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雍正改诏说”:雍正串通隆科多、年羹尧,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由“传位十四子”变成了“传位于四子”。将允禵调回北京关押起来,太后想见允禵,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柱而死。
二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负责康熙的安全警卫及执掌卫戍兵权,而他是雍正的舅舅,那时只有他能接近康熙康熙病重时发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
三是“雍正投毒说”:康熙病重时,胤祯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喝后一命归天。也有人说是雍正气死了康熙,密谋登上了
雍正是清朝的第四位君主,雍正是经历了许多坎坷才登上的皇位,由于康熙帝想要选出最优秀的人做继承人,所以一直没有明确的对外宣布太子人选。这个措施一方面给了各个皇子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给这些皇子之间带来了互相残害的机会。清朝历史上的“九子夺嫡”就是一场兄弟相残的血腥政治斗争。
康熙帝一生一共立了两次太子,第一次立的是皇长子胤礽,胤礽可以说是康熙帝一生最喜欢的儿子。胤礽是康熙故去的皇后留下的唯一的孩子,康熙帝对故去的皇后感情颇深,所以对两人唯一在世的儿子十分看重,希望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将最好的给胤礽。胤礽虽身为皇长子但是他的能力并没有令他的父皇满意,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康熙选择了将太子胤礽废除。雍正帝在现在众多的影视剧中的形象总是阴险狡诈、富有心机的一个人,但是历史上的雍正帝其实是很是很为皇太子胤礽考虑的,康熙在选择新太子时,雍正帝也就是当时的贝勒胤禛支持复立前皇太子胤礽。
如果雍正帝真的像历史上为了皇位那么功于心计,也就不会在选择新皇太子的时候选择支持复立胤礽了。康熙四十八年,皇长子胤礽再次被立为太子,但是好景不长在康熙五十一年的时候,胤礽再次被废黜。康熙因出于对胤礽的失望也不再选择立皇太子,康熙帝的这个抉择直接造成了皇子们之间的恶性竞争。
康熙帝很喜欢雍正的第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弘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雍正帝在康熙帝面前博得了不少的好感。康熙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了第四子胤禛,雍正帝上位后对自己的这些亲兄弟手段残忍,用了各种方式进行迫害。
康熙生有36个儿子,除了夭折及过继出去的,还有26个。皇子们都为争夺太子之位,互相倾轧、明争暗斗,私结朋党。1722年10月康熙到南苑狩猎十几天后,觉得身体不适。13日病情恶化,当天夜里69岁的康熙皇帝于北京西郊畅春园驾崩。随即銮舆载着康熙遗体,像日常皇帝出巡一样,连夜送回北京城中大内乾清宫。
次日,由康熙帝临终前的惟一“顾命大臣”、担任卫戍京城与皇宫的步军统领、国舅隆科多传达康熙遗诏,命皇四子胤祯继位。同时,皇宫内外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诸王非传令不得进”大内;关闭京城九门六天,等等。到11月20日,胤祯在太和殿登基,受百官朝贺,颁布即位诏书,正式登上皇位宝座。次年改年号为雍正。雍正的突然即位,震动朝野。关于雍正是如何登上皇帝宝座的,是清宫三大疑案之一,也是说法最多、最复杂的一个疑案。各种传闻纷纷扬扬,时至今日,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关于雍正的继位,有三种代表性说法: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雍正的皇位,是正取还是逆取?是继位还是篡位?从胤登基以来,几百年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据正史记载,胤禛是奉康熙遗诏登上帝位的。1722年末,康熙病情突然恶化,传各位皇子入见。不久,皇三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十二子、十三子以及步兵统领隆科多等人到了御榻旁,听取了康熙的遗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一诏书出人意料,据说胤禛知道后也深感意外。
12月20日,康熙皇帝去世。七天后,皇四子胤祯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不久,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就开始流传,并引发篡位说与合法继位说两派的激烈争论。而在民间传说中,更是广泛流传着多种版本的雍正篡位登基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
一是“雍正改诏说”:在太子胤礽被废以后,康熙特别宠爱十四子胤禵。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本来是想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当时胤禵正统帅西征,不在京城,于是权力很大的雍正就串通隆科多、年羹尧,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由“传位十四子”变成了“传位于四子”。将允禵调回北京关押起来,太后想见允禵,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柱而死。
二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负责康熙的安全警卫及执掌卫戍兵权,而他是雍正的舅舅,那时只有他能接近康熙康熙病重时发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可是隆科多却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等到康熙驾崩,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皇子胤祯,即雍正。关于“隆科多改诏说”还有另一版本:康熙刚咽气,隆科多赶紧从“正大光明”匾后面取出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三是“雍正投毒说”:康熙病重时,胤祯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喝后就一命归天了。也有人说是雍正气死了康熙,密谋登上了王位。
四是“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这些传说都把雍正描述成一个弑父逼母、改诏篡位、残害兄弟的暴君,而在这些传说中,最关键的就是雍正是篡位还是继位。
雍正改诏继位诸说中,主要为夺嫡说和篡位说。 其一,雍正是否夺嫡?如前所说,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在清太祖、太宗时,皇位继承采用满洲贵族会议推选制。清世祖福临首用遗旨制,就是在临终前指定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这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的皇位继承,先是指定允礽为皇太子,继而废,废而立,又再废。既然清朝没有实行“嫡长制”,雍正登极之前康熙并没有“立嫡”,雍正何嫡之可夺?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夺嫡”。 其二,雍正是否篡位?认为雍正篡位者的根据是:雍正篡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的位。其理由是: (1)康熙意中的继承者是皇十四子允,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但是当时康熙已经年老随时会有架崩的可能,战争又是没有期限的,怎么可能会不把继承人放到身边呢? (2)有的学者认为康熙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雍亲王继位的遗诏。这份所谓《康熙遗诏》是伪造的。康熙刚死,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共有胤禛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尧改诏三种说法。如说康熙临终前本来发了一道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允紧急回京继位,却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改作“传位于四子”。此属传闻,不为史实。因为如果康熙帝真有“传位于四子”的遗嘱,那么: 其一,当时繁体字的“于”写作“于”,“十”字很难改成“于”字; 其二,当时行文规范是“皇某子”,“于”与“四”之间隔了一个“皇”字,很难改; 其三,满文为清朝的国书,如此重要的遗旨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 (3)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说:康熙遗嘱传位“胤祯”(皇十四子),因“胤祯”与“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后将《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禵。这就是“玉牒易名”说。学界对雍正改名看法颇不一致。一种看法是,皇四子就叫胤禛(ZHēN),皇十四子就叫胤祯(ZHēN),雍正做了皇帝,便命皇十四弟改名允禵。胤禛做了皇帝之后,命他的兄弟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以示避讳。 总之,康熙临终前立皇十四子允继位说,可谓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既然康熙晚年没有“立储”,雍正登极之前康熙没立“储位”,雍正何位之可篡?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建成篡了兄长的位;燕王朱棣(Dì)发起“靖难之役”,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康熙死后、雍正登极之前没有皇帝在位,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篡位”。因该是正统即位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