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人为本,以"人道"代替"天道",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考虑人际和谐,善于运用人的智慧和计谋等。
2、以德为先,优秀的品格因素会给领导者带来较大的影响力和树立良好的威信,使下属产生敬重感,作为学习的榜样。
3、中庸之道,中庸在《礼记.中庸》中解释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程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一. 以人为本 以"人道"代替"天道",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考虑人际和谐,善于运用人的智慧和计谋等。 二. 以德为先 优秀的品格因素会给领导者带来较大的影响力和树立良好的威信,使下属产生敬重感,作为学习的榜样。 三. 中庸之道 中庸在《礼记.中庸》中解释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程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则解释道:"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之道运用于管理中包括以下几方面观念: 1. 凡事要适度:中庸之道反对处事走极端,主张任何事情要遵循一个适当的"度"。 2. 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从事物对立的两方面找出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即所谓"执两用中",这样就能统一考虑到矛盾中对立的两极,不至出现偏颇,在对立面的互补中取得一种整合效应。 3. 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要能衡量事物的情势相应的变通。 4. 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的目的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但和并不是无原则的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和的各方面有所不同;相同的东西相加叫做同,同的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由此看出孔子反对在管理中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是追求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 四. 无为而治 "无为"是道或天道的一项重要属性,并非无所作为。《老子》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道要效法天道,就管理者来说,"无为"是指人适应自然,自觉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道家的管理宗旨就是通过"无为",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果。具体说,"无为而治"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有: 1."无为"可以减少管理的心理阻力,避免引起反感。道家认为,以智取天下,别人还之以智;以力为出发点,别人还之以力。《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治天下者机智巧诈,被管理者反而因之作奸作伪。因此,在管理中不人为破坏自然规则,顺应自然,就能够防止下属出现心理抵触,使下属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管理要求,实施有效管理。 2."无为"可以减少冲突。道家认为,过分的利益引诱,回导致相互争斗。管理者既要满足下属的合理需求,又要防止贪欲带来损害。"圣人为腹不为目",主张生活简单,反对追求官能享受。管理者"无为","清心寡欲",即不过分注重利益,就会有利于管理。 3."无为"可以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夫烹小鱼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碎;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在组织中一旦建立起稳定的组织机构,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就应充分发挥其作用。管理者应适当超脱,避免主,随意决策,不干扰日常的管理工作。这样就能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境界。 道家"无为论"其实是最优管理原则。从正面看:无为而治主张实行开明,自由,各司其职;从方面看:无为而治是反对蛮干妄为,粗暴干涉。 五. 以和为贵 "和"既是"和谐","协调"的意思,也有"合作"的含义。和谐是管理成功的标志,是管理追求的理想境界。 兵法讲得更明确:"上下同欲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前两者是讲内部关系和谐,后者是指审时度势,把握战机,不是绝对不打,而是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日本企业经营战略专家上野明概括成功企业的特征时说:"不单纯重视‘和为贵'的想法,而且重视‘和而不同'的想法。下级对上级能坦率提出反对意见,上级能谦虚地倾听部下的反对意见的厂风,是优秀企业的共同点。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极为丰富,百家争鸣,以儒家、法家、道家为代表。
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仁政、德治、礼制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
法家首先提出人性本恶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法制、刑治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要达到崇君权和富国强兵的管理目标。
道家首先提出人性自然的主张,进而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最后指出要实现的管理目标是至德之世。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值得商榷)。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另类。在先秦诸子诸家当中,唯独法家的思想,是必须献出性命来实践,流出鲜血来祭奠,是血染的思想。这里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当时许多有罪或者无辜的贵族和贫民,还有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韩非。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具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
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
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儒家
百度百科-法家
百度百科-道家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