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为什么夏朝不被正式承认

时间: 2023-02-21 07:47:45

为什么夏朝不被正式承认

夏朝不被正式承认的原因是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所以夏朝不被正式承认。

为什么不承认夏朝?

原因有下:

首先,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现任何夏朝遗址和相关文物,无法直接证明夏朝的存在。其次,商朝人似乎并不知道夏朝的存在。关于夏朝的纪录,最早出现在夏朝灭亡了1000年以后,使得可信度大大降低。夏朝的存在很可能是周朝人为证明政权的合法性杜撰出来的。

简介:

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

为什么夏朝不被正式承认

说到底是因为夏朝没有成熟文字,不能和考古证据相证
夏朝为什么不被考古学术界承认,这是一件很学术化的事情,而不是一般的历史爱好者的随口争论那么简单,应该有理有据而不是来自凭空推测,或是像一部分史学家那样单纯依靠的历史文献的记载来推测。我相信历史文献中许多是有根源的,但古代史家的笔记或是史学著作并未像现代的历史、考古科学那样建立起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比方说,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是踏勘了许多地方和历史遗迹,并且征询了各地的人风习俗和传说,但班超写汉书呢?左丘明写《左传》呢?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选取素材的方式不同。如司马迁这样务实且深入民间取材的尚还认真,但仍然许多地方带有传说和素材汇总的特点,那么那些单纯依靠道听途说、闭门作业的史学作品的可靠性又何在呢?
因此上说,有文字以后在尚未建立科学研究习惯的情况下,与上古社会差距时间太久就难免许多史实无法被准确而又详细的记录。再者史家或者记录者的笔法简单,本身记录的就比较随意和简单,那么凭据是什么我们无法得知。比方说,以殷商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来看,文字极少和简单尚且如此,至于其他传来历史又往往是口口相传、中间难免口误、或者笔误,那我们更无法得知了。虽然许多东西不是空穴来风,比如传说夏商的存在,甚至有虞朝一说。但这些传说或是文字也只能为考古学者提供一种探索的方向,或是推断的线索,但无法作为真正的凭据。比方说通过《竹书纪年》和考古发掘的指引证实了殷商的存在,但缺乏这些考古发现之前,无论竹书记载多么可信,也只是可信,而不能算作是确定。
那么回到夏朝是否真的存在这个问题上来,我首先要提出一个疑问:
我们受过的历史教育和大众认识里,一直在说夏商周是上古的三个朝代,但是我们在印证它们的真实性之前,是否先要去追问这个认定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呢?所以我的问题是我们所希望被证实的是夏朝还是夏国,或是一个叫做夏的部落文明真的存在吗?也就是假设夏存在,它真的就是一个朝代、一个王朝吗?
我觉得这是现代史学和考古学一直在追寻夏的存在问题的过程中,很少被人首先正视的事情。比方说,夏的存在可能性是被质疑的,同样的现象是特洛伊战争也是被质疑的,无论有多少史书、史诗记载,无论有多少可能与其有关联的考古遗迹出现,在没有明确历史符号、特征、文字出现之前,这个论断都难以被认定。那么特洛伊作为古希腊城邦诸文明之一的城邦国家而存在,为什么在中国历史教育里很少花更多的篇幅和题材去探讨城邦时代的可能性呢?难道是中国人一开始就跳跃了这个城邦结构,直接跨入以奴隶制为特色的封建国家结构中去?
举个例子,以西周的发展来讨论。我始终不相信周人的祖上一定向史记那样延伸到黄帝,如果说他们的祖先是弃倒是有可能,但说是黄帝,按照竹书纪年的时间跨度和西周之前的周世系,很难形成一种时间和谱系上的吻合。包括在杨宽先生的《西周史》里,后稷是不是和弃就是一个人,指称的是不是同一个客体都是存疑的。西周世系最早就是按照史记等古书的世系推断下来也顶多到商汤前后,推定到尧舜时代我个人觉得严重缺乏逻辑和理性。
那么为什么说到西周呢,因为我认为西周并不是个朝代,而只是一个国,也就是在一种类似于邦联的联盟体系中具有支配地位的国。西周的实力,在殷商中后期来说实力还是相当弱小的,直到季历代天子征伐燕京戎等部落,才逐步扩大了势力范围,采取分封、臣服方式,在各地殖民拓土了一些移民城邦或是亲周小国。那时候的天子,真的不能当做集权帝国的皇帝来看的,顶多类似于哈里发分封的埃米尔或者欧洲国王下面的小封建主,更准确一点说天子只是天下的霸主或者共主。霸主有自己的封国、属国、附庸国、臣服的小国,所以我想史记说五服,可能是这个意思,其实就是对外围城邦国家和部落的分类管理机制。
说到这里就需要聊聊为什么有五服。因为我认为有五服正是因为还不能算国家,只能依靠霸主建立给各个邦国的“国际体系”。这就是夷夏大防、五服的意义所在。
所谓夷夏大防,本来是没有的,不然怎么会有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又来夷夏之说。上古邦国、部族本身就互有攻防,但要说大防,却是各部族争霸而生,成为霸主者必然要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巩固霸主地位,所以有五服之分,如果虞夏商周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王朝帝国,又何需五服,何须夷夏区分。所谓五服、夷夏都是对无法彻底征服的族群、城邦、地域的区别对待,上古社会有奴隶,奴隶都是出自夷狄,但奴隶有多少又是出自国人呢,上古一个部族本身人就不多,部族成员只能是国人,都成为奴隶就很难在征伐、抵御外侮?权力、霸权、资源、秩序的区分皆仰赖这种区分,以固化天下共主的地位,信仰者、认同者才可以取代华夏、继承华夏,最初建立文化认同与秩序的霸主是华夏,后继的也自称华夏,就像罗马有凯撒,后继的都自称凯撒。但商之与夏,本就是夷狄,周之于商本就是西戎,楚之于周,也就是南蛮,天下归一,最终也是自认同识。周以后的秦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也是基于战争、交流产生的认同与共识,而逐渐成为真正的国家。
所以,我个人觉得中国的王朝不是从夏商开始,封建社会也不是秦汉始,而是秦汉之前。因此不建议把文明时代分为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等,这些是很难作区分的,其实夏商周更像是封建+奴隶社会,封建乃是权利和政治结构,奴隶乃是自上而下的从属关系,难道秦汉以后就无奴隶了?只不过奴隶的待遇和人权不同罢了,不适宜拿了命名一个时代类型。
因此,在这种推定下夏商周还是只是个区域性的国家,或是一座城市及其周边农牧区域,又或是城邦、部落文明呢?所以我的疑问是,印度、中亚、西亚、北非、古希腊都出现过城邦时代,为什么中国上古社会不会出现城邦呢?那么陶唐氏、有虞氏、少昊氏、夏后氏、有熊氏他们会不会也是不同的依靠部落文明建立起来的城邦呢? 而有熊氏、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或者只是某个时段的城邦群体的霸主呢?比如像斯巴达,或者说夏后氏称霸的时间更久点,到了子姓商国称霸或实际影响、分封羁縻的地域更广呢?
所以后起的周即使如历史所说天下三分有其二,从文明水平来说和商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包括天下诸侯对于周和商的忌惮也不同。弱周灭强商在现代史学界看来是有越来越多认同的,你能说周就因此建立了一个王朝吗?周无非是得到大多数诸侯国的臣服,自己分封和羁縻了许多认同周礼和朝贡制度的殖民国家,但不能算作一个王朝,更多的是处在向王朝过渡的形态。毕竟许多城邦国家是自己控制,定期来朝贡的,而其他的可能只是名义上的信奉周为共主和天子,但周真的能完全驱使他们驱车为其鞍前马后吗?这个在史书上都无法成立,看看史记和竹书纪年等书就可以发现这种殖民过程在西周发展过程中的持续性,许多邦国,周天子甚至都无法决定其内政、君王继承、任命。
所以,我个人以为夏商周不应当被当做朝代去看待,而可以试图以城邦文明时代的形态去对待,夏、商、周只不过在某个时段争霸成功,成为天下霸主,被诸侯国共同拥戴臣服而已,但并未真正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统治秩序和政令、管理体系。周也顶多处在霸主体制向王朝的过渡阶段。所以我的推断是,夏朝是不存在的,夏国倒是可能存在,夏作为天下霸主可能存在。
但中国的考古难度在于历史太久,加上建筑土木、泥土机构居多,石刻文字较少,青铜文字又出现较晚,导致没有准确地考古发现确定夏的准确位置和文明遗迹。且,城邦时代,农业、游牧都存在,霸主移地就食也难免,因此,没有准确的凭据,凭什么说二里头、王城岗一定是夏都,也无法说陶寺一定是陶唐氏所在地。在城邦体制下,霸主也无法真正的禁止其他城邦部落使用王仪礼器吧。
比如说,现在发掘出现的石峁遗址,部分学者缺乏实证研究的基本素养就大胆的说这就是黄帝的都城,那么为什么它就不能是夏都呢?为什么河南的王城岗、告成寨、禹城就不能是夏都呢?为什么在石峁、陶寺处在几乎相同时间阶段,石峁还略早,但石峁出土玉器居多,而陶寺遗址是陶器居多。两个地方都出土了几个鳄鱼皮蒙皮的鼓,被视为代表最高权力的象征物,石峁遗址比陶寺遗址有过之无不及,那么,在两个地方出土了不同文化风格的遗迹,都有各自的权力象征,这符合一个王朝的正常礼仪么?
那么这类问题同样出现在二里头、王城岗、禹城、告成寨等遗址问题上。上古遗址中许多都至今未被确定和证实,就很难说二里头一定是夏都,很难说夏存在。比方说良渚文化,玉器文化繁盛,稻米出现,再比方说三星堆,青铜文明甚至比殷商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齐家文化、张家山、杨官寨、三门峡的庙底沟遗址,这些在缺乏解释之前,都让人更倾向于那时候的中国是个多文明并生而有璀璨夺目的上古时代。所以单纯依靠一个较大的与传说中夏的时间接近的大型遗址就认为是夏都,证实夏的存在其实是极为不科学的。
所以,我所期待的考古发现的更为多样,与其证实夏的存在不如更多的关注文明的来源与发展,也许这需要数十年甚至好几代人的努力。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