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以小明大的下半句是什么

时间: 2023-03-13 17:29:43

以小明大的下半句是什么

以小明大的下半句是: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出自于《淮南子·说山训》;意思是: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以此来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就能推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譬如,掌纹会因为手所使用工具的不同而改变,常拿毛笔的人,智慧线自然比较长;总持锄头、锤子的人,感情线又会比较直,看手相的人只是从那纹的情况来推想罢了。

还可以认为是:任何一样东西,都是经过千年万载演化至今的,所以从每样东西上都能见到天地间的理。即使在溪谷里随便捡起一颗小石头,也能推想它过去的遭遇。

欧阳修《秋声赋》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秋天的句子,还有赏析,作业急啊,再线等。求知识帝

《秋声赋》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赏析:秋声,是秋天的声音,作者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把秋天的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这种秋气,是一种肃杀之气,是让人速生冷颤之气。它只要施展它的一点余威,就会使繁茂蓊郁的绿色变色,葱茏的佳木凋零。这样,通过秋声的描绘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绘。
《故都的秋》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赏析:作者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第三幅故都秋景图:秋蝉的残声。在南国,蝉远离人类,而在北国,蝉与人竟这样地紧密关联,难怪自古以来蝉就是文人墨客的咏叹之物,他们或者借以抒情,或者用以明志。“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被武则天迫害,落魄沉沦之后,以蝉自喻,高风亮节尽现其中。“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隐居辋川的王维用来抒发清闲悠然的心境。郁达夫的人生与王维、骆宾王有着相似之处,听到故都的蝉鸣,恐怕也难免有同类的悲凉伤感吧。
《长亭送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赏析: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一叶知秋描写秋天的什么

“一叶知秋”描写秋天的到来。“一叶知秋”本义是从一片树叶的凋落,后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一般在句中充当定语。
“一叶知秋”(拼音:yīyèzhīqiū)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淮南子·说山训》:“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一壶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
成语故事节选:
战国末年有一位住在深山里的隐士,名叫天机子。他在家附近开垦了一块小田地,除了下山买日常用品,其余时间都不下山。
一天,一位叫作赵政的赵国贵族,跑到山上来散心,听到附近的人说,这座山上有个隐士,就前来察看。赵政和天机子聊天的过程中,他发现虽然天机子很少下山,却知道天下大事,而且还能够推测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
成语寓意:
这则历史故事启示人们重在仔细地体会细节,细节可以体现出很多相关信息,一个细节可以代表着整体的发展形势和很有可能的结果。事物都是有关联的,有现在的细节迹象,就会有相对应的结果,当然,特殊意外除外。但是,这些都是可能性的东西,有时候,观察事物只看表面、皮毛,会延误其实。“一叶知秋”的那“一叶”有可能是在春天被蛀虫破坏的而飘落的叶子,所以“一叶知秋”也只是妄下的判断。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也有失误的时候,“一叶知秋”,也可能是一个偶然罢了,毕竟一切皆有可能。
造句:
1、树叶开始飘落,真是一叶知秋啊!
2、秋天来了,树叶开始飘落,真是一叶知秋啊。
3、蚂蚁又成群地爬上墙,一叶知秋,大雨将近。
4、看到这黄叶掉下来大家都知道秋天来了,真的是一叶知秋啊。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