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性问题:是测验题目的一种形式。不具有唯一确定答案的问题。通常有多种可能的解答方式。需运用发散思维,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要不墨守陈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
常见于创造力测验之中。通过考察被试的作答方式和答案形式来评价被试的创造力水平。如“说出砖的用途”,答案可以是盖房子、修仓库、铺路面等常见用途,还可以是压纸、打狗、支书架、当板凳、磨红粉、钉钉子等不常见用途。
教学媒体除了具备一般媒体的固定性、扩散性 、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
等共同特性之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个别特性。
1、表现性:也称为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空间特征:指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时间特征: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运动特征: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例如视频可以更好地表现微观的分子运动等。
2、重现性:也称为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例如反复播放一段音频教学节目。
3、接触性:又称为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的大小。不同媒体接触性是不同的,如针对个别学习者设计的课件可能只面向购买课件的用户,教育电视节目则普惠所有看节目的人。
4、参与性: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模型、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能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它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
5、受控性: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
————————例子可以自己举,但坦率说这个题有点儿2
共同特性:扩散性、固定性、再现性、组合性、工具性、受控性。
个别特性:表现力、重现力、传播力、交互力、受控力。
教学媒体的新特性:自主性、个性化、交互性、共享性、实时性、虚拟性。
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教学媒体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具有共同特性和个别特性。它们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科学运用教学媒体,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
优势与劣势
1、优势
传统教学媒体使用历史悠久,是无数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发、实验、积累研究出来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具。具有简便易行,经济实惠的特点。在科学中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重大的使用价值,加涅说过:“形象性并不一定是教学的优点,抽象的东西往往才是教学的核心。”
传统教学媒体正恰恰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以语言的形式,传达教学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学生在通过语言和口头语言接受信息 ,既用耳又动眼,媒体与教学目标更易灵活匹配,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教材、板书等的操作得心应手,这也体现了传统教学媒体简便易行的优点。
传统教学媒体还具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如优美的板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还给学生以美的视觉感觉;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无声语言不仅对学生发出导控信息,激发学生动机,打通学生思路,更能默默交流师生情感,创造良好的“现场效应”。
许多优秀的教师常常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将随手拈来的工具制做为最佳的教学媒体,学校中琳琅的自制教具,其经济实惠不言而喻。
2、劣势
传统教学媒体在形象性和信息显示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受技术程度的限制,传统教学媒体无法为课堂营造出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的趋势;再有传统教学媒体受时空的限制,能在课堂教学中传播的信息是很少的。
语言描述、挂图、板书、图表等一类传统教学媒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显示事物的空间、时间、运动等特性,但其表现力往往不足,而影响了学生的感受性,特别作为小学生,感情认识,形象思维仍是其主要认知思维方式,形象性的缺乏和表现力的不足,甚至能直接导致认知和思维的缺陷。
就拿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来说,相遇应用题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解相遇运动中物体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了语言描述、挂图和动作演示等到一系列传统教学媒体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但这些传统教学媒体所传达的信息是静止的,无法准确地让学生感受到相遇运动的特点。学生可能只从这些媒体中了解到所演示的相遇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但对类似应用题却缺乏一个完整地感性认识,大部分学生只能在今后大量的练习中才能慢慢掌握相遇应用题的特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教学媒体、百度百科-传统教学媒体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