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缅甸。李定国率全军于磨盘山设伏兵三道,谋一举全歼吴军。吴三桂挥师长驱数百里,骄而无备,先头万人已陷重围,眼见大事将成,虽然叛臣于此际泄密三桂,但是吴军依然损失惨重。后定国联络诸拥汉土司,转战滇缅边境。康熙二年因恢复无望,忧愤病作, 卒于勐腊军中。
李定国是我最喜欢的南明时期的将领。
面对异族的侵略,他毅然抛弃与明王朝的怨仇,奉明朝为正朔,誓死抗清,矢志不渝,撑起南明的半壁江山。最后永历帝被叛贼吴三桂绞杀,李定国自此一蹶不振,最终在永历16年病故。
永历16年,即1662年,这一年,皇天不佑明朝国祚,永历帝、郑成功以及李定国,都死在这一年。
李定国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后竟然能成为明朝的死忠之臣,确实值得称道。比起钱谦益、洪承畴、孙之獬、吴三桂这些世授明朝俸饷的判臣,以及和李定国同为张献忠义子的孙可望一类的小人,李定国的德操简直无法言喻。
关于李定国的战绩,明永历实录里有记载,就当时来看,真是令人瞠目结舌:八月,举兵出楚,复永州,遂下衡州。出马宝军于连、阳,收曹志建故部于贺县,遣马进忠、冯双鲤北取长沙,召张光翠出宁乡,进复常德。十月,进忠略地岳州,所至披靡。别遣军攻永新、安福,下之,遂围吉安。兵出,凡七月,复郡十六、州二,辟地将三千里,军声大振。
可以说,如果不是孙可望嫉贤妒能,出兵挑衅失败后投降洪承畴,将永历军的虚实全盘托出,那么永历朝的灭亡,至少不会那么快。有李定国这根擎天之柱,爱新觉罗氏想完成全国的统一,时间还要推后很多。
李定国(1621年-1662年),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将领,南明武将,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抗清将领之一。字鸿远、宁宇。陕西延安人,一说榆林人。张献忠义子,封为安西将军。隆武二年(1646)张献忠战死后,与孙可望等率部联明抗清。永历六年(1652),入广西,克桂林,乘胜北上,连克永州、衡阳,“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遭孙可望嫉忌,退入广西,再屯云南。十年,密迎永历帝入滇,封晋王。后孙可望降清,西南防务机密尽失,清军大举攻黔。他转战不利,退入缅甸。永历十六年(1662),永历帝被杀,他忧愤病作,于同年病亡。
李定国出身贫寒,十岁从张献忠,定国能征善战,喜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素称“万人敌”、“小尉迟”;以宽慈著称,攻破城池未尝妄杀,遇士绅百姓必设法保全。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等四人均为张献忠义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从张献忠破成都,被封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
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战死,与孙可望率大西军余部南走綦江,永历元年(1647年)先入贵州,后借云南沙定洲之乱进入云南,当年与孙可望等一同称王,建立政权,可望称平东王,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1648年,定国攻破佴革龙,擒杀沙定洲,平定云南。定国在云南组织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团结少数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据地。定国劝说可望:“吾辈本大明臣民,中国沦陷于外寇,则当严辨夷夏之界,以中国为重,今挈滇、黔、蜀‘归就’明室,诚心辅佐”。永历三年,孙、李遣使与南明永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永历四年,李定国被永历帝封为西宁王。
永历六年,迎永历帝入贵州。大西军北伐,李定国率东路军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直趋桂林,大败清军,取得桂林大捷,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大西军收复广西;然后北上大战湖南衡州,十一月二十四日阵斩清敬谨亲王尼堪,取得衡阳大捷,尽复湖南。一时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也被扭转,使“清君臣闻警,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黄宗羲称:“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李定国在永历朝廷的功绩与名望越来越高,遭孙可望相嫉,造成两人分裂,李定国为顾全大局,被迫退入广西、云南,继续经营反清事业。
永历八年,与郑成功相约会师广东新会,图取广州,但由于郑军屡误约期,加之瘟疫流行,连战连败,没能成功。永历十年,李定国受封为晋王。
永历十一年,孙可望对李定国倒戈相向;然而由于孙可望不得人心,许多将领皆投向李定国阵营,孙可望大败,败退贵州。同年,孙可望投降清朝。李定国击败孙可望后仍坚持抗清,保卫桂王政权,但因西南军事情报均被孙可望出卖,故屡遭失败。
永历十二年,吴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攻破昆明。李定国护送永历帝退出昆明,并指挥明军主力在磨盘山血战中狠狠打击了清军。之后永历帝逃往缅甸,李定国则独自率军返回勐腊,遣人往车里借兵,后缅甸方面将永历帝送还给吴三桂。这时定国营中人马相继病死,李定国亦病。
永历十六年(1662年)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后,悲愤而死。临终时遗命其子:“任死荒徼,勿降也!”
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抗清将领之一,作为农民义军领袖,他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捐弃前嫌,与南明朝廷合作,并且矢志不渝;面对同一阵营中孙可望的多方挑衅,他顾全大局,多方避让;他曾经“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几已令吴三桂全军覆灭。李定国于川民有惠,死后川中多建“李晋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晋王”的英名与传说也一直流传。
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在《南明史》中认为:“李定国的一生应该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给以赞许之词,但他们所赞许的是李定国后半生的‘改邪归正’,实际上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
谁是南明最后的擎天柱呢?显然不是拥兵八十万的左良玉,也不是壮烈殉国的马士英,不是除了以死殉国外毫无可取之处的史可法(大家可以去看史书,要不是史可法等东林党人在南明还忙着党争,南明不会速亡),也不是割据一方的郑成功郑经父子(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不假,可是他也是有私心的,更重的是家族利益,下面我会讲到),而是“任死荒郊,勿降也!”南明岳飞李定国。
李定国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他本是张献忠的义子,当时张献忠有四个义子(老大是孙可望,二哥李定国,老三老四是刘文秀和艾能奇),各个骁勇善战。
张献忠死后,李定国归顺南明政权,公元1652年(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
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
接着李定国又发兵打到了现在的江西湖北一带,至此李定国几近恢复了大明的半壁江山:云贵川、两广、湖南、江西和湖北一部……都在南明的控制之下。
只可惜同样归顺南明的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嫉妒李定国的军功,在背后使绊子,李定国为了维护南明政权内部的稳定,不得不向孙可望表示妥协,选择了回兵。
之后孙可望依然妒忌李定国,导致了南明(此时应该称永历政权)的内乱,清军趁机攻占了湖南、两广。
最终李定国为了永历政权内部稳定,选择了离开湖南赴广西全州,后又致信郑成功,相约合攻广州,以图全占两广,以作根基,徐图北伐,但由于联络不便,郑成功误期,郑、李第一次联合行动未能实现,李定国也以失败告终。
李定国率领败兵退回广西,竟遭到了孙可望的伏击,要置他于死地。不过李定国击败了孙可望的伏兵,还收服了孙可望的大将冯双礼。
第二年李定国再度东征广东,一路得到了广东义兵的响应,大军进抵广州附近,围困新会时,已有号称二十万的大军,可是因清兵誓死守城,李定国又误信了间谍的谎言,加上清兵十万援兵已至,约好了的郑成功援军又因他正和清廷议和而贻误战机,最终郑成功和清廷议和失败,援兵抵达广州附近时,李定国已经被击败。
从这可以看出,郑成功还是以家族利益为重,毕竟他老爹郑芝龙是海盗出生,他有民族气节,可是对大明朝廷的忠心远远不如对自己家族利益的看重。
后来李定国击败了孙可望,掌控了永历政权的军事大权,而孙可望降清,被封“义王”。
只可惜李定国是将才,不是帅才,在团结内部力量,选拔人才等方面都犯了严重的错误,导致了内部的分裂,削弱了永历政权的军事力量。
可是在为将上,李定国依然是个天才。
公元1659年,李定国发动了他平生最后一场大型战役磨盘山战役。
在此战役前,明军已经经历了一场大败,清军攻破了李定国的罗炎、凉水井大营,然后大肆屠杀大西军和当地百姓,军民被杀的不下三、四十万人,李定国的妻子家属均被卓布太抓获处死,李定国精锐部队受到致命损失。
李定国退回昆明,永历政权为了最后出路展开了廷议,李定国主张东进广西或湖南,胜了最好,败了的话也可以退入越南,召集东南亚诸国反清义士,航海到厦门和郑成功汇合,共同进行抗清。可是永历政权的臣僚多为滇人,不愿离开家乡,勋臣沐天波、权臣马吉翔便力主退守滇西,一旦事急则逃入缅甸,永历帝表示同意。
很快永历西逃,清兵很快就追了上来,双方在永昌(云南保山)展开了激战。
此战李定国表现出了他天才般的军事才能,他连设三道埋伏,布局缜密,不管是由于叛徒卢桂生的告密,还是被吴三桂发现,但仍然给重创清军,斩杀清军将领固山额真沙里布,清军死伤大半,吴三桂的部队差点全军覆没。
可是此役后,李定国的部队也战死了三分之二,永历政权的军事力量已经到了绝境的地步。
而此时的永历帝已被马吉翔挟持下,从腾越逃入缅甸,从此李定国和永历帝失去了联系。最终永历帝被缅甸人擒获,南明将士屡次发兵和缅甸交战,欲抢回永历帝没有成功,最终吴三桂追入缅甸境内,缅甸将永历帝交给了吴三桂,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终年40岁。
得知永历帝殡天后的李定国披发徒跣,号诵抢地,两目皆血泪,大哭道:“我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皇帝,我该怎么面对天下。”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国死于勐腊(一说景线),临终前还嘱咐儿子及部下:“任死荒郊,勿降也!”
为什么说李定国是南明的岳飞呢?是因为李定国和岳飞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第一,李定国和岳飞一样,都是骁勇善战武艺高超的“万人敌”,早在随张献忠造反时,他就曾率二十骑破襄阳。
第二,他都是对汉室朝廷忠心耿耿的忠臣,虽然他曾是“叛贼”,可那个时候中国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可是随着清兵入关后却成了民族矛盾,在和异族作战中,李定国至死不降,甚至还如岳飞一般,背上刻上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以示其志。
第三:李定国和岳飞一般是天才般的将领,可能李定国比岳飞差些,却也不远。能在清兵一路势如破竹的情况下,李定国还能恢复河山,两蹶名王(先后大败两名清朝王爷,一名是定南王孔有德,另一名是敬谨亲王尼堪。)实在是太难得了。
第四:李定国和岳飞都是败于自己人之手,当时李定国两蹶名王后,清廷的江山不稳,而李定国却深得民心,加上其的部队势不可挡,清廷已经有了放弃西南七省和李定国议和的计划,要不是孙可望在背后使绊子,李定国继续沿着长江往东用兵,继而和郑成功合兵,先是与清廷划江而治,继而北伐中原,恢复旧山河,不是不可能的事。
可以这么说,李定国才是南明抗清的第一名将,他的功绩是大于史可法、郑成功(单从抗清一事来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对维护中国统一的贡献,也是不能磨灭的)等等南明将领的,只可惜现在他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不过这样的英雄并未让后人所忘记,在镇守云贵之时,李定国爱民如子,当下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
云南人最为崇拜的就是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和李定国--郭影秋(著名教育家)语。
还有大家要记住一点就是,李定国死后被尊为“雨神”,真正的雨神是这位民族英雄,而不是那个唱歌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