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它搁在这里,表示什么呢?
3、情景创设:一天,蚌壳被打开了(课件创设情景:一只蚌壳慢慢地打开,出现一颗晶莹璀璨、光彩夺目的珍珠)。齐读课文的10-12自然段!用我们读书声为这颗成功的、不平凡的沙粒喝彩!(齐读10-12)
四、感悟寓意,总结道理
五、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沙粒变珍珠的科学道理。
1、物理性质不同。土壤一般比较细腻,外观为黄色、褐色或者红褐色。沙子一般为硬的颗粒状,颜色为黄白色。
2、化学成分不同。土壤经是有各种矿物质和有机物混合组成,存在着固体、气体和液体等状态。沙子一般成份为二氧化硅,通常为石英的形式,因其化学性质稳定和质地坚硬。
3、作用不同。土壤不仅是粮食生产的承担者 ,也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 ,是生物生存的重要载体 。沙子主要用於建筑、修路、化工等行业。
参考资料:-土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人,如晋僧法显、唐僧玄奘,统把
沙漠说得十分可怕,人们对它也就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晋法 显著<佛国记)说,沙漠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 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 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只是循 着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也
说,东行人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的 脚印,不久就为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么可怕么?解放以来,我
们的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 穿新疆塔克拉马干大戈壁,并没有什么鬼怪离奇的东西阻挡 了他们的进行,这是什么缘故呢?
试想法显出发时,只有七个和尚结队同行,而走了不
久,就有人不胜其苦开了小差,有人病死途中,最后只留下 他一人。唐玄奘也是单枪匹马深人大戈壁,所谓孙行者、猪 八戒、沙和尚等随从人员,那是《西游记)小说中的神话人 物。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 汽车和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
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
像是有魔鬼在作怪。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 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光怪陆离的现象在大戈壁夏天 日中是常见的事。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 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兰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当 人们欢天喜地似的向湖面奔去的时候,这蔚兰的湖却总有那 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阿拉伯人是对沙漠广 有经验的民族,阿拉伯语文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
这一魔鬼的法宝到了19世纪的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 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孟奇随拿破仑所领军队到埃及去和英 国争夺殖民地,当时法国士兵在沙漠中见到这“魔鬼的海” 极为惊奇,就去问孟奇。孟奇深深思考以后,便指出这是因 为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一层空气温度就比 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 响,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上, 蔚兰的天空,倒影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若 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到八 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 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到天空中,成为空中楼 阁,又•叫海市蜃楼。中国向来形容这类现象为“光怪陆离”
四个字,是确有道理的。
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唐玄奘相信
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却也还有 相信的。群众把会发生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在现在宁 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名叫鸣沙山,即在今日沙 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此设有一个治沙站。站 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 100米,沙坡而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此沙 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夏季端阳节,男男女女 便在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 生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 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 车在行走似的。据苏联专家彼得洛夫的意见,只要沙漠面 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 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
1.甘于寂寞勇于献身(答案不唯一)2.缝衣服 裂缝 冲走 要冲(答案不唯一)3.:“,。”“? ,!”4.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失败,争取下一次的成功。(答案不唯一)5.不一定。这颗沙粒能变成珍珠是因为他勇于奉献,吃得起苦,甘于寂寞。(意思对即可)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