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载体,它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历史风貌、审美等的经济、自然、文化情况。这有助于从另一侧面了解过去的历史、审美、价值观等。
2、民间音乐具有修身养性功能,有助于人的自我了结。
3、民族音乐作为一个民族各种信念和价值观的载体,它的兴旺有助于全国人民的自信心与爱国情怀的增强。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传统学科分类中间的一个。西方大概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把民族音乐学作为音乐学总学科中的一个分类,旨在针对非艺术创作类的,特别是非西方主流的音乐现象的研究。随着时代变化,欧洲中心视角逐渐被学术界抛弃,民族音乐学的名称有了新的涵义,主要是针对民间音乐进行研究的学科。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主要是针对非艺术创作类音乐的研究。由于当时建立学科的时候,我们还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并没有特别强调,或者是不敢强调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与民族音乐学之间的关系。76年后,各学科开始进入正轨时,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提法逐渐淡化,而更多学校以民族音乐学这个名称来定性这类型的研究。进入全球化时代,学术研究同样具有很强的交流使命感。因此,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音乐学有了更多的交流活动。
意义:
1、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民族音乐是在不同民族的特色发展中形成的,其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存在很大关系,主要包括器乐、声乐、舞蹈、歌曲等许多方面,不仅可以将民族特色文化进行全面展现,还可以对各个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
同时,民族音乐作为劳动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不同地区所包含的特色特征,反映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民族的灵魂进行整体表达,对民族文化自信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增强人们的综合素质
近几年,我国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依旧不停。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力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对民族音乐产生正确认识,坚持民族音乐所包含的特色内容,促进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
扩展资料
中国音乐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是中国音乐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是钟鼓音乐,最有代表性的是商周音乐。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音乐高度发达的时期。周朝的历代君王都对音乐予以高度重视,把“音乐”和“礼教”同时看作是治理国家、教化国民的两大法宝,实行“礼乐治国”。这一点从当时孔子的一些言论中就可以得到论证。孔子认为,音乐是完善人身修养的重要手段,人生修养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统治者对音乐的高度重视下,音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是雅乐。这种雅乐是由钟鼓乐队和歌舞表演共同完成的音乐,场面宏大,十分奢华。我们从《诗经》和《楚辞九歌》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民间音乐的发展与繁荣状况。从商周到秦汉,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为中国音乐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