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寿王有十一位,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朝寿王李瑁。
1、李瑁,唐玄宗十八子,开元十三年封寿王。杨贵妃的第一任丈夫。
2、李晔,即唐昭宗李晔。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在位16年,享年38岁。
3、五代后晋石重乂,字弘理,后晋高祖石敬瑭三子。天福七年正月,加赠太尉,追封寿王。
4、五代后晋杨光远,字德明,沙陀族人。后晋出帝即位,拜太师,封寿王。
5、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登基前曾被
寿元把银杏嫁出去为了避开乱世,让银杏有个好归宿。
《最后的王爷》是由韩刚执导,冯远征、徐帆徕等联袂主演的古装剧。该剧主要讲述了在清末至新中国成立这段动荡年代中,一位王爷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人生经历的故事。
剧情简介:清朝宣统年间,留学日本的清朝福王爷之子寿元,在父亲弥留之际赶回京城。他被迫告别日本情人花子,奉命娶了寿福晋,又被迫做了王爷。洞房花烛夜,寿元发现十七岁的陪房丫头银杏在伺候新娘子吸大烟,他大怒之下离开了洞房。
皇太后密旨,要寿元杀掉袁世凯。寿福晋的父亲奎九给袁家报信。袁世凯逃回老家。寿元的第一桩差事就办得如此窝囊。接着,寿元按照日本操法训练八旗劲旅,并得罪了许多人,朝廷免了他的副统领之职。
这一事件似乎注定了寿元生活在一个不合时宜的时代,他无法和所爱的女人相守,也在王朝覆灭和革命烽火的时代浪潮下随波逐流。空有名头的寿王爷,站在恶浪滔天的礁石上求索着自己和家国的未来。
作品评价:
编剧笔下的王爷经历跌宕起伏,颇具历史厚重感,是为“传奇”二字的最好写照。编剧把载涛一生中极富戏剧冲突的故事情节巧妙的安排起来,一个有名的荒唐王爷,但是却有着自己的气节和坚持,历史剧的借古讽今不露痕迹地表达出来。
演员方面,冯远征扮演的寿元从18岁到60多岁,从晚清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跨度非常大,冯远征把握住了人物每个年龄阶段的个性和心理变化,能吸引电视观众一集接着一集看下去。
王爷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但大部分就是一辈子吃闲饭的人,而且子孙世袭高官,只要不是头脑发热参与谋反的话,王爷就称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在宋朝,王爷却没有丞相权力大。但在汉、唐、明、清等朝代,王爷位高权重。
大清一朝,出了很多王爷,这其中有著名的王爷,也有非著名的王爷,纵观清王朝的历史,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清朝初年和晚清时期有很多著名王爷,而且这些王爷在政坛上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而清代中期则很少出现一些重量级的王爷。
那么,清朝到底有哪些著名的王爷呢?今天我们就以清朝初年和晚清为例来列举一下清朝的著名王爷吧。清朝入关后,关外的亲王们(有相当一部分是铁帽子王)也随之入关,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摄政王多尔衮,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廉亲王胤禩,怡亲王胤祥。
晚清时期按照主流看法是从道光二十年开始,包括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自咸丰朝及以后,清王朝就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王爷,包括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礼亲王世铎,惇亲王奕誴(就是民间传说中的五王爷,奕的哥哥,咸丰帝的弟弟),庆亲王奕劻,肃亲王善耆。晚清时期的著名王爷有一个比较共同的特征就是参与过军机枢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王典政”,而清代中前期是很少出现亲王预政的情况的,这正是晚清政治危机的一种表现,因为皇帝不信任其他人,只相信同姓宗族中的人。
清初以及清朝末年之所以王爷群体会在政坛上呼风唤雨,是与当时的皇帝不能完全履行皇帝职能是有很大关系的,清代的王爷府的的人比皇室要多。
清朝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成也王爷,败也王爷。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究竟什么样的人才会被称为“王”呢?所谓“王”,在秦朝以前是对诸侯和天子的称呼。自从秦王嬴政称帝后,“王”就成为了一个爵位,这个爵位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的人才会被加封。到了汉朝,被称为“王”的人一般是指皇子、皇帝的兄弟们,到了隋炀帝的时候,便定制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为王。而这种制度也被后来的皇室们所继承,一直沿用至清朝的灭亡。
由此看来,王爷的身份和地位非同一般,大都是皇家的一脉血统,其尊贵不言而喻。但也有例外,皇室之外的人也有被称为王的,一般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褒奖,有时也会加封为王。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笔者在此就不多说了。
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上诞生了好几千位王爷,但是其中有一位王爷你必须知道,那就是历史上曾被火活生生烤死的王爷,是不是很惊讶啊!没听说过吧,或者你根本不知道。其实,历史上的确还就有这样一位王爷,他的地位绝对显赫,还是皇家的一脉血统,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
说到这里,肯定要有人问了,堂堂明成祖朱棣的儿子,地位显赫,身份尊贵,怎么就被火活生生的烤死了呢?说到其原因,那就要从朱高煦谋反叛乱说起了。朱高煦生性凶悍,且言行轻佻,为太祖所厌恶。后来,成祖即位后,朱高煦便崭露头角,多次跟随成祖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当时朝廷正在商议立储之事,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喜欢朱高煦,常常在成祖面前称赞他功劳很大,因而受到成祖朱棣的宠爱。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被封为汉王。
朱高煦被封为汉王没多久,他的兄长朱高炽便被定为皇太子,此时的他深为失望,仗着自己战功赫赫,对兄长朱高炽极为不满,不把他放在眼里。成祖多次训示,他根本不听。最后在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引起了成祖的愤怒,被流放到山东的一块小封地乐安。
自从朱高煦被成祖流放到乐安后,心中怨恨日盛,预谋夺取皇位的心理十分急迫。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八月,成祖御驾北征,死于回师途中。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炽即皇帝位,次年改元为洪熙,在位仅十个月,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暴死,终年47岁。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献陵。随后,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即位,改年号宣德,是为宣德帝。随着他侄子朱瞻基的登基,汉王朱高煦的愤怒心情更加沸腾了起来。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朱高煦在乐安起兵谋反,派遣亲信枚青等潜到北京,联合他的旧部作为内应,英国公张辅获知后将他们逮捕,并上奏皇上。当时,朱高煦已与山东都指挥靳荣等约定一起谋反,又联络了天津、青州、沧州、山西等地的都督、指挥作为策应。公开发放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马匹。
朱高煦还设立五军,即前、后、左、右、中五路军,由指挥王斌统领前军,韦达统领左军,千户盛坚统领右军,知州朱恒统领后军,朱高煦的儿子们各监督一路军,朱高煦亲自统领中军。世子朱瞻坦居守乐安,指挥韦弘、韦兴,千户王玉、李智带领四哨兵马,部署已定,朱高煦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官职等,成立了另一个中央 *** ,一场叛乱即将爆发。五天后,他派一名助手去朝廷,列举了他的不满以说明他的行动事出有因。他指责皇帝把贵族头衔封给文官,从而违背了永乐帝和洪熙帝定下的规矩,他还指责皇帝在选用官员时判断不当。这些指控似乎基本上就是以前燕王对建文帝的指控的翻版。但这一次,他们没有得到响应。
在听到起事时,宣宗一开始犹豫不决。但在九月九日,在大学士杨荣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宣德帝御驾亲征,在沙场老将薛禄的率领下,一支有两万士兵的先锋队于九月二十一日围攻乐安。在劝诱叛王朱高煦投降未成后,他们于次日猛烈攻城。
结果朱高煦出降,他和他的随从一起被解回京师,朱高煦被软禁于皇城内。宣宗念叔侄之情,前往禁锢朱高煦之所探望,朱高煦使腿将其绊倒,宣宗恼怒,命人用300斤重的铜缸盖住朱高煦。朱高煦在缸内运力欲举起铜缸砸向宣宗。宣宗大惊,急命人取来木炭,堆积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内。其后妃韦氏及诸子俱被处死。追随叛王的600多名文武官员被处死,另外2000多名官员被发配边陲。朱高煦之弟赵王朱高燧和另一个王也与这一阴谋有牵连。但皇帝因关心王朝的稳定,下令不予追究。这场叛乱终因朱高煦的悲惨失败而结束!
自古以来,谋反者大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可是汉王朱高煦却不吸取前人之鉴,非要犯上作乱,争夺帝位,最后落得个被宣帝下令活活烤死在铜缸内的悲惨下场,如此这般,真是让人嘘唏不已啊!其实,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像汉王朱高煦这样谋反叛乱的王爷可谓是不胜枚举,但是其悲惨的结局像他这样的却是绝无仅有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