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吴起主张的改革虽然利国利民,但是那些官僚贵族的利益却遭到损害,所以当支持吴起的悼王死后,那些官僚贵族们自然是杀之而后快了。不过吴起在死前也摆了他们一道:他趴在了楚悼王的遗体上,赶来的贵族官僚们却是直接射箭,使吴起万箭穿心而亡。但同时有些箭射到了悼王的遗体上,所以有些官僚贵族后来被新王以大不敬的罪名处置。
吴起身处群雄争霸的战国初期,出生于常受强邻欺凌的弱邦卫国,家境又由富庶走向败落,这一存在环境造就他求强争功却又狭偏易狂的心理。他自幼聪颖好学,成年为出仕而送礼活动耗尽家财,结果一官未得反受同乡讥笑。吴起由此狂怒,竟杀非议自己的三十邻人后逃往鲁国,临行声言不做卿相不还家。此后,他求学于儒家大师曾子,又因母丧不归,被注重孝道的老师逐出。求官若渴的吴起便横心在乱世走从军之途,悉心攻读兵法,并在齐军来攻伐时谒见鲁君献策请缨。他因岳父家是齐国名门且有恩于己,不受鲁国信任,便不顾亲情道义斩下妻子首级,换来鲁君封他为将统军抗齐,不过由此也留下千古骂名。
战场上的吴起确是个军事天才,弱小的鲁军在他训练统领下,竟一战击败在春秋战国时素称强大的齐国,引来天下震惊。不过作为孔子故乡的鲁人不耻吴起之德行,擢升他的鲁君也为此人心狠手辣而内存惊悸,不久便下了辞退书。功利欲极强的吴起转投魏国,被正在开始变法求强的魏文侯起用。他在魏二十六年,“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其余也打成平局,同时又“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吴起任西河守将时,一再以寡兵击败庞大的秦军,占据了黄河以西七百里之地,使原来强大的秦国一度岌岌可危,魏国变成战国头强。
魏武侯即位后,吴起因不受信任又投奔楚国,被楚悼王任用为相,仅一年便创造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显赫成就。这个外来户一步登天和提出种种变法措施,招致楚国众多贵族嫉恨。悼王刚死,前去致祭的吴起便被众多手执弓箭者追逐。尽管他临危仍显智谋,趴在按礼教神圣不可侵犯的故王遗体上,还是死于雨点般射来的乱箭之下。
纵观吴起出仕鲁、魏、楚三国的过程,每到一地便能强军兴邦,既会统兵又善治国,确有过人之才。他的著述大多散佚,却仍留下“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谋国强军之道,并对“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有独创性见解。吴起还认为“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因饥”是引发兵祸之源,虽只论及浮浅表面,仍可谓在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探索了战争发生的社会根源。不过他所到之处均引发忌惮非议并最终被谋害,固然有行变法之策得罪了既得利益豪强的因素,个人道德缺失亦难辞其咎。据载,吴起为将时曾“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不过也有人认为,从他对亲人也无情无义的行径来看,此类举动不过是笼络下属的小手腕。当时被吮疽的士卒之母闻之悲泣就并非感激,而是哀叹儿子受此拉拢定会送命
吴起作为能和孙武提名的“兵圣”,在领兵打仗方面自然有不凡的实力,而且精通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的他在政治方面的才能也非常的卓越,只可惜最后的变法触动了贵族们的权益,所以在楚悼王去世后被贵族们群起而攻之,最后中箭身亡。
吴起是历史上少有的“常胜将军”之一,历史上记载的吴起领导的战役中都没有失败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与秦军的阴晋之战。
阴晋之战中吴起担任魏国的主将,先是攻克了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后来一直进攻到郑县,逼得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后来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五十万。
后来吴起投奔楚国并在楚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楚国国力大幅度的增加。但是改革中有一条是“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
这一条改革严重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后来楚悼王去世,那些贵族就立刻对吴起群起而攻之。贵族们用箭去射吴起,吴起就躲到了楚悼王挺尸的地方,那些贵族在射杀吴起的时候也把箭射到了楚悼王身上。
而按照楚国的法律,伤害国王的尸体属于重罪。所以在楚肃王继位后就下令把那些把箭设在楚悼王尸体上的贵族们全部杀死,收到诛族的总共有17家贵族。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