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也叫麻雀,所以打麻将的人也被称作雀友,即一起打麻雀的朋友。
麻将,起源于中国,粤港澳地区俗称麻雀,由中国古人发明的博弈游戏,娱乐用具,一般用竹子、骨头或塑料制成的小长方块,上面刻有花纹或字样,北方麻将每副136张,南方麻将多八个花牌,分别是春夏秋冬,梅竹兰菊,共计144张。
没什么区别,都是描述喜欢打麻将的人。
北方麻将每副136张牌。南方麻将一般为144张牌,添加了春、夏、秋、冬,与梅、竹、兰、菊八张花牌。也有一些地方的麻将,另再加上聚宝盆、财神、老鼠、猫各1张牌,与百搭4张牌,总计为152张牌。
在明代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的戏娱用具。纸牌开始共有60张。斗纸牌时,四人各先取十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
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以得牌在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
麻雀牌三种基础花色的名字叫做“万、束、筒”。“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
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
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和”,“和”“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
麻将,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博戏。夏商时,已有博戏,盛行于春秋和秦汉。唐宋时,演进为诗牌和叶子戏。木牌上书以诗韵,博戏时按牌上的韵作诗,称为诗牌。后将骰子引入诗牌,作斗诗游戏,就成为宣和牌。叶子戏,也称叶子格,简称叶子。叶子,即纸牌。明代,叶子戏发展为“马掉”,又称“马吊”。马吊,合40张纸牌。牌分十字、万字、索子、文钱四门,4人同玩,每人8叶,余置中央,以大打小。清时,马吊演变为默和牌、碰和牌。人称纸牌或麻将纸牌。
同治三年(公元1846年),陈鱼门将纸牌改为竹牌,保留了碰和牌中的“万”、“索”、“筒”,共108张,改“红花”为“绿发”,“白花”改为“白板”,“老千”改为“红中”,命名为“三箭”,每样四张。同时增加东 、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风,每样也是四张。由此形成当时流行的一百三十六张一副的麻将牌。
陈鱼门(1817—1878年),字政钥,号仰楼,鄞城(今宁波市鄞州区)人,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曾任内阁中书,加三品衔。
太平天国期间,陈鱼门主持善后局,与英国驻宁波领事夏福礼交往甚密,常以打麻将为娱。此后,陈鱼门又到上海经商,更以打麻将为交际手段,遂将麻将传给外国人。
由于陈鱼门是宁波人,所以麻将术语与宁波方言和航海业有密切关系。宁波方言将麻雀读为麻将,所以麻将也作麻雀;“和”读胡,“停”读tīng听,“嵌”读kàn,不读qiàn,如“嵌档”、“嵌镶”,都与宁波方言有关。牌中的“索子”(又称条子),源于船上缆索的渔网;“筒子”,源于船上盛淡水和粮食的木桶;“万子”,则源于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陈鱼门增添了“东南西北”四风,既是受航海业的启发,又源于驶船人对风的敏感;游戏时,“碰”是两船相撞,“停(听)”是船靠了岸。船上的人要是能见到麻雀,就知道快到陆地,就要靠岸了。这也是麻将牌又叫麻雀牌的原因。
陈鱼门整合、改造后的麻将是对前代的博戏的继承和发展,打法也由繁到简,一经问世,便盛行大江南北。杜亚泉《博史》认为:五口通商后,船舶多聚集在宁波港口,各省商贾云集在此,学会打麻将者越来越多,麻将通过他们延及津沪商埠并波及全国。
另一种说法:
麻将,也称之为“麻雀”或“雀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正宗的国粹。打麻将是我国国粹中最普及的一种文娱活动。麻将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相传,唐代魏州昌乐(今河南省昌乐县)有个叫张遂的人,自幼聪明过人,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取法名叫一行。一行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天文、数学等方面有过杰出贡献。公元722年前后,一行和尚曾编制一套供人娱乐用的纸牌。“纸牌”规格为:宽3.5cm,长15cm,上印万、索、筒的图样。后来又增加了类似东、南、西、北、中、发、白的七种牌。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