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字文化历史资料,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最早在龙骨上发现,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也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文字文献遗产。刻辞载体主要是牛肩胛骨和龟甲,也包括其他动物的骨骼。其内容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
甲骨文堪与西亚两河流域发现的距今5500年左右的泥版楔形文字、北非尼罗河口发现的距今5000年前的古埃及碑铭体圣书文字及后来衍变出的纸草僧侣草体文字、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古印度印章文字、美洲民族公元初期发明的玛雅文字等交相辉映,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五大古典文字。
记载内容主要有四项:
(一) 经过加工和刮磨的龟甲和兽骨,由专门负责的卜官保管。卜官在它们的边缘部位刻写上记述这些甲骨的来源和保管情况的记事文字,称"记事刻辞";
(二) 卜官在占卜时,用燃着的紫荆木柱烧灼钻凿巢槽,使骨质的正面裂出"卜"形状的裂纹,这种裂纹叫作"卜兆",是据以推断卜问事情吉凶的依据。在时代较早的甲骨卜兆下面,刻写出占卜进行顺序的数字,这种数字也叫"兆序";
(三) 甲骨文的主体部分是卜辞,即占卜活动结束后记录占卜活动进行情况与结果的刻辞。 大多刻写在甲骨的正面,也有部分刻写在反面的;
(四) 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可说是我国最早的日历。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於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时间应该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奥难辨的文句。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给药店为药村。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肯定了它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轰动了学术界。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是瘁尽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著述,最早见于刘鹗的《铁云藏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2)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还有欧美传教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于1928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当推董作宾先生。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到民国十六年(1927),共为二十八年,後期自民国十七年(1928),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共二十二年。
甲骨文字大体上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文字风格衍变可以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董作宾据殷代卜辞,把占卜人群,分为五个时期。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溯时代,以十干十二支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征。
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表作。此类大字是用大力刻凿而成的,笔划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极为精彩。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时代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祖甲、祖庚是继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而少变化。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廪辛、庚丁时)书风转变,陷於颓靡,前期老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时的书家,笔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笔误颇多。此期书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卜人,卜辞上不署书契者的名字,这一时期新兴的书家,尽去前期笔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动、劲峭、时逞放逸不羁之趣。此期署名之书家,仅狄一人,其余尚未发现。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的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的都异常严肃工整。理由是: 占卜事项,王必躬亲,卜辞的段、行,字都很工整,如蝇头小楷,文风乍变,制作一新。其书家有泳、黄。
研究甲骨文的学问称为「甲骨学」,甲骨学从西元1899年发现至今,不过一百年左右,甲骨学也未满百年。这一百年中的前四十年是甲骨学的奠基时期,许多研究方法及开创性的论点,直到今日仍经得起考验。
1939年,出现了“甲骨四堂”的佳话,归纳了奠基时期四位甲骨学者的贡献:
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
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
刘鹗(1857-1909)
王懿荣在发现甲骨后一年,便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以京师团练大臣的身分,因而投井自杀。王懿荣死后,部分甲骨归好友刘鹗所有。刘鹗(1857-1909)字铁云,是著名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自己也收藏了五千片左右的甲骨,在西元1903年,刘鹗将收藏的`甲骨精选一千多件拓印成书,是为第一本将甲骨着录出版的书籍《铁云藏龟》。这套书让世人大开眼界,认识商代古文字的存在。
在《铁云藏龟》中,他正确地认识到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笔文字”,也尝试着认字,在他所认出的四十四个字中,有三十四个字认对了,其中十九个是干支、两个是数字。但因古董商蒙骗,他误以为甲骨出土于河南汤阴。
孙诒让(1848-1908)
第一位真正对甲骨文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孙诒让(1848-1908)。孙诒让,字仲容,一名征君,浙江瑞安人,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古文字学家,着有《周礼正义》, 是《周礼》集大成的著作。1904年,孙诒让根据刘鹗的《铁云藏龟》作了《契文举例》,是第一本研究甲骨文的书籍,并试着从甲骨文探讨商代的制度,虽然书中论点诸多错误,但开创了甲骨学研究的先声,披荆斩棘之功是无法磨灭的。
罗振玉(1866-1940)M/a>
直到罗振玉,甲骨文的内涵才逐渐清晰。罗振玉(1866-1940)号雪堂,晚年自号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罗振玉以办报的财力收罗甲骨,并对甲骨进行整理与出版,他一共购藏三万多片,并在1913-1916年间出版了四本书籍:《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墟书契后编》。没有这些材料的发表,根本谈不上甲骨研究。
此外,罗振玉又精于文字考释,并且审释出商王名号,确定甲骨文为商王室遗物,并打探出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在河南安阳,甲骨文的真实面貌乃浮现。
王国维(1977-1927)
在罗振玉的影响下,王国维(1977-1927)进一步将文字考释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利用甲骨文来论证商代的制度。王国维,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是清末的才子,对西方哲学、文学都多所涉猎,后来进入中国古代史、古文字的研究领域。王国维在古史研究的方法论上提出“二重证据法”,就是用地下出土文物与传统文献相互印证,这样的历史研究法直到今天仍为学者所奉行。他考订出殷商先公先王,并将甲骨中的商王世系与《史记》相互对照,解决了商王世系的问题。
董作宾(1895-1963)
商王世系问题大体解决,但对于甲骨年代的断定却没有标准,年代无法断定,这十数万片的甲骨就如一盘散沙,难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这个问题,到实际进行殷墟考古的董作宾终获得解决。董作宾(1895-1963)号彦堂,河南南阳人,是史语所第一个从事殷墟考古的人,不久专门负责研究甲骨文。1931年首先指出甲骨文中贞人(占卜时负责卜问的人)的存在,1933年更提出甲骨断代的十个标准,对流散各地的甲骨进行年代的推断。断代问题的解决,使十多万片零散的甲骨,考古出土的与以前流传的,串联成有条理的史料,成为商史研究的坚实基础。
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也把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材料。郭沫若(1892-1978)号鼎堂,四川乐山人。郭沫若甚具才华,留学日本习医,后来弃医从文,对于文学、史学、考古、哲学、戏剧等皆有所涉猎。他在日本十年的期间(1928-1937),建立起自己的甲骨学研究,出版了甲骨文资料汇编性的著作《卜辞通纂》。
◎甲骨文是什么?
甲骨,指的是龟甲和兽骨(以牛肩胛骨为主)。刻或写在甲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的内容分为「卜辞」与「记事刻辞」两类。殷商王室以龟甲和兽骨占卜,占卜完后,便将相关纪录刻或写在甲骨上,称作「卜辞」。卜辞内容无所不包,包括天候、祭祀、战争、生育、疾病、作梦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甲骨文与占卜无关,主要作为事件的记载,称为「记事刻辞」,如田猎的记录。
◎甲骨文的时代与地点?
目前所见的甲骨文以商晚期的殷墟为主,时代大约是公元前十四世纪末到十一世纪中叶。
近年来,还在陜西岐山、扶风、凤翔等地也发现西周早期的「周原甲骨」,但数量不多。
◎甲骨占卜的习俗是商代特有的吗?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各遗址都有发现用牛、羊肩胛骨占卜的痕迹,上面留有钻凿烧灼的痕迹,但是并没有占卜记录。一直到商晚期的殷墟(大约公元前十四世纪末)才在占卜的龟甲兽骨上加刻占卜记录,成为我们今日所见的甲骨文。
直到近代,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彝族、么些、纳西等族,也还有用兽骨占卜的习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