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骑楼的建筑风格

时间: 2023-04-19 19:50:32

骑楼的建筑风格

1、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是建筑物底层沿街面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

2、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3、底层骑楼为券柱式,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式,使其罗马风格更为浓郁,十九世纪初,新加坡总督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尺、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从此,新加坡出现连接的外廊结构的建筑,称之为“店屋”,或叫“五脚基”,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而从南洋返乡的华人,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的骑楼。

产生于清朝时期的广州骑楼的历史渊源

广州 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骑楼的设计建造者一般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只是普通的工匠而已,他们主要参考西方建筑而进行改装设计所形成的一种特别的建筑风格。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

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机关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

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骑楼: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仿哥特式
爱群大厦、北京路新华书店是仿哥特式骑楼,这种形式较为少见。
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拱形窗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爱群大厦的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哥特窗,底层骑楼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骑楼的各地骑楼

广州

德政南路139号是代表。

这种骑楼体现了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立面基本无装饰。

骑楼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

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

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

骑楼这一新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

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并传到两广和闽南,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

在全国各地的骑楼里,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和中国传统式,比较出名的有上下九,北京路。

汕头

汕头骑楼的建造汲取了外廊式建筑许多处理手法,在街道和店铺之间形成一个连续的有遮蔽的交通空间,非常适合本地炎热、多雨、多台风的气候特点。

汕头骑楼始建于二十年代,建筑形式显然受到欧陆风格的影响,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及外来因素等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建筑类型。

其典型代表是小公园的沿街骑楼。

小公园及周边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街道形成放射状分布,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

小公园片区的骑楼和街路,基本仿造巴黎街区样式,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旧街坊“四永一升平”,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

片区内的百货大楼高7层,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为解放前汕头第二高楼,是老汕头的标志性建筑及小公园的象征之一。

惠州

水东街位于惠阳县城(今惠城区桥东街道办),东西走向,东接惠新西街,与水东南路互交,西接东新桥,全长730米,宽14-18米,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据《惠州市城市建设志》记载:“1928年改建的水东街保留较为完整,建有划一的骑楼,使整街两边成两条长廊。

骑楼上住人,下为人行道,雨天行人不忧雨。

”当时,惠州的工商业都集中在水东街,水东街因此被称为“旺地”。

抗战初期,日军侵袭惠州,一把火烧掉大半条街及200余间骑楼店铺。

1941年水东街又一次遭日军破坏。

从那以后,老街就不如往日了。

抗战胜利后,惠州交通迅速恢复,电讯畅通,各商号相继复业,侨汇源源而来,洋货大量涌入,江面上往来于惠州与香港、澳门、广州之间的船只秩序井然,载出当地的大米、土产,运进英国、美国、德国等国生产的印花布、洋火、洋钉、钟表、煤油等。

从东江上运来的货物在东新桥下的码头交易,由搬运工从船上搬运到骑楼的货栈。

东新桥码头边,金铺、布行、当铺林立;小茶室、粥粉店、云吞店繁多,通宵达旦营业;批发粮油店、绸缎布匹店、私人诊所、教堂、影相馆齐备,烟馆、赌馆相继兴起。

骑楼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水东街上一派繁忙。

谈生意的商人和沿街叫卖的商贩共同谱写了当年水东街的繁华。

据《惠城文史资料》记载,当年水东街上有上百家商号,较有名的有:宏泰布店、永泰布店、大众商店、亚东苏杭店、恒升苏杭店、广寿堂药材店、怡和隆烟丝店、益生隆、全和五金店、天成金店、黄惠和金店、瑞成陶瓷店、裕昌杂货店、东益咸鱼店、顺安山货店、大德土纸店等。

东莞

东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离不开传统的东西附丽。

骑楼建筑由独特的中外历史文化背景熔铸而成,曾在20世纪三十年代盛极一时,不仅记载着东莞昔日的风土人情,而且在20世纪岭南建筑史上曾经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骑楼主要分布在振华路、大西路、和平路、维新路、中山路、中兴路等。

为配合城市发展而进行的旧城改造,平定里、平乐坊等已被拆除,振华路上的几十米范围骑楼很多也被拆或损毁。

关于骑楼的保护和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历史文物保护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讨论。

湛江

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有个历史韵味浓郁的老街区,主要由民主路、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所组成,故称“三民”街区。

该街区位于古埠赤坎区旧城东南部,与幸福路、和平路、大众路、大同路、民主路连成一片,呈梯字形,方圆约1平方公里,拥有100多间建筑风格各异的商铺楼宇,为赤坎商旅文化保护区。

分布在大众路、和平路、幸福路和民主路的联体骑楼屋,中西合璧,厅堂贯通,拱廊直檐,遮阳避雨,下铺上宅,商住兼容,是涵容欧陆南洋风情的骑楼街。

这些骑楼屋建筑大多始建于1920年代,是当时岭南地区的城市商业街市一大特色建筑,是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的有机结合。

20年代,赤坎港埠商业发展迅速,来往商船络绎不绝,为适应当时经济发展要求,在 *** 的主导下进行填海造地工程,到30年代初,已建成现存的骑楼建筑群。

街区内骑楼建筑群主要在福建街、和平路及“三民路”(民族路、民主路、民权路)一带,总长约1300米,多为砖木二层平顶结构,下店上宅,其最大特色在于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适应当时人们以步行为主、岭南气候多变的环境条件。

开平

江门赤坎骑楼有近600座。

特别是堤西路、堤东路、中华路、牛圩路等几个路段几乎都由骑楼组成。

堤西路的建筑最为壮观,构造也极为讲究,绝大部分是一楼一项,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项。

有的骑楼高达3层,长达40m-50m,其代表作为景辉楼。

沿堤西路向里走,中华路等路段的骑楼楼顶装饰逐渐简单,牛圩路的骑楼多为两层楼顶的装饰也比较简单。

在沿堤耸立的骑楼群中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氏图书馆两处雕楼夹杂于骑楼群间特别引人注目。

高州

高州的骑楼历史悠久,形式独特,主要分布于中山路,西关路,南华路等商业繁华的地区,其中高州中山路的骑楼在粤西地区最为经典!高州的骑楼其高度普遍不是很高,一般都是2层到5层,底层是商铺用的,上层就住人。

高州骑楼大部分都是建于清末民初,是很典型的岭南的民国骑楼。

虽然,历史时代久远,但保留下来的精品不少。

信宜

太平御览《郡国志》曰:窦州(今广东省信宜市)悉以高栏为居,号曰干栏。

“干”“稻梗”的意思,“栏”是“房屋”之意。

“高”应解释为高屋了。

《郡国志》说:窦州都是以干栏屋作为居住。

古越族的杆栏式建筑未知怎样,但也有学者把一种别于西式骑楼的砖板木街铺称谓杆栏式骑楼。

现存的实物所知,岭南清代以前的骑楼以砖木混合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一般都由若干木梁、圆木、木板组成,一般杆栏式骑楼,阔窗窄门,上层多是木建筑的廊桥、板墙,楼顶敷瓦于椽间,冬暖夏凉,去潮快,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特点。

梧州

梧州素有“百年商埠”之称,是昔日岭南经济、文化、政治中心,骑楼是昔日梧州繁荣的标志。

梧州骑楼文化已经成为当地一道亮丽风景线,曾被选入《正大综艺》节目。

梧州已修建好防洪堤,每年屡遭洪涝灾害影响的现象已成为历史,但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已作为历史的见证保存下来。

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的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城”。

以铁环、水门为建筑特色。

骑楼街主要分布在大东上路、大东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设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等街道上。

北海

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条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街,始建于1883年,长1.44公里,宽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 璧骑楼式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主要受19世纪末叶英、法、德等国在我市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

临街墙面部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

这些建筑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

玉林城区

玉林容县城区虽然在不断扩大,新建了许多街道,但至今最热闹的商业街道仍然还是具有清末民初风格、以骑楼式店铺为主要特色的西大街和西上街、新北街。

此外,金珠街和杨梅镇的杨梅圩也是骑楼街的典范。

据《容县志》记载,长500米共200多间店铺的杨梅圩创建于清朝康熙中期,距今约三百年,光绪年间曾重修,至今仍保留着整条骑楼式街道的格局,成为容县乡镇旧圩市一景,是一个颇具旅游开发价值和历史文化品位的资源,它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光。

玉林杨梅镇

此外,在美丽的梅江河畔,也有一条约500米长,坐落在容县杨梅镇的骑楼老街显得有些冷清寂静,街道两旁的骑楼已稍有破烂,墙壁有些脱落,露出一块块青砖,墙上用漆写的字已经模糊,一些现代式的楼房镶嵌在这条老街,“点缀”着这里的古典。

这是岁月给这条老街留下的斑驳痕迹。

走进这条老街,记者很难与繁荣热闹等字眼联系起来,然而,这条饱经沧桑的骑楼老街,曾经是整个杨梅镇最繁荣喧嚣的圩街。

梅街骑楼 的房子宽度一般为3~5米,纵深30~80米,房子高度为二层楼,也有三层的。

二楼及二楼以上的正面墙体也多为木板,木窗,也有青砖墙、木窗结构的,为了节约建房资金和用地,房子与房子之间共用一堵墙,杨梅街最古老的骑楼已经有200多年历史,有800多人如今居住在这条老街。

1995年,杨梅镇获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随着绿荫城的开发,水运的没落,昔日繁华的杨梅圩逐渐萧条,那种每逢圩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景象在人们的记忆里渐行渐远。

海口

海口骑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

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

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

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初建于1849年的海口骑楼老街是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较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集中分布在海口市龙华区和美兰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路等。

柱廊相连、骑楼相依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达600余座,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的骑楼样式最多,约有39座。

这些骑楼,或中国传统式,或欧亚混合的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或独特的海口南洋式。

文昌

文南路

海南侨乡文昌市文南老街形成于清末民初,带有浓郁的中西合璧式南洋骑楼风格,是海南省最具特色的古城镇建筑之一。

文南街是文城镇商业经济的发源地,也是文城发展的缩影,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大部分建筑为骑楼,是文城较繁华的商业街,为海南第三大骑楼群。

胜利街

文昌市铺前镇胜利街南洋风格的骑楼,是海南第二大骑楼老街,仅次于省城海口骑楼老街。

这里有100多历史的骑楼老街,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

骑楼是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南洋返乡所建。

泉州

泉州南北大街后改称“中山路”。

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 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

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

”后一句说的是泉州的中山路。

“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

”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在长达2500多米的街道上,它那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

泉州中山路形成历史悠久,至上世纪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骑楼建筑,全长约2.5公里,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于2010年5月14日,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骑楼海口的成因是什么?

海口最早的骑楼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起因是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准备回乡安老终生。

之后,骑楼延伸到了龙华区和美兰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路、解放东路、博爱路、长堤路、新民路、振东街、大兴街等。

从海口东站到骑楼非常方便,有 98路、38路、89路、21路、49路等多趟公交车直达。

建筑文化

海口骑楼建筑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海口白色骑楼建筑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色,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座骑楼就是一幅风景画。

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海口“外沙”一带(即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

1930年之后,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

广州独特的“外来”建筑,广州骑楼图片

当我们身临广州时,我们常常感慨广州骑楼建筑文化特色,殊不知这些所谓的西式建筑大部分都是中国不知名的工匠所建造而成,这些所谓的“外来”建筑正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所建造而成了。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

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

更有观点认为,“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已经可以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

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如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广州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基本维持旧有格局,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骑楼建设大大减少。这一时期建设的骑楼街主要有越华路和豪贤路。

这个时期的骑楼街建筑在体量、风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与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骑楼街有明显差异:沿街建筑多为住宅,首层为商店,商业功能较弱,服务范围仅限于街坊;

建筑多为7—9层(22—30米),街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街道景观比较单一。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这一时期广州基本没有兴建新的完整的骑楼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骑楼街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旧骑楼,建设新骑楼。

但由于不是整条街道实施整体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骑楼交错并列的景象,如万福路、大南路、龙津路、长堤大马路等。此外,老城区道路的拓宽改造也对一些骑楼街造成了破坏,如人民路高架桥的建设对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骑楼街风貌的影响;

解放路、中山路拓宽和人民桥、内环路的建设拆除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六二三路和洪福路的传统骑楼街。

【结束语】“崇洋媚外”多少有贬义的意思,但多少也是因为有这方面的因素而成就了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西式建筑,我们吸收了具有西方元素的建筑风格而搭建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式建筑,这就是广州骑楼。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