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
一.《道德经》原本写的是什么?
这里我们不去研究《道德经》是如何出土,有几个版本之类的“史话”,那是考古历史学家的研究方向,这种文字说明你可以在市面随处找到。
《道德经》是阐述“宇宙生命整体”的生命特征的经文。通俗地说,就是写一切的一切的“本来”,也是追溯一切一切的“根”。
何谓“宇宙生命整体”?
一朵花是一个“生命的个体”,我们一个人是一个“生命的个体”,一个星球也是一个“生命的个体”,汇集所有“生命的个体”的“整体”就是“宇宙生命整体”。
我们现在通过“科学”认识到,这个“宇宙生命整体”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外,还有无数个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星球”组成,当然星球与星球之间还有无边浩渺的“虚空”。
这些“浩瀚漫舞”的星球,这些“虚无缥缈”的虚空又是如何形成?它的终极根源是什么?
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这个“宇宙生命整体”中实在是微乎其微,就连人类生存的“地球”在其中也不过是个“微尘”。如果把“宇宙生命整体”比作沙滩,“地球”就好比沙滩上的“一粒沙”,而我们数以亿万的人类就生活在“这粒沙”当中。
相对宇宙生命整体,人类只是“一粒沙”中的部分。
但我们往往把人类自身看成是宇宙生命的主宰,可以主宰一切的“全部”,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人类“服务”的,这显然是一个很值得“反思”的一个“念头”。试想,即便是人类可以自由征服一切,那又是什么在背后“令”人类具有这个“自由的能力”呢?
老子自然也是人类的一份子,老子知道自己的渺小,可是他的“心”却通融了这个“宇宙生命整体”,与其融合为“一”(这些论点我们会在经文的具体注解中逐渐展开)。在经文中,老子通过借喻“吾”、“圣人”、“侯王”、“太上”的生命行为向我们阐述,根本上是“宇宙生命整体”的生命能量在支配“个体”的生命活动。
如何来描述“宇宙生命整体”?
老子把这个“宇宙生命整体”以及这个生命整体的生命特征勉强取个“字”叫“道”,取个“名”叫“大”,这便是“大道”的由来。另外,老子将这个“道”的能量所展现开来的“表现特征”取名为“德”。通俗地说,只要归顺“道”的特征的“表现”就是“德”。老子指出,一切都是“道生之、徳蓄之”。
但是,这个“道”实在太大,“大曰逝”,大到“至大无外”;又实在太小,“搏之不得,名曰微”,小到每个生命内核,小到“至小无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声音、又没有形状,实在难以用文字加以“描述”。为此,一方面老子勉强应用“恍惚、渊兮、湛兮、绳绳兮……”等文字加以形容这个“道”;另一方面,老子借助“道”这个大“母体”中的“子”亦即天、地、人的存在表现对照来阐述。
这正是老子区别于佛经和其他经典的地方。
其他的经典往往是在万物的生命活动的基础之外,“另立”一个“超级的神或者上帝”来区别个体生命,唯有老子是直指本来,是把个体和整体“合一”阐述。可能这种定义的说法比较笼统,或许有些读者也不以为然。我们换一种说法,无论是老子的“道德经”、释迦摩尼的“佛经”、以及耶稣的“圣经”,这三家所阐述的是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宇宙生命的根本。
我们把这个“根本”比作一座山的顶,三家从不同方向登顶,彼此路径的沿途风景角度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就是他们的“区别”所在。但是这三家所“指向”又无非是同一个山顶,这便是三家“同”的所指。
值得说明的是,老子的揭示“道”直接立山顶,就在山顶。基督阐述从半山腰切入,而佛家则是从山底起步,因为佛家讲求从基础切入。这也便是坊间佛家信众以平民百姓居众多,就是因为可以从很基本的东西切入。但是,必须强调的是,道与道教、佛与佛教、基督与基督教,彼此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常无欲以观其妙”,行无为法则;后者含“教”者,均为世间人为信仰教派,是属于“常有欲以观其缴”,行有为法则。
当然,以上的说法是笔者勉强的“一个比喻”,旨在形象理解三家的异同,并无对三家刻意作区别,敬请诸位大德阅读参谅。
老子的“道”直接就在山顶,这只是一个比喻。根本意思是说,老子是直接切入宇宙生命这个“根本”来论述本来,直接说“道”。那么,“道”在哪里?答案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如此说来,“道”就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老子把“个体”生命融入这个“整体”来阐述,并且只在描写“当下”,当下就是“道”,当下的一切“个体”生命的表现就是“德”,只不过是这些“德”表现“千姿百态”,老子正是描述这些“千姿百态”的背后是何种能量使然。
《道德经》正是描述这个“道”和“德”的经文。
因此,“道”是天地万物一切一切的总根,是“整体”,是“母”。天、地、万物、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整体生命之中的“个体”,是“子”。老子是借“道”这个“母”中的“子”,又大部分用“人”这个“子”作为万物的代表来衬托阐述“道”这个“母”本身,就是为了民众容易体悟,容易明白。
但或许是“多易必多难”,最容易看明白,却往往反而也最难看明白。这便是知“道”、体“道”、行“道”者为众不多的一个方面。我们从千百年来众多的注解不一,所著呈现千姿百态就可窥一斑。
其中,有的注解把这个《道德经》解成了政治谋略;有的解成了哲学理论;有的解成了生命医学;有的解成了修心养生;有的解成了兵法策略……
我们若试着抛开这些各方主观区分,回归原点,汇集一道,老子不就是在描述宇宙生命整体的这个“本来”么。很显然,把老子的《道德经》注成不同的经“解”只是注解了一种经“用”而已。因为,本来就是一个本来,是“一”,一个整体的不可雕琢“朴”,一经区分来解,只能得出不同的“器”用。况且老子所处的时代,也没有如此这般“分科之名”的区分。
但或许也是一切的一切都无非是在这个“道”的母体中蕴育,花样繁多的“理解”体现多角度的“应用”之经学,也不足为奇。
》。综上所述,《道德经》内容、思想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A 共伯姬和的共和、共富政治思想;
B 单来的军事思想;
C 古典法治思想(“原始法理”);
D 李耳本人高度概括化了的『道』的思想。
内涵是:微观上的修德思想、宏观上的治国思想;
精髓是:『道』、『德』的思想;
实质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明显的辩证法思想。
【道之真以治身,道之绪以治国,道之余以治天下。】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参考资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德经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