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盐是怎么形成的(盐是 从哪里来的)

时间: 2023-03-09 07:05:28

盐是怎么形成的

1、在中国,加工生产的盐主要是海盐、井矿盐、湖盐。

2、海盐的成因有两种:一是百川归海,陆地上大小河流溶有一定的盐分,川流不息注入大海。有资料表明,每年河水流入大海的水量约占整个海水的4500分之一,经过数千万年的时间,水分不断蒸发、注入,往复循环,而盐分却积留下来,构成今日海水的一定含盐量;二是火山爆发,海洋学的研究证明,海底火山远比陆地火山多,在火山喷出物中,含有可溶性化合物,其化学成分与海水中盐类近似,故海洋生成时就有盐溶在海水里。

3、井矿盐的成因:井矿盐资源分为埋藏

盐是 从哪里来的

经过人类加工制作形成的盐为人工盐。因为自然盐的数量不够,或某地缺少自然盐的资源,人工加工生产盐成为必然选择。在中国,加工生产的盐主要是海盐、井矿盐、湖盐。
(1)海盐
①海盐的成因
浩瀚的海洋覆盖了地球70%的表面积,海洋中的海水,占地球水域总重的97%。海水中几乎含有地球上已经发现的所有元素,但含量大于lmg/L的元素不过15种,它们是氧、氯、钠、镁、硫、钙、钾、溴、硼、硅、氟、碳、氮、锶。海水中的总盐度为3.5%,浓度为3.5波美度,即1海水中含盐量为35克。海洋以博大宽广的胸怀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盐资源。
海洋中为什么含有这么充足的盐分,说法不一,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成因有两种:
一是“百川归海”。陆地上大小河流溶有一定的盐分,川流不息注入大海。有资料表明,每年河水流入大海的水量约占整个海水的1/4500,经过数千万年的时间,水分不断蒸发、注入,往复循环,而盐分却积留下来,构成今日海水的一定含盐量。
二是“火山爆发”。海洋学的研究证明,海底火山远比陆地火山多,在火山喷出物中,含有可溶性化合物,其化学成分与海水中盐类近似,故海洋生成时就有盐溶在海水里。
②海盐的生产
海盐,以海水(含沿海地下卤水)为原料晒制成的盐。
我国是世界上开发海盐最早的国家,海盐生产有良好然条件。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长达18000公里的海岸线,海水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国现在海盐的年生产能2580万吨。约占世界海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居世界首位。
我国的海盐生产,一般采用日晒法,也叫“滩晒法”,就是利用滨海滩涂,筑坝开辟盐田,通过纳潮扬水,吸引海水灌池,经过日照蒸发变成卤水。当卤水浓度蒸发达到25波美度时,析出氯化纳,即为原盐。日晒法生产原盐,具有节约能源、成本较低的优点,但是受地理及气候影响,不可能所有的海岸滩涂都能修筑盐田、所有的季节都能晒盐。气候干燥,日照长久,蒸发量大,盐的产量就高;反之,产量就低。
日晒法生产原盐,其工艺流程一般分为纳潮、制卤、结晶、收盐四大工序。
a.纳潮
就是利用潮汐运动把外海高盐度的海水推向近海时提取制盐原料。目前,采用的纳潮方式有两种,一是自然纳潮,二是动力纳潮。自然纳潮是在涨潮时让海水沿引潮沟自然流入;动力纳潮一般采用轴流泵将海水引入,其特点是不受自然条件限制。
b.制卤
制卤是在面积广阔的蒸发池内进行的,根据每日蒸发量,适当掌握蒸发池走水深度,使卤水浓度逐步提高,最后浓缩成饱和卤。
c.结晶
海水在不断蒸发浓缩过程中,各种盐类浓度不断增大,当盐类浓度达到饱和时,盐就以晶体形式析出,在过饱和溶液中不断维持溶液过饱和度,晶体就能继续生长。
d.收盐
将长成的盐,利用人工或机械收起堆坨。
(2)井矿盐
①井矿盐的成因
井矿盐资源分为埋藏在地下的固体石盐和液体卤水。
据考查,现在产井矿盐的地方,远古时代是大海,由候变化,地壳运动,现在的井矿盐产地就和原来的大海分了家,成为内海。内海跟今天的盐湖差不多。在当地的烈日、强风长年蒸发、浓缩下,内海的咸水渐渐干涸,盐不断析出,结成了一层一层的盐盖,后来被泥沙覆盖埋没。天长日久,盐层上的泥沙越盖越厚,压力逐渐增大,原始盐层逐渐发生变化。井矿盐从诞生那天起直至开发前,一般沉睡在地球深处。有的是以矿层躺着,有的则以矿脉裹到黏土中。此外,也有陆地上的盐类物质被地表水或地下水携带而积聚于内陆盆地,在炎热干旱、蒸发量大于水体补给量的条件下,盆地内含盐的水体不断蒸发、浓缩,沉积为巨大的盐类矿床。
地下卤水的成因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沉积型,即原生的古海水,经过浓缩、变质作用,成为矿化度较高的地下卤水;二是淋滤型,即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溶解岩层中的盐类物质或石盐矿体而形成地下卤水;三是沉积——淋滤混合型,沉积型卤水和淋滤卤水在地下运移过程中,混和形成地下卤水。
②井矿盐的生产
井矿盐是采用打井的方式,开采埋藏在地下几十米乃至几千米的固体石盐或液体卤水,并通过一定生产工艺精制而成。
井矿盐生产主要分为采卤和制盐两个环节,不同的矿型采用不同的采卤方法。提取天然卤的方法有提捞法、气举法、抽油采卤、深井潜卤泵、自喷采卤等方法。在岩盐型矿区大多采用钻井水溶开采方法,有的采用单井对流法,有的采用双井水力压裂法。
a.对流法
此法是目前国内外开采岩盐矿床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机械化程度较高,成本较低。它利用了岩盐矿具有溶解于水的特点进行开采。具体方法是:打一口井到盐层,下两层套管,外层套管用油井水泥固定好,从其中一层管注入水,溶解盐层,由另一根管子把卤水抽上来。
b.压裂法
此法是在地面打两口钻井,下入套管,将井管与井壁封固,从一口井压入高压水,在盐层形成通道,溶解盐层,形成饱和卤水,由另一口井压出地面,交付生产。
制盐是在厂区进行的。人们将在蓄卤池净化后的卤水输入罐中,利用蒸汽加热,使水分不断蒸发。卤水经过蒸发后即成为半盐水的盐浆,再经离心机脱水,输入沸腾床干燥即为成品盐。如果卤水含芒硝较多,可采用冷冻母液或热法提出芒硝;如果卤水含石膏较多,则提出石膏以保证盐品质量。
(3)湖盐
①湖盐的成因
湖盐是第四纪以来可溶盐分聚于成盐盆地,矿化水经过浓缩,盐类矿物逐渐沉积而形成的现代矿床。大多数盐湖如新疆的玛纳斯盐湖、艾比湖等,都属于这一类。盐类的形成和沉积作用现在仍在继续进行。
有的盐湖在古代就是大海。我国著名的柴达木盆地盐湖,远在2.3亿年以前还是浩瀚的大海,后来,地壳上升,海水退出,一块看不到边的内陆盆地就出现了,发展成盐湖。也有的盐湖是从淡水湖发展演变而成的。
有的盐湖,其湖盆边缘沙洲的隆起高度在不同时期均不一样,当沙洲低于海平面时,湖盆是半闭流状态,海水流入;当沙洲超过海平面时,湖盆呈闭流状态。气候长期干旱、炎热,湖水强烈蒸发、浓缩变成卤水,盐类逐渐沉积。盐湖的形成应具备以下条件:
a.盐湖盐类物质来源。这是盐湖矿床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b.成盐盆地。盐湖矿床的形成,必须有蓄水负地形--成盐盆地。
c.水文条件与水。盐湖矿床的水文条件和水作为盐元素的搬运介质,是内陆盐湖形成的必要的条件。
d.盐湖形成的古气候。
我国湖盐矿藏分布广、储量大,是世界上多盐湖的国家之一,已发现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盐湖上千个,主要分海、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新疆境内,“无百里之内无盐”;西藏自治区的盐湖更是星罗棋布,达数百个之多,其中,纳木湖镶嵌在海拔4600多米的高山之上,是我国海拔最高的一个盐湖。张藏茶卡出产的盐,历来向尼泊尔出口。柴达木盆地素有“盐的世界”之称,在盆地的东南部,就是著名的察尔汗盐湖,总面积5800多平方公里,盐的储量达537亿吨,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盐湖,也是世界最大的干盐湖。
②湖盐的生产
湖盐是开采盐湖中的盐类物质而生产的盐。
湖盐分为原生盐和再生盐,主要采用采掘法或滩晒法。以采掘而言,有些湖经过长期蒸发,盐沉淀湖底,不需经过加工即可直接捞取。如柴达木盆地的盐湖,历经数千万年变化,形成了干湖,其盐露于表面。这一类盐目前以采盐机或采盐船进行生产,它的工艺流程大致是:剥离覆盖物→采盐→管道输送(或汽车输送)→洗涤→脱水→皮带机输送→成品盐入坨。滩晒法与海盐生产工艺相类似。
谢谢采纳

海里的盐是怎么形成的 海里的盐是形成的过程

1、海水里的盐分是岩石、土壤里的盐分通过溪水、河流汇进海洋中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海洋最初的盐分很少,甚至是接近于淡水。
2、海盐是我国历代常使用的食用盐之一,海盐的提取非常简单,我们只需要先把海水注入盐田中然后等待它蒸发至饱和的状态,然后再把它注入结晶池中继续蒸发至结晶。
3、最后再借助工具将蒸发出来的盐都收集起来即可,我们还可以给这样制作出来的盐继续加工从而把它制成精盐。盐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但是它不能过量食用。

盐是怎样形成的

海水中的各类化学元素中,盐所占的比重最大。根据估算,世界海洋中盐的总含量足有5万兆吨。不妨做这样一个设想:如果将海水中的盐分全部提炼出来铺在世界陆地上,将会有大约150米厚,也就是足足40层楼的高度;如果将这些总体积23000 立方公里的盐丢人北冰洋,填平整个洋面还绰绰有余。
海水中的盐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众多科学家长期争论不休。它几乎同令人望而生畏的“地球海水起源”问题一样,始终是个难题。直到今天,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意见也从来没有一致过。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海水中的盐绝对不会是来源于某个单一方面。不过他们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一些人认为,海盐主要是海洋中的“原生物”。在地球刚形成时,有过大降雨和火山爆发。火山喷发出来的大量水蒸气和岩浆里的盐分随着流水汇集成最初的海洋,海水天然地就有了咸味。不过,那时的海水并没有现在这样咸。后来,随着海底岩石可溶性盐类不断溶解,加上海底不断有火山喷发出盐分,海水逐渐变得越来越咸。另外一些人坚持,海盐主要是陆地上河流流向大海的途中,不断冲刷泥土和岩石,把溶解的盐分带到了大海之中。据估计,全世界每年从河流带入海洋的盐分,十分可观。仅美国每年随河川入海的就有12.25 亿吨被完全溶解的泥土沙石和5.13亿吨未完全溶解的悬浮颗粒。而据世界环保组织提供的数据,澳大利亚平均每年每平方公里有6吨的土壤流失,欧洲则高达每年每平方公里120吨。通观全球,地表径流每年给大海送去了约400万吨的盐分。自开天辟地第一场降雨以来,地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已经经历了数亿年的水流冲刷,大量的矿物质随之入海,海水必然变得越来越咸。
可是这两种解释都有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海盐主要来自陆地河流输入”的理论。因为人们曾对海洋物质组成、化学性质和江河输入的各种矿物质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数值差非常大。海洋中按含量多少排列的盐类是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而在河流中,上述物质排列顺序正好颠倒。在含盐的土壤中或盐湖中,积累硫酸钙和硫酸镁较海洋多,而氯化镁则比海洋少得多。科学家们为了说明这些差异,曾提出过种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
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们从新发现的海底大断裂带上的热液反应中,似乎找到了解释的新证据。科学家对海底热液矿化学反应过程研究后发现,通过海底断裂系的水体流动速率,虽然只相当于河川径流的千分之五,但是,由断裂聚热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却比经河川携带溶解盐所引起的变化大数百倍。因而海底热液反应是海盐的重要补充的说法,已经为许多海洋科学家所接受。但它只是海盐来自湖泊的一个途径,而绝不是唯一的途径。因而,这种解释也没有最终解开海盐来源之谜。

盐是怎么产生的?

在工业上,盐用海水晒干(也叫盐场法)或用井水或盐湖水煮,析出盐晶体。配制的盐含杂质较多,称为原盐。粗盐可以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生产精盐。
盐中含有钡盐、氯化物、镁、铅、砷、锌、硫酸盐等杂质。我们规定钡的含量不能超过20毫克/公斤。盐中镁和钙过多会使盐变苦,氟过多也会引起中毒。近年来,许多实验证实,盐的摄入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饮食中盐的摄入过多会引起高血压。
为了消除碘缺乏的危害,保护公民健康,国家采取以长期供应碘盐(以下简称碘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消除碘缺乏的危害。
扩展信息:
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少买及时吃
买少量,吃完再买,以防碘升华。因为碘酸钾在热、光、风、湿度的条件下会分解挥发。
第二,避免高温
煮汤时避免放碘盐高温。加碘盐炒锅时,碘的消耗率只有10%,中间加碘盐的消耗率是60%。碘盐食用率为90%。食用凉菜时碘盐食用率可达100%。
第三,避免长期存放在容器中。
如果加碘盐长期接触阳光和空气,碘很容易挥发。最好放在彩色玻璃瓶里。用后盖紧,密封保存。
第四,避免加醋
碘与酸性物质结合会被破坏。据测试,如果烹饪时同时加入醋,碘的消耗率会下降40% ~ 60%。此外,当碘盐遇到酸性蔬菜(如酸菜)时,食用率也会降低。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