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14页的,380页的,327页的,313页的,349页的,366页的,260页的,251页的。
简介:《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
《呼啸山庄》总三十四章,限于篇幅,这里只选取
某些章节中的典型句子和段落进行比较.另外,鉴
于哈尔滨版的特殊性,故先不列入比较范围,留待后
文再作对照统计分析.
小说第一章故事的第一个叙述者洛伍德经栅栏
门进入呼啸山庄的屋内.下面有这样一个句子:
(1)The latterhad never been underdrawn : it s
entire anatomy lay bare to an enquiring eye , except a
f rame of wood laden wit h oakcakes and clusters of
legs of beef , mutton , and ham , concealed it .
译林版:橱柜从未上过漆:它的整个内里结构任
凭人去研究.……
上海版:这口柜从来不曾欠敞开过,它全部的结
构(……)总是让人一览无遗.
人民版:这里的屋顶从没装过顶棚,整个内里结
构只要留神尽可一览无余,……
新疆版:橡木橱柜从未上过漆,它的内部结构也
一览无余.……
燕山版:这口碗柜毫无遮拦,它的整个结构让人
一览无遗.……
显然,这里有三种不同的译文,分析一下原文不
难看出哪一个是准确的.理解的关键在于latter一
词,其前指成分是上句中的roof ,而不是该词前面的
dresser ,是这一对词构成了"前者"和"后者".另外,
把underdraw译为"上过漆"与下文合在一起明显不
通;译成"欠敞开"也缺乏可信的意义理据,前缀un2
der -意为"在…之下",而非"欠"或"缺少".再者,
一个既能放入木架并能在其下挂有牛腿的橱柜也真
是大得出奇.事实上, dresser仅指盛放餐具的橱
柜,而不是其它.可见,译林版和上海版中的理解错
误只在人民版的重译里得到纠正,而后两种重译没
作仔细思考,新疆版直接借用了译林版的译法,而燕
山版则是以自己的猜测替代了原文的真实.这类情
况在处理难词和长句时尤为多见.在第一章中类似
的例子还有七处,分别是原文的第8,18,20,27,37,
42和70句.请再看一例:
47
(2)He little imagined how my heart warmed to2
wards him when I behold his black eyes wit hdraw so
suspiciously under t heir brows , as I rode up , and
when his fingers sheltered t hemselves , wit h ajealous
resolution , still fart her in his waistcoat , as I an2
nounced my name.
译林版:在我骑着马走上前去时,看见他的黑眼
睛缩在眉毛下猜忌地瞅着我.而在我通报自己姓名
时,他把手指更深地藏到背心袋里,完全是一副不信
任我的神气.刹那间,我对他产生了亲切之感,而他
却根本未察觉到.
上海版:他哪儿想到我心里对他涌起的热呼呼
的感情——当我骑马上前,看到他眉毛底下,那双乌
黑的眼珠只是猜忌地往里缩;等到我给自己通姓报
名时,他的手指更是打定了不跟人打交道的主意,越
发往背心袋里插得紧.
人民版:我骑马走上前去望见他那一对黑眼睛,
满腹狐疑地觑在眉毛底下,待我报出自家姓名,他更
是决心设防,将那些插在背心里的手指头往里插得
更深.在这样一种阵势之下,他很难设想,我对他是
心怀何等的热忱.
新疆版:当我骑马走近他跟前,看见他的黑眼睛
缩在眉毛下猜忌地望着我,而当我通报自己的姓名
时,他的手更深地藏到背心里,满脸的不信任.他没
有想到,就在这一刻我对他产生了十分亲切的感情.
燕山版:在我骑马来到他跟前时,只见他眉毛下
那对乌黑的满含眼睛猜忌地冷冷瞅着我,看来他一
点也没有想到,我心里对他有着多大的热情.待我
对他通报自己的姓名时,他的手指满怀戒心地往背
心袋里插得更深了.
对比一下可以看出,新疆版很大程度地参照了
译林版.上海版保留了长句原有的顺序似稍显生
硬,不如象译林版那样改序能更好地传出原句内的
逻辑关系和说话的语气,或者说更适合汉语读者的
阅读习惯,尽管引介异域语言的句法结构也是必要
的;原句中的特殊修辞效果在译文里得以准确的保
留,这也正体现了译林版通篇译作的特点之一:生动
传神.燕山版试图另辟歧径,可惜出现了错误的理
解,原文主句后有两个状语从句,而译文中把第二个
从句译为独立句显属不当,割裂了主从句之间的关
系.再看人民版,在句法和措辞两方面都表现出上
海版一样的极高的独立性.可以肯定,重译中的人
民版也是在潜心研究原著乃至原译的基础上完成
的,而新疆版和燕山版却参照前译相对较多,独立且
有质量的工作似显少些,并且在译文的其它部分也
有为数不少的理解和表达问题,故此下面的进一步
比较将不包括这两种译本.
再来看最迟出版的哈尔滨版,整个译本只对译
林版作了极少数的用词改动,余者完全一样.根据
对第一章的字数统计表明,哈尔滨版第一章总字数
为3051个,与译林版不同的用字数量不到300个,
改动比例小于10 %.而且,绝大多数属改动不当或
错改,或增加了原文没有的词语,或用同义字词替
换,甚至有五处明显漏词漏句.可见,不是署名译者
独立完成的.
下面通过一些实例来分析译林版,上海版和人
民版三种译本各自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其它问题.小
说第九章Heat hcliff出走之后有一段景色描写.请
看例句:
(3)About midnight , while we still sat up , t he
storm came rattling over t he Hight s in f ull f ury.
Their was a violent wind , as well as t hunder , and ei2
t her one or t he ot her split a t ree off at t he corner of
t he building : a huge bough fell down aportion of t he
east chimney - stack , sending a clatter of stones and
soot into t he kitchen fire.
译林版:大约午夜时分,我们都还坐着的当儿,
暴风雨来势汹汹地在山庄顶上隆隆作响.起了一阵
狂风,打了一阵劈雷,不知是风还是雷把屋角的一棵
树劈倒了.一根粗大的树干掉下来压到房顶上,把
东边烟囱也打下来一块,给厨房的炉火送来一大堆
石头和煤灰.……(第58页)
上海版:大约到了午夜,我们都还守着没睡,象
千军万马般的狂风暴雨降落到山庄上来了.只听得
又是风吼,又是雷轰,接着一声巨响,宅子一角的一
棵大树到下来了——也不知是给狂风吹折的,还是
遭雷劈的;那粗大的树枝压在屋顶上,把东边的烟囱
打开了一个大缺口,砖头,煤灰,哗啦啦地落到厨房
间的炉灶里.(第75页)
人民版:大约到了半夜,我们还都没睡,这时候,
疾风暴雨在山庄上肆意发威,又是狂飙怒吼,又是电
闪雷鸣,不知是它们之中的哪一种,把房子角上的一
棵大树劈倒了,一根粗大的枝干倒下来砸在房顶上,
把东边那个烟囱垛的一边砸塌了,石块和烟灰都稀
里哗啦地掉到厨房的炉子里.(第98页)
对照原文可以发现,译林版更贴近原文的形式,
57
而且所选例句是一大段中的一部分,显然与另两种
译文所用原著版本不同.上海版在用词和结构安排
上都更趋于灵活,译文节奏感强,形象生动,绘声绘
色,但用"象千军万马般"译rattle显得稍过.人民
版也表现出相当高的灵活性,译文的一个鲜明的特
点是使用了为数很多的四字结构和绝大多数也是四
字结构的成语.三种译本的这些特点在各自译本的
其它部分也是大致如此.请再看一例(原著第17
章):
(4)He was toogood to be t horoughly unhappy.
He didn'tpray for Cat herine's soul to haunt him.
Time brought resignation , and a melancholy sweeter
t han commonjoy. He recalled her memory wit h ar2
dent , tender love , and hopef ul aspiring to t he better
world ; where he doubted not she wasgone.
译林版:……但是他太善良了,不会长久地完全
不快乐的.他也不祈求凯瑟林的魂牵梦萦.时间会
使人听天由命的,而且带来了一种比日常的欢乐还
甜蜜的忧郁.他以热烈,温柔的爱情,以及他将到更
好的世界的热望,来回忆她;他毫不怀疑她是到那更
好的世界去了.(第131页)
上海版:可是他这个人太善良了,不会一直闷闷
不乐的.他可并没有祈祷卡瑟林的灵魂来跟他纠
缠.逝去的时间带来了听天由命的心情,使他的忧
郁也比众生的欢乐更可爱.他怀着柔情,怀着热爱
思念她;在这悼亡的时候,他一心期待着有一天能进
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毫无疑问,她是早已在那
儿了.(第161 - 162页)
人民版:不过他这个人太善良随和了,不会长期
总是闷闷不乐.他并没有祈祷凯瑟林的灵魂常来和
他会面.时间让人逐渐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并且带
来了一种比寻常的欢乐更加甜蜜的多愁善感.他满
怀柔情热切地想念她,渴望有朝一日也进入那个更
加美好的世界,他毫不怀疑,她已经去了那里.(第
212页)
在这一例中译林版的紧扣原文形式,上海版增
词变通使得译文四平八稳通达顺畅,人民版频率较
高的四字结构和四字成语仍然不言自明.
至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些关于以上不同译本的
概括性结论:原译和上海版以及人民版的重译都是
译者以严谨的态度和独立的精神在全身心投入的辛
勤劳动之后得来的果实;新疆版和燕山版虽不无可
取之处,但较高程度地参考了原译,且有明显的理解
和表达方面的不足;哈尔滨版则不是任何意义上的
翻译,文中其它地方统称译本只为行文方便.
二问题透视
对几种不同译本的比较分析不仅集中地反映了
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还为翻译研究
中长期争执不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提供了一
个极好的参照.下面就几个主要的方面进行尝试性
的探讨.
翻译的标准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有
关翻译的其它论争也都可以溯源于此,东西方几乎
自有翻译实践以来就一直围绕这个焦点展开了经久
不衰的理论研究.Wolf ram Wilss在《翻译学:问题
与方法》(1982)一书中也把标准问题视为翻译研究
的三个基本问题之一.一般地,人们认为翻译应该
遵守"忠实"的原则,但对这一术语的理解却各不相
同.无庸置疑,严肃的译者大多力求忠实地传达原
著的意义和精神,译者自己也一定认为自己的译作
是忠实于原著的,除非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形
成的障碍所导致的不可译之处.译本对比表明译者
对于何为忠实,忠实于何以及何以达到忠实等问题
的回答差异很大.译林版刻意地在选词乃至句法结
构方面贴近原文,而把灵活处理降至尽可能低的程
度,这或许便是译家杨苡先生对"忠实"这一原则的
理解在翻译实践上的具体体现.当然,过于贴近原
文便会出现生涩的表达和结构.上海版和人民版在
翻译中表现出很高的灵活性,时常摆脱原文的结构
形式,措辞也是随语境应变,译文读起来自然相当流
畅.从上海版的译文还可领略翻译家方平先生对汉
语语言驾轻就熟,运用自如的语言功夫和在此基础
上显示出来的译文语言风格.人民版除灵活外的一
个突出的特点是四字结构的使用.不过,过于灵活
便会导致有背原作艺术真实的结果,四字结构使用
过多会流于油滑并产生华而不实之感.
实践上的差异切实地表明这样两点:翻译的标
准不是绝对的;人的认识必然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
限制.翻译标准是相对的,多元的,多层次的.一方
面,理论上的标准既可以确定为原文这一不可企及
的理想,译者应尽力向这个标准逼近,至少时刻把它
铭记在心;也可以是某种对翻译的基本要求,若译者
的工作至少能满足这种要求也就可视为是翻译.在
最高理想和基本要求之间还有许多难以清晰地分辨
的标准梯度,但只要不超出两个极点则都是忠实的.
另一方面,实践上的标准也是多元的,贴近原文形式
67
是为了忠实,偏离原文形式也是为了忠实,只是忠实
的文本层次有所不同.贴近和偏离原文形式也是两
个极点,两者之间同样有许多相异的梯度表明不同
译者的实践原则.只要不在任一方向上走得太过,
都是对原文不同层次的忠实,毕竟翻译实践永远无
法达到对文本所有层次的忠实,而总是对理想的"过
犹不及".这种忠实的有限是无奈的,由于有人的思
维因素的参与,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理解和表达都
必然打上不可消除的主观判断的烙印,二重世界的
客观存在和主观思维的相互映射不可能完全重叠,
译者对文本这一客观存在永远只是逼近而不是到
达,加之表达阶段目的语语言的限制和影响,译文不
可避免地要偏离原作.当然,偏离必须用之有度.
风格问题与标准问题密切相关,尽力表现原作
的艺术真实,传达原作的风格特征,也是忠实标准的
一个层次的具体实现.原作风格的翻译基于对其风
格的准确辨识.文学风格既游移不定又真实可感,
其飘忽游移在于风格隐没于字里行间,认知风格需
要透过表层语言去感受体味,稍纵即逝;其具体可感
表现在风格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文学作品中那些不
同的语言层面是认知风格的可靠参照.严肃的译者
自然要在动手翻译之前对原作以及与原作有关的主
要研究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以达到较为准确
地把握原作的风格特征.
《呼啸山庄》的三种译本的风格各不相同,究竟
哪个更忠实于原作的风格呢 杨苡先生虽然自谦
"不懂文学翻译和创作理论",但他在译本的再版后
记中引到陈嘉教授对他所说的话,"翻译外国文学作
品,不但要译笔忠实,文字流畅,还要把原作的原味
译出来".译出"原味"也包括译出风格,杨先生想必
在译书时确实奉行了先师的真知灼见,只是没有在
译本的前言或后记中向读者介绍原作的独特风格.
方平先生也在译本的后记中写道,"在我国半个多世
纪以来的几种中译本中,拙译由于晚出,有机会利用
当代英国学者们版本研究的新成果,可说第一次在
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原作的明快的面貌".由于杨苡
先生的译本初版于1956年(上海平明出版社),再版
于198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并且杨先生在再版后
记中说"我常想如果能再修订一遍,必然又要推敲再
三,也还会找出不满意的字句来的,这当然也是一种
乐趣,但毕竟我已步入老年,苦无精力与时间了",可
见再版未经修订,因此方平先生的这段话中的"几种
中译本"当包括了1990年的译林版.张玲和张扬两
位先生在译本的前言里分析了小说的艺术特色,认
为小说的风格和原著作者的诗歌风格一样,"真挚,
雄劲,粗犷,深沉,高朗",两位先生一定也是本此传
译原作风格的.几位翻译家对风格和风格的翻译都
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但译作的风
格却有明显的差异.可见问题显得特别复杂,只能
留待另文专门讨论.可以肯定的是,译者应竭力忠
实地传达原作的风格,而在译作中把自己的个性尽
量抑制到最低程度,尽管两者都不可能尽善.
翻译是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递.对
原著中文化因素的不同处理不仅表明译家们对翻译
的文化功能的不同认识,也反映出文化传递自身的
规律特点.小说第一章第25,26两句中的几个词
lobby ,passage ,"t he house"和parlor部分地反映了
十八世纪英国乡村的建筑文化,三种译本分别译为
"穿堂,过道,屋子,大厅","穿堂,过道,正屋,客厅"
和"穿厅,过道,堂屋,客厅".读者在读到这两句时
恐难以对当时英国乡村的房屋结构形成一个清晰的
思维画面.事实上,lobby是指与房屋正门相连伸在
屋外并且有顶的过道,汉语词典中就有"门廊"和"廊
子"两词与之对应,盖因译法不当,几种译本无一例
外地省略了前面的修饰语int roductory."穿堂"指
两边有门能穿行的厅堂,而"厅堂"就是"厅",指聚会
或招待客人用的房间,所以与lobby根本不同;"穿
厅"是个生造词.原文中的短语t he house加有引
号,当地人以此称没有门廊的房屋结构,而"屋子"是
个无标记词,显然不合适;译为"正屋"或"堂屋"也有
不妥之处,因为两词在汉语中与"偏房"相对,而这里
的"t he house"则与门廊相对;parlor一词意指接待客
人的房间,也供看书或娱乐之用,译成"门厅"似好于
"客厅",毕竟是乡村,用不着那么文绉绉的.凡此种
种,当以注释说明为佳.小说的其它部分还有许多
有关文化的例子.上海版把automat ron译为"机器
人"显属年代错误,因为"机器人"一词是捷克剧作家
K 恰佩克于二十世纪初首次使用(《简明不列颠百
科全书》第4卷第141页).三种译本把lord和god
分别译成"主,天,天",把master分别译成"主人,东
家,老爷",甚至"先生,老爷,上帝,天"出现在同一章
同一段乃至同一句中.
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翻译会发现很多问题.首
先,翻译既要克服文化之间的差异,又要尽可能保存
文化差异,传达异域的情调,译者经常会遇到无法调
和的矛盾.其次,对异域文化因素的理解经常会困
77
难重重,尤其是面对一个民族文化中的深层结构,译
者往往还会有所"不见",或是在翻译时用本民族的
文化规范去替代源语中的文化习俗,这势必导致译
本中不同文化因素同时并存以及读者对源语文化的
误解和误读.再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文化因素的
处理除了注释之外似乎别无选择.其实,文化传递
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流变过程.原著的生命和价值有
赖于对源语文化的依附,翻译恰恰要割裂源语语言
和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以目的语语言来承载源语
文化,必然颇多抵牾,矛盾四起.正是在这种尴尬的
状态中文化得以逐渐传递,尽管在传递过程中必然
伴有对源语文化的误读.随着文化信息传递的增
多,原先构成传递障碍的文化差异有的渐趋得以消
除.因之,翻译中的许多因素如方法,可译性,可读
性等都会发生变化.在各种因素持续的动态变化
中,文化信息逐渐从一种文化系统流入另一种文化
系统,致使后者的不断演化和发展.当然,经验事实
足以证明各民族的文化不会最终达到大同,文化的
相对性是永恒的,文化传递只能是缓慢而有限的,甚
至多限于文化表层结构中的一些因素的传递,而一
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往往是稳定的.历史表明,
只有重大的事件如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大量的翻译
活动等才会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产生较大的
影响.
最后是关于重译本身存在的问题.一般地,重
译是必要的,因为原著的复杂性,译者个体受到的主
客观因素的限制,语言文化随时代而发生的演变,读
者阅读期待和阅读习惯的变化等都决定需要重译.
但是,重译又有条件:超越原译,至少是有意识地去
力求超越,也就是要通过细致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
原译中的理解偏差和表达失当并加以修改,甚至整
体神韵和表达语气更贴近原著.上文的比较表明两
本原译各具特色,但又都有不足之处.人民版的译
者至少是刻意去做到超越的初级层次的要求,只是
译本仍有理解和表达上的不足,且不说关于韵味和
风格方面是否忠实于原著的可能分歧.比如译本第
381页"可是他又不肯明说不要哈顿和凯茜"不够准
确;同一页中把"t hegrass asgreen as showers and
sun could make it"一句里的虚拟译成事实显然沿袭
了上海版的不足,倒是译林版的译文"青草被雨水和
阳光滋养得要多绿有多绿"更为确切.第391页"在
一个正经八摆的人家里,有什么事儿可怕到让人没
法儿呆"无疑理解有误.所以,势必还要有重译来弥
补几种译本中依然存在的不足.
但是,重译绝不能沦为灵巧的拼缀乃至抄袭,即
便是对原著的借鉴也应该用之有度,并且在译本后
记中加以说明,就象论文后列参考文献一样.有人
若真地有兴趣,有信心并认为自己有能力重译一本
文学名著,应该首先独立地研究并理解原著,如确有
力所不逮或恐有不确之处,再找出原译的相应部分
加以比照后得出自己的判断;继之动笔独立地翻译,
遇到百思不得其译的词句再去参看原译,或是借用
并加说明以"不掠他人之美",或是慎重地改动以求
效果更佳;译毕若仍感不妥,可把己译和原译作整体
对照,一定还能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再进行修改;
最后润饰尽量使译文通畅熨贴.果如是,方能有望
超越原译.倘若在阅读和理解中需"借鉴"之处太
多,最好趁早罢手,免得粗制滥造,甚或落个抄袭之
名,所为何来!
译林出版社的李景端先生深中肯綮地指出"翻
译也要打假打非".他说,有些人为名利之故,"不惜
采取抄袭,剽窃,盗印他人译作的卑劣手段,以致近
年来翻译图书中粗制滥造,重复出版,侵权使用,差
错惊人等等现象愈演愈烈".[ 3 ]李先生呼吁规范翻
译市场管理,可谓是振聋发聩,切中时弊.若让流弊
丛生的重译现状继续,不仅读者会大受其苦其害,我
国的翻译事业也会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时下,需
要大力加强翻译比较和批评,在仔细对比分析的基
础上,力求客观,公正,全面,中肯地指出译本中的不
足之处,译者当本着展开讨论,交换意见,有则改之,
无则加免的原则,大可不必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之中.
另外,任何一位拿起笔来准备翻译或重译文学作品
的人都应切记自己肩上跨文化交际的重任,严肃认
真的翻译工作既是对原著作者负责,又是对读者负
责,同时也是对译者自己负责.
《呼啸山庄》([英] 艾米莉·勃朗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eWD-ugd7e-vRQ2EXA7lhw
提取码:p2tw书名:呼啸山庄
作者:[英] 艾米莉·勃朗特
译者:方平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6
页数:480
内容简介: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坛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的二姐艾米莉(Emily Brontë,1818—1848)的代表作,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小说”。弃儿希克利与“呼啸山庄”主人的独女卡瑟琳青梅竹马,却终因世俗的压力各奔东西,卡瑟琳凄然早逝后,希克利的一腔深情化成满腹怨恨,对周围所有的人展开疯狂的报复,最终感受到卡瑟琳的召唤,有情人在死后终得团圆。两人间惊天动地、超越生死的爱情与荒原和狂暴的自然融为一体,整部小说宛如一首激情澎湃的叙事长诗。
本书收入德裔美国著名插图画家艾辛贝(Fritz Eichenberg)为小说创作的全套经典木刻插图,极具收藏价值。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