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2、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被册封为信王,年号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
3、赵佶,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是宋神宗第11子、宋哲宗之弟。在位期间,奸臣把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
刚愎自用的典故:
春秋时期,晋楚因郑国发生战争,楚军打得郑国要投降了就撤军。晋军将领先縠不听统帅荀林父的命令擅自进攻楚军。楚国大夫伍参对楚庄王说:晋军将领先縠刚愎自用,内部不团结,可以消灭晋军而出兵。结果,楚国大获全胜 。
扩展资料:
刚愎自用的近义词:
1,我行我素[ wǒ xíng wǒ sù ]
【译义】不管人家怎么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例 句】 对于上级指示,~,甚至阳奉阴违,必然会犯错误。
2,自以为是[ zì yǐ wéi shì ]
【译义】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出 处】《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3,一意孤行[ yī yì gū xíng ]
【译义】本谓谢绝请托,坚持自己的主张。后多指不顾客观条件,无视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孤行:独自行事。
【出 处】《史记·酷吏列传》:“(赵)禹为人谦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4,固执己见[ gù zhí jǐ jiàn ]
【译义】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出 处】《宋史·陈忠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例 句】患难打不倒他的乐观,死亡可使他不能再固执己见。
参考资料:-刚愎自用
1、秦国李信
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先后灭亡韩、赵、魏三国,并数次击败楚军。燕王喜逃亡被灭后,秦王政打算攻灭楚国,完成统一霸业。
秦王政知道李信十分勇猛果断,有一天便问李信说:“我打算攻取楚国,将军估算一下,需调用多少军士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
嬴政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嬴政就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李信的话是对的。”于是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向南进发攻打楚国。王翦因秦始皇不采纳他的意见,就推托有病,回到家乡频阳养老。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军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恬率军攻打寝丘(今安徽临泉),大败楚军。李信接着乘胜攻克鄢郢,随即率领部队向西进军,要与蒙恬在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会师。
当时楚国将领项燕率领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跟踪追击李信军队,连续三天三夜不曾停息,结果大败李信的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名都尉,李信军大败而逃。
秦王政得知秦军兵败的消息,大为震怒,亲自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后悔自己没有采用王翦的计策,而任用李信使秦军蒙受耻辱,并请求王翦复出。
2、赵国赵括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与他的父亲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
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当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去世,赵相蔺相如也身患重病,赵孝成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
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国间谍说:“秦军最忌讳、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军的将帅。”赵孝成王因此就让赵括当将军,以代替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死调弦柱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主将。
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将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
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突围,四次突围均告失败,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主将阵亡,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
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之久,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3、秦武王嬴荡
秦武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君王,他从小便长得人高马大,力大无穷,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或许是因为他自己孔武有力的缘故,他对那些跟自己一样勇猛的人也很青睐,他对这些人都予以重用,把他们留在自己身边。
在这些猛士中,就包括一个叫孟贲的人。据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所写的长篇小说《东周列国志》记载。这个叫孟贲的人勇不可当,书中形容他如果在水面上游行,那么他连水里的蛟龙都不怕;如果他在陆地上行走,那么就算是老虎和豺狼都要避他三分,他发怒的时候,声音可以震动整个天地。
当时秦军在大将甘茂的率领下攻克了韩国的重要城池宜阳,逼近了古都洛阳。秦武王带着任鄙、孟贲两人进入了洛阳,他们在太庙看到了周王室所铸造的九个大鼎。秦武王问孟贲是否能够举起大鼎。
孟贲当然不会拒绝武王的要求,只见他大喝一声,两手抓住鼎耳,大鼎就这样离开了地面将近有半尺。武王看到孟贲举起了大鼎,终究还是太过相信自己的力量。就连甘茂、白起的劝阻都不听,非得举鼎,于是迈开双腿,使出全身的力气,鼎也被举起了半尺。
这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秦武王在放下鼎的时候不小心砸到了自己的右腿上,只听一声脆响,他的胫骨全断,立即昏了过去。武王随后便不治而亡,享年二十三岁。
4、蒋介石
重庆会议中,蒋公曾经对要不要扣留毛泽东反复的做心理斗争。最后还是决定放他一马,据他自己说:“我有400万军队,我想怎样就怎样!”。然后蒋公还在日记里得意的评价毛泽东:“断定其人决无成事之可能,而亦不足妨碍我统一之事业,任其变动,终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
结果呢,三年之内解放军席卷天下,蒋公的四百万军队瞬间土崩瓦解,自己转进台湾永远离开了大陆。
5、西楚霸王项羽
在项羽得知刘邦入了关中,立刻回师咸阳,更在函谷关外守候,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
刘邦立刻与项伯结成亲家,并且向项伯表明心迹,并许诺第二天早晨一定要亲自向项羽谢罪。项伯回到大营,将刘邦的一番心意转告项羽,并且劝项羽不要兴师动众,因为刘邦立有大功,“击之不祥”,不如善待之。
项羽自以为是一方霸主,被项伯三言两语说得就放弃了动手的准备,失去了消灭对手的良机。
刘邦于第二天清晨赶到鸿门,向项羽面谢:“我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没想到先入关,攻破秦军,与将军在这里相见。今有小人谄言,令将军与我有隙。”项羽听了这番话,犹豫不决,于是将曹无伤的话和盘托出,并且设宴招待刘邦。
在鸿门宴上。范增好几次用眼睛示意项羽攻击沛公,项羽却毫无反应,范增只好离席找到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优柔不决,你进去舞剑,寻找机会杀掉刘邦,不然,我们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项庄于是入席敬酒,并借口“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随即拔剑起舞。项伯心知项庄舞剑,其意在沛公,遂起身对舞,以自己的身体翼蔽沛公。
在营外担任警卫的壮士樊哙急闯进来,樊哙粗中有细,他分析了刘邦入定咸阳以待项羽的事实,接着他责备项羽听信小人之言,与沛公为敌,这样下去恐怕丧失天下人心,几句话说得项羽无言以对。
一会儿,刘邦以上厕所为由悄悄跑了,让张良留下和项羽周旋。老谋深算的范增对性格固执、自负的项羽也无能为力,最后连自己也成了项羽的殉葬品。
在楚汉相争的时代,势力弱小的刘邦最终胜利了,势力强大的项羽最终却失败了。项羽因过于自信、刚愎自用而错失良机,最后不得不自食苦果。
首先,电视剧很大程度是作者二次加工的产物,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剧情必须要加入很多冲突,必须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但真正的历史却不是这样的。历史是具有多面性的,每个历史人物都是立体而复杂的,但这里不是学术论坛,所以就不引用史料,只是简单的结合历史上关于项羽的评价,给予我自己的一些判断:项羽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可以坚守自己内心的道义,一个骄傲但也自负的男人,但却必将失败的男人。个人才能出众,确在善于用人方面不如刘邦,不听唯一谋士范增的话。韩信曾拜于项羽门下,一心想施展抱负,却不被重视,愤而离去,投于刘邦挥下,如鱼得水,势如破竹,终败项羽于垓下。而刘邦则是知人善任,用张良,用萧何,用韩信…导致与刘邦战略上的差距越来越大,继而导致最终的失败。
项羽是正人君子,有情有义,很会治军,带兵打仗很有一套,他身先士卒,部队战斗力极强。他的军队训练有素,强悍英勇。他的部队机动灵活,经常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是项羽虽为杰出军事家,但政治能力不强。虽然是杰出战术家,但战略能力不强。加上其体制不行,不善于识才用才,许多杰出天才均怀才不遇(如韩信等),加上政治机制(如奖罚,风气,用人,人才搭配与匹配等)以及后勤机制(钱粮武器)不行,情商不高,谋略逊色。等等使项羽的失败已成必然!用文学的视角来看,项羽的形象和故事悲情豪壮,结局令人唏嘘不已,非常符合传统英雄浪漫主义的审美情怀,所以世人对项羽的评价不乏褒美之词。然而站在历史和政治的视角中,项羽又是诸侯割据势力的代表,其始终主张诸侯复国的政治理念,是实现大一统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阻挠者,其政治势力的历史属性与秦、汉王朝不可比拟。
那个状元君王名字叫做李遵顼,他在夏襄宗手里夺得了皇位。夏襄宗是一个非常坏的国王,他篡位后没有能力治理国家。夏、金虽然长期敌对,但在夏襄宗统治时期,两国基本上处于和平状态。他改变了晋国与蒙古作战的政策,把晋国与蒙古联合起来。蒙古人打败晋国后,迅速向西夏进攻。在这种混乱中,秀才李遵顼发动政变,成功篡位。
李遵顼的故事足以让人津津乐道,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学者当过皇帝,这只是从中国古代汉史的角度来看,是狭隘的。事实上,到了宋代,辽、夏、金等国都是少数民族政权。那个时候,少数民族政权已经追随汉族,不仅拥有与汉族相同的政治制度,而且在科举制度上也非常先进。由于科举制度,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家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除了外表,他们与汉人在其他方面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李遵顼却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虽然他能在考试中获得第一名,但他没有治国的想法。即位后,他延续了夏襄宗对蒙古的从属战略,多次出兵攻打晋国,为蒙古军队的西征提供了大量的兵力。
光绪七年,蒙古再次到西夏征兵失败,随后被蒙古军首都中兴府包围,李尊旭逃走,太子即位,他的政治生涯彻底结束。1223年,李遵顼宣布他的次子李德望自立为皇帝。三年后,西夏被蒙古蚕食,李遵顼病逝。半年多后,西夏在190年被征服。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