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发展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使全球环境管理的制度机制迅速形成;
2、提高了环境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排污;
3、推动企业加强技术革新,提高产品档次,使清洁生产、清洁工艺成为可能;
4、随着经济发展,高物耗的产业被低能耗和低污染的产业所替代;
5、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环境管理注重将项目开发及投入,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所走过的历程,并从不同角度探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内涵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并非仅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还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形态的发展变化,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等变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
(二)人类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效应
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工业化过程对于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该负面影响也就是整个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内在机理之核心。
从历史角度来看,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环境开始受到人类越来越多的破坏和干扰,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也日趋严重,产生了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伦敦因空气污染而曾经是有名的“雾都”,泰晤士河也曾污浊不堪。长期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的欧美发达国家较早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从20世纪60至70年代开始逐步开始环境治理。
与此同时,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是否也会重蹈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这是整个人类所面临的极大挑战。面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恶果,人们在深刻反思之后逐渐认识到,如果不关注和重视环境,那么经济发展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扩展资料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1、传统的观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冲突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冲突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
2、现代的观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即便人类的活动已经对我们生存的地球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但是人类还是要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不可能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停滞不前。
3、两者关系——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发展与环境这两个方面要相互结合,协调统一,既不能以保护环境为由否定经济发展,也不能一味强调发展而忽视和牺牲环境。“环境与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实现持续发展就是促使两者协调和谐,并共同取得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无锡市法学会-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协调
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有很多:首先自然环境方面,一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带来的经济增长;另一个是在发展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国内的多个资源型城市环境的破坏跟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如山西的煤矿、大庆油田、鄂尔多斯的破产,暴富经济等如神木县危机都属非健康不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导向,以致国民价值观以GDP增长论成败,是经济发展对人文环境最大的破坏,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一味追求财富、忽视道德危机、冷漠社会。如在中国无健康安全食品等很多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说利大于弊;很多发展思路都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短视行为。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