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们追求价值的精神支持。只有选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才能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定向和导航的作用。
2、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
3、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
4、继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5、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实践不仅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
人的价值有两重性,具体地表现为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
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作为人的存在就要有人的尊严,以及社会应提供保证个人的尊严,满足个人需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和手段等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
价值的外在体现。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保证;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努力为社会尽责,尽可能地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人类造福。在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应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主,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完全脱离社会、不为社会作任何贡献,一味强调社会、他人对他的尊重,强调个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不合理的,也是不能实现的。人的价值是权利和义务、享受和奉献的统一。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作奉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当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要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要勇于牺牲自我价值,去维护、实现社会价值。
扩展资料
在进化过程中,“自我”结构的产生,来源于对自身能力评估的需要,在竞争环境中,个体是斗争还是逃跑,需要一个对自身能力进行评估的机制,如果能力优于对方,则斗争,如果不如对方,则逃跑,而“自我”正是执行此功能的机制。
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逃跑,他也将在竞争中失去机会。如果竞争只是偶尔才有,那也没有问题,可问题是,在生存与适应的过程中,竞争随时、随处可见,如果一个人总是对自己评价不足,总是放弃,他也将无法生存下去。
为此,人类进化出自我提升、保持较高自我价值的需要,较高的自我价值让我们有勇气去从事各项事务、去竞争,从而为自己获得机会。
当自我提升、保持较高的自我价值成为一种需要,它会促使我们通过提高技能或赢得他人的赞赏来提升自我价值,同时促进个人成长与进步。但是同时,它也会让我们在自我价值低的时候非常痛苦,所以自我价值之所有重要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自我价值低的时候人会非常痛苦,并且想要提升自我价值。
当我们自我价值低的时候,我们不敢去从事很多工作,不敢去竞争,也就放弃了很多机会去锻炼,锻炼的少了,能力得不到提升,很多需要无法满足,最终导致自我价值更低,形成恶性循环。
这也是自我价值之所以重要的第二个表现: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自我价值与自我效能(对从事某项具体工作能否用途的自我评价),如果自我价值与自我效能不足,我们不敢于去从事很多工作,很多需要无法满足,也无法去实现自己全部的潜能。
自我价值之所以重要的第三个表现是:自我价值会直接影响我们对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在竞争情境中,如果我们的自我价值与自我效能高,觉得自己是OK的,相应在认知上也会觉得对手没有那么具有威胁,情绪也不会那么紧张、害怕,行为上也就会从容去应对,这样更容易成功,成功之后自我价值与效能感会进一步提升。
相反,如果觉得自己不OK,在认知上就会觉得对手太强大,不一定可以成功,这样情绪会非常紧张、害怕,导致表现也不好,甚至想要逃避、放弃,这样更容易失败,也更容易放弃。无论是放弃还是失败,都会让自我价值与效能感进一步降低。
有些人可能会采取“阿Q”方式维护表面上的自尊,同时让自己心理舒服一些,但这也让自己失去了提升自我价值与自我效能的机会,使它们保持在原来水平,但问题是,如果以后想要从事更有挑战、更加有难度的工作,更高的自我价值与效能感是我们敢于从事的前提条件,如果自我价值与自我效能没有提升,我们也将与更多的成功、更多的幸福失之交臂。
虽然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于进化过程中祖先生存的环境,但我们所需要适应的环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交往对象,甚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的自我价值会直接影响我们对环境、对工作、对亲朋好友、对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正是我们成功与幸福的所有基础。
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 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是社会行为模式。 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所处工作环境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 ,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 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体现在金钱或财富的创造上,也要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上;不仅要看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要看他创造的社会效益;不仅要看他对经济的贡献,也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的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两个方面,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扩展资料:
人生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的属性。马克思指出:价值是为人们所利用并表现了人的需要关系的物的属性。人生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的自身属性满足主体的人的需要,是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的标示。
作为客体的人是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的人,他主动的发掘自身或自身外的潜力,不断的将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以满足主体人的需要。将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是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需要表现出自身能动性的一种完满体现。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
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人生价值
——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