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岭南第一位状元是谁(史上最年轻的状元叫什么名字?)

时间: 2023-03-14 23:58:59

岭南第一位状元是谁

1、出生于834去世于868,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岭南第一状元;

2、唐文宗太和八年农历八月十七日出生在封川县文德乡长乐里,今广东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

3、广州广西两省的第一个状元,也是我国科举制度时代最年轻的状元,高中时只有17岁;

4、莫宣卿墓在河儿口镇西村东坡锣鼓岗上。

史上最年轻的状元叫什么名字?

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故乡广东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今天鼓乐齐鸣,来自湖南、广西以及广东省东莞、江门等地的莫氏宗亲和当地民众一万五千多人,举行纪念“莫宣卿状元诞辰一千一百七十一周年”系列活动。 · 提创逸赢天逸本本 · 银行卡 安全快捷换Q币· 沟通无极限手机Q时代 · 魔法表情秀出百变心情· 管中窥豹 明察秋毫 · QQ秀 秀出个性真自我 据记载,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唐朝文宗大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农历八月十七日诞生在广东封开县麒麟山下的一个小山村。十二岁举茂才(即秀才),名震乡里。唐大中五年(公元八五一年),年仅十七岁的莫宣卿廷试第一,钦点状元。唐宣宗李忱亲自给新科状元莫宣卿赐宴,并在宴上赐诗祝贺。据考证,莫宣卿是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中华最年轻的状元。作为岭南第一状元,他在岭南文化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莫宣卿之后,封开曾出过十二个进士。其中,其后裔莫宗尧、莫宗舜、莫天佑在宋朝年间分别高中进士,莫天佑殿试在一甲(非榜眼即探花)。从一九七七年中国恢复高考至今,仅有一百一十多户人家的状元故里,出了五十多名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根据《莫氏族谱》记载,莫宣卿与原配白氏生有三子莫齐、莫楚和莫晋。莫宣卿的后代繁衍兴旺。据统计,目前侨居海外的莫宣卿后裔约在七万三千多人。目前,莫宣卿的故里已被辟为旅游区,莫宣卿墓所在的锣鼓岗已整体规划,拟建造一个具有唐代风格的“状元草堂”文化旅游景区,供世人拜谒。

历史上的状元有天才、有奇葩,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存在诸多不足和弊端,但仍不失为一项伟大的发明,它不仅给予了寒门学子为官做宰的阶梯,更使读书风气盛行千年不衰,造就了灿烂繁荣的中华文化。

在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古代的科举通常是三年一考,一次只有一个状元,与如今高考动辄几十上百个各色状元相比,古代的科举状元含金量要高出不知多少倍。

(状元冠服)

从605年隋炀帝创设,到1905年光绪帝废止,科举制度实行了将近1300年,期间共产生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82名。接下来,就让我们重点认识一下其中的状元之最/之唯一。

1、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河北故城县人孙伏伽有幸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科举状元。

2、最后一位科举状元刘春霖: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河北肃宁县人刘春霖赶上了科举考试的末班车,成为末代状元。

(末代状元刘春霖)

3、最年轻状元莫宣卿:

唐朝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唐宣宗钦点17岁的莫宣卿为新科状元。莫宣卿是我国科举制度时代最年轻的状元,同时也是两广地区首位状元,对岭南文化有着重大影响,有“广东第一状元”和“岭南第一状元”之称。

4、最年老状元尹枢:

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年逾70的尹枢状元及第,是史上高中状元时年纪最大的一位。

5、最有气节状元文天祥:

南宋末代宰相,被俘后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写《过零丁洋》以诗明志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值得尊敬的民族英雄无疑,但他高中状元的原因却十分奇葩。文天祥,字宋瑞,据说宋理宗看到这个名字大喜过望,认为是天降祥瑞于大宋,遂钦点为状元。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文天祥确实也有才华。

(民族英雄文天祥)

6、最悲催状元陈安阝:

在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春榜中,陈安阝刚刚状元及第后不久便被朱元璋下令车裂处死。原因是那次殿试录取的无一例外都是南方人,遭到北方人不满,朱元璋怀疑录取不公,涉及科考舞弊,盛怒下便处死了状元。实际上,这是一个冤案,当时南方的成绩确实普遍好于北方。

7、诗画成就最高的状元王维:

唐朝诗人千千万,但在我们的“老熟人”里,曾经中过状元的却只有王维一人。王维是唐朝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同时绘画造诣极高,苏轼赞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8、书法成就最高的状元柳公权:

柳公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合称为“楷书四大家”,唐元和三年(808 年)高中戊子科状元。

9、才名最盛的状元杨慎:

但凡状元及第者,必然都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但其中有国朝第一才子美名的却唯有杨慎一人。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与解缙、徐渭并称为“明朝三大才子”,其中,他又以“博览第一”居于首位,是公认的“明朝第一才子”。

(明朝第一才子杨慎)

10、唯一的状元皇帝李遵顼:

李遵顼是西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高中状元。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李遵顼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称帝,是为夏神宗。

11、唯一的状元驸马郑颢:

影视戏文中,常有状元娶公主的桥段,但真实历史中,有据可查的驸马只有郑颢一人。郑颢堪称古代最完美的男子,论才学他是状元,论家世他是宰相郑絪的孙子,论颜值他高大英俊、风度翩翩,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更难得的是,他对青梅竹马的未婚妻卢氏情深意长、忠贞不二。但是,唐宣宗偏偏强迫他娶自己的女儿万寿公主为妻,郑颢千般不情愿,最终为了保全家人和心上人性命却不得不乖乖就范。

12、唯一的武状元宰相郭子仪:

我们通常说的状元都是指文状元,后世唯一熟知的武状元唯有郭子仪一人,同时,他也是所有武状元中唯一当上宰相的。

(唐朝名将郭子仪)

连中三元:

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蝉联第一,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便称之为“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非常难的,平均百年才会出现一次。史上“连中三元”者共计21人,其中文状元17人,武状元4人。

连中六元:

比“连中三元”更难的是“连中六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如此奇才历史一共只有两人,其一是明朝的黄观,其二是清朝的钱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观忠于建文帝,靖难之役中携妻女投江殉难,朱棣因此将其名从登科录上划去,剥去其状元名号。可惜!可叹!

关于岭南文化的诗词

一首诗,认识一座城:扬州 · 苏杭 · 西安 · 南京·四川 · 两湖 · 岭南 · 西北
前一期讲的是繁华的扬州,今天和大家聊岭南,即南方五岭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一带。我们熟悉的韩愈、柳宗元、刘长卿、宋之问、刘禹锡、苏轼都被贬到过岭南。
说到岭南,大家想必知道那里的“吃文化”独树一帜。韩愈刚被贬到潮州,就在文章里说:我的天啊,这里人竟然吃蛇和蛤蟆,岭南人独特的饮食习惯把这些文人都吓傻了。
还有古诗里有一种鸟经常出现,叫鹧鸪,象征游子的离愁别绪。但是在一本关于岭南人饮食的书里是这么记载的:“鹧鸪,岭南偏多此鸟,肉白而脆,远胜鸡雉。”鹧鸪,我们这儿很多,肉是白的,很脆,比野鸡还好吃。
所以发展到现代,广东人吃福建人,不是没缘由的,乱吃是岭南文化的历史遗留问题。
岭南第一位状元和宰相张九龄,当初到广州参加国考,写下《浈阳峡》,“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浈阳峡现在在广东英德市。这地方太偏僻了,谁能了解大自然的苦心呢?
张九龄当官并不顺利,他被贬荆州的时候写了一首诗《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一开口就是被要求中学生背诵的名句,和很多了不起的句子一样,这句诗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刻意煽情。有什么特别厉害的手法吗?没有。就像他家乡的粤菜一样,那么清淡,又那么有味道。
张九龄被誉为“岭南第一人”。被奸臣排挤,对着镜子恨白发。
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的时候,他的小儿子和侍妾王朝云跟着他,王朝云不是那个“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对象啊,那是第一任妻子王弗,王朝云是他第三个妻子,比苏轼小二十七岁。
惠州这个地方很美,人很热情,东西很好吃。他爬罗浮山,发现了一些新鲜水果,然后开始猛吃: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真的是很喜欢吃荔枝。荔枝火气重,吃太多不好,苏轼本来就有痔疮,结果越来越严重,但他不管,照吃不误,苏轼了不起,一个刚烈的男子。
据说当时的宰相章惇看到苏轼的这些诗,非常生气地说:“苏子瞻尚尔快活耶?”苏轼还快活呢?一气之下,直接把苏轼贬到海南儋州。
儋州的生活更加艰苦。苏轼那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盖起了几间屋子住下来。他真的就像个海南老农民一样生活起来。他有这么几句诗:
半醒半醉问诸黎,
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
家在牛栏西复西。
有一天苏轼喝多了,去朋友家串门,回来的时候挺晚了,路上草多树多,结果迷路了。苏轼忽然想起来,我家是在牛棚地西边啊,于是跟着地上的牛屎,终于回到了家。能把“矢”这个字写进诗的人真的不多,因为这个太恶俗了。但苏轼才不管这些。
苏轼六十四岁那年,经过江苏金山寺,看到别人给他画的一幅画像,于是题了一首小诗: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轼生命的最后一年了,他说自己心如死灰,这几年的生活就像一条小船飘来飘去。你如果问我这辈子的成就,就在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
苏轼曾经在京城当过大官,也在扬州、杭州、徐州当过官,但是他却觉得这一辈子的最高成就是在三个流放的地方。在这三个地方,苏轼确实写出来他最好的几篇作品,最重要的是,苏轼在这些地方完善了自己的人格。
有很多文人像苏轼一样,受岭南影响。
唐代有个诗人叫宋之问,他代表作是那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般文人被贬,写文章都是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委屈,但是宋之问没有,因为他真的是个坏人,他被流放罪有应得。
宋之问被流放以前,写的诗基本都是歌颂朝廷怎么怎么好,皇帝怎么怎么厉害的,水平很一般。但是来到岭南以后,他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写自己的痛苦,写自己的难过,真实动人。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