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种局面是空前的,也许将是绝后的。这一时期,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史称百家。经过了历史的选择淘汰,到汉代时,对社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有六家:儒、墨、名、法、道、阴阳。 当时的思想界虽然门派林立,但是归结起来,大家所建设的都是“修己治人之学”,宣传的都是“内圣外王之道”,主张的都是“经邦济世之方”。“修己”的目标是达到“内圣”,治人的目标是实现“外王”,总之是要把社会治理好
道家的人格层次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已形成了自己对人格层次序列的论证,儒、墨、道、法各有千秋,如果我们试着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将其优点拼合起来的话,那么:道家的灵魂,儒家的形象,法家的技巧,这三者实现有机而完美的结合,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理想的人格范型了。
为什么要选择道家思想作为人格的灵魂?这是因为在先秦诸子中,老庄思想所达到的哲学层次是最高的,其它各家的学术,连历朝历代影响最大的儒学也算上,其实大都没有跳出“政学”的圈子。汉代的司马迁是一位应该受到人们尊敬的学者,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借其父司马谈之口对先秦六家的学术进行了逐一评价,对于其他五家(包括儒家),都一一指出其不足,唯独对道家的思想全面肯定,连一个字的批评也没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他“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这也正好说明了道家思想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地位。撇开具体的枝节问题不谈,我个人认为从道家思想中提取一些有益的成分作为我们人格的基石,这个选择应该是没有什么错误的。
道家对于人格层次的序列论证,集中体现在《庄子・逍遥游》开篇的一部分里。在这段文章中,庄子列出了四个逐级递增的人格类型:1、一般的人―――民众、官吏和君主;2、圣人―――只为社会和大众谋利而不追求个人名誉的人;3、我行我素的人―――宋荣子一类的人;4、至人―――实现了精神彻底自由的人。
在庄子看来,一般人乃至圣人都属于人格层次中的最低级别,这类人数量最大,虽然其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不同,但统统都是名与利桎梏下的奴隶,是对社会有害而无益的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道家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客观地讲,名与利的追求在刺激着社会的发展,但是人类也在不断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其道理也是不言自明的。
人一旦成为名利之奴,那他就必然是身心负担最重的人,是非观念最单一幼稚的人,心理素质也最脆弱,那对己对人都没有好处。道家人格的特点就是鄙视名利,追求个人精神的彻底解放。在这方面,庄子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庄子・秋水》中讲到,楚王要聘庄子为宰相,庄子说:“我宁愿做一只无拘无束的龟,拖着尾巴自在地游荡在路上。”《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更是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名利之徒的可悲。
先秦君子文化人格的主要特征包括:关心国家和群体的积极进取精神,执著理想关注现实的忧患意识、坚持实践无怨无悔的独立节操。这几个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关心国家和群体的积极进取精神。儒家文化自孔孟以来就形成“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传道经世传统,士大夫希望通过塑造完整的理想人格对政治生活和社会风貌发挥重要影响。
二、执著理想关注现实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否定性的逆向思维,永远不满现状,甘于救助苦难,因而富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经常忧虑未来,乐于防患未然,因而具备自觉意识和防范意识。忧患意识的实质,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和关怀生命的人道主义。
三、坚持实践无怨无悔的独立节操。坚强是自我的坚持,是对尊严的扞卫。即使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也坚持着自己的节操,镇定地吟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篇。狭隘的人总是想扼杀别人的个性;软弱的人随意改变自己的个性;坚强的人自然坦露真实的个性。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