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成像要具备3个条件,条件如下:
1、小孔的线度要远大于光的波长,人们早先在使用针孔照相机时发现,当小孔很小时,像变得模糊不清,后来人们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光出现了衍射的缘故,当小孔的线度小到与光的波长可比拟时,通过小孔的光将不再直进,而是要发生衍射,这时的光学现象显然已经超出了小孔成像的范围。
2、小孔的线度要远小于物体的几何尺寸,当小孔太大时,光班重叠变得非常明显,像已经变得完全失真,这时在光屏上呈现的是小孔周围挡光部分的影子,需注意,在小孔能够保证光的直进性的前提下,孔
小孔成像看日食的条件:
1、光屏背景尽量暗一些,距离适度,太近像太小,太远像亮度降低。
2、小孔的设计,只要每个孔的大小适当,孔的个数和组合方式,自己选择。
3、使小孔与物体、映幕的距离远近适度,这是光线在隔屏小孔处交穿的关键所在。
扩展资料:
小孔成像看日食的原理:
光线交穿隔屏小孔,必定在映幕上成一倒影,发光物体或反光物体和映幕同隔屏上小孔的距离,关系到倒影的大小。假若隔屏小孔距光体近而距映幕远,则所成倒影较大;假若隔屏小孔距光体远而距映幕近,则所成倒影较小。出现倒影的关键在于屏孔极小。”
“就小孔成人影而言,光线从光源照到人身,必走直线,就像箭从弓弦上射出一样。经过人体下部的光线,穿过屏上小孔,投射在映幕上部;经过人体上部的光线,穿过屏上小孔,投射在映幕下部。这是因为人足遮敝射至人体下部的光线,所以成影于映幕上部。
人首遮敝射至人体上部的光线,所以成影于映幕下部。总之,因为有了小孔,并且使小孔与物体、映幕的距离远近适度,这是光线在隔屏小孔处交穿的关键所在。只有具备这一条件,才能在隔屏后面的映幕上形成倒影。”
做小孔成像实验时,在一张硬纸片的中心部分扎一个小孔圆圈,小孔的直径约三毫米,设法把它直立在桌子上,之后可以改变小孔大小观察实验现象。
也可以在硬纸片上,扎几个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孔,孔和孔之间相距几厘米。这时候在白纸上,就出现了好几个和小孔相对应的倒像。它们的大小都一样,但是清晰程度不同,孔越大,像越不清楚。孔只要够小,它的形状不论是方的、圆的、扁圆的,对像的清晰程度和像的形状都没有影响。
实验
1.放好蜡烛、小孔屏和毛玻璃屏。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和屏的高度,使蜡烛的火焰、小孔和毛玻璃屏的中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蜡烛和小孔屏的距离不宜过大。调整后,可以在毛玻璃屏上看到蜡烛火焰倒立的实像。
2.移动蜡烛或毛玻璃屏的位置,可以看到,蜡烛距小孔越近或毛玻璃屏距小孔越远,得到的像越大。
第二种:剪去易拉罐的上部,蒙上一层塑料膜,在罐底钻一个小洞。将小洞向外对着发光物体,即可在塑料膜上得到倒立的像。
扩展资料 古代故事
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
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墨经》中这样纪录了小孔成像:“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这里的“到”古文通“倒”,即倒立的意思。“午”指两束光线正中交叉的意思。
“端”在古汉语中有“终极”,“微点”的意思。“在午有端”指光线的交叉点,即针孔。物体的投影之所以会出现倒像,是因为光线为直线传播,在针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来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影。
“与”指针孔的位置与投影大小的关系而言。
“光之人,煦若射”是一句很形象的比喻。“煦”即照射,照射在人身上的光线,就像射箭一样。
“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是说照射在人上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下部;而照射在人下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上部。于是,直立的人通过针孔成像,投影便成为倒立的。
“库”指暗盒内部而言。
“远近有端,与于光”,指出物体反射的光与影像的大小同针孔距离的关系。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
《墨经》在两千多年前关于小孔成像的描述,与照相光学所讲的是完全吻合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孔成像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