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六国为什么会灭亡(六国灭亡原因)

时间: 2023-03-15 18:06:02

六国为什么会灭亡

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造成六国之间相互怨恨与猜忌,致使不同心协力,不能合纵联合抗秦。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民穷国衰,六国灭亡,势所必然。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的对外战争。秦国从孝公起,按商鞅的主张实行变法。经过变法,秦日益变得富强,疆土扩大了。这些主客观条件为秦国在七国中造成极大优势,这也使秦国成为有统一全国能力的强大国家。

六国灭亡原因

春秋战国被称为大变革的时代。他是从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的时期。为了促进生产力,各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生产力的解放程度最高,所以发展最快。之后经过几代秦国君主的积累,实力远超六国,即使嬴政灭不了六国,它的继任者也可能灭六国,它的国家社会制度最先进。所以六国的灭亡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
如果再说其他的因素,那就多了去了。
首先,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特点: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说当几国并立时,每一个国家都会想着一统天下。这一点中外有很大的不同,法国、波兰等等被灭亡好几次,现在照样是独立的国家。所以,战国七雄,必有六国亡。
其次,秦国地理位置太好了。它攻占了蜀国,不必担忧缺粮,然后,把函谷关一封,山东六国就打不进来。也就是说,只能他打别人,不能别人打他。
第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具体你去看《六国论》
第四,秦国变法,不止变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还使得秦国风气发生改变,百姓“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都愿意立军功而封爵,培养了尚武精神。这使得秦国军事力量强大,而没有变成宋朝“经济强大而军事弱小,国家成了外国养的肥肉”的局面
第五,后勤管理先进,比如出现了轨道运输(类似铁路),兵器生产进行了“标准化”(西方在工业化时代才因为机器进行了标准化),产品责任追究到人。顺便说一下,当时已经出现铁器,但多用在农具上,军事上也有用的,但秦国还是坚持青铜兵器,原因是技术不成熟,炼铁的规模和质量都很差,中国真正彻底的”换装“是在400多年后的汉末三国时代
再说六国,这六国是 楚燕韩赵魏齐,而这其中,韩赵魏是晋国分裂成的三国。由此可以想象晋国的强大:分裂成的三个国家都进入了七雄之列。晋国之于春秋,比当今的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还要牛得多得多,当时春秋五霸,霸主通过诸侯会盟得到天下承认,周王室会封其为”方伯“,晋国自晋文公重耳之后,方伯之位几乎成了世袭,接连几代都获封方伯。但是,晋国在于楚国的常年大战中,两败俱伤并最终战败,而且权利被大臣把持,最后分裂。(呵呵,有点美苏争霸的意思),战胜国楚国也不好受,实力大损,战国末年还被弱小的越国攻破了国都,前楚王被伍子胥开棺鞭尸,楚王妃和大臣妻妾都被越国军士凌辱。
嗯嗯,扯得太远了,我的意思就是说,晋国若在,秦国不可能越函谷关一步,楚国若不是实力下降太快,秦国也不可能那么的肆无忌惮。
韩赵魏三国中,赵国最强,战国四大名将 起翦颇牧(秦国杀神武安君白起,统60万兵灭楚国的王翦,赵国的廉颇和李牧),战国这四大名将被秦赵对半分了。白起以坑杀长平之战(赵括指挥的)的40万赵军俘虏而名震天下,这40万青壮的死亡,几乎是杀掉了赵国的一代人,甚至两代人,而且天下为之震惊、气愤、还有畏惧。顺便再说一句,赵括以纸上谈兵而被世人所知,但实际上他并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它的实际才能很出众,只不过被误解了而已。
赵国地理位置不佳,与匈奴接壤,这使其民风彪悍,甚至不在秦国之下,但国家精力被牵制住了,无法全力对抗秦国。齐国楚国都有很严重的政治腐败问题。楚国奸臣当道,齐国重文不重武,百姓、官僚都沉迷于”太平“之中醉生梦死。燕国我只能说是国军太”庸“”,注意,昏和庸是不一样的。燕太子丹想要刺杀秦王,这个问题,前面说过,秦国国力已强,这就是大势,嬴政即使死了,也不过是秦国晚几年统一天下,除非在这几年中发愤图强,或许有可能继续抗争下去,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燕王庸了几十年,一下子变聪明,实在是不可能

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魏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变不会至于此地。
苏辙原文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作者认为《阿房宫赋》中六国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秦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一是没有与时俱进,修改和完善法律.二是对六国贵族的打压太软.三是,杀扶苏和蒙括.四是秦始死后,没有更好地坚持秦法

秦灭六国后为什么迅速覆亡

秦朝灭亡的原因
从公元前221年到前230年的十年间,秦王嬴政以雷霆之势一举荡平了东方六国,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之下,人们耳目一新。但短短的十五年后,庞大的秦帝国轰然瓦解,人们还没来得及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又要探寻它失败的历史了。秦的灭亡尤如迷雾般使人费解,有的历史学家终其一生,穷究深探。秦帝国的建立及其确立的一整套完善的制度犹如流星划过长空,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古往今来的历史学家都一致认为秦的灭亡主要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而引起的,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秦始皇雄才大略,为了使秦帝国的统治万世永存,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修筑长城,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陈琳在《饮马长城窟行》歌中写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秦始皇为了修自己的陵墓,二世为了自己的享受大修宫室,频繁的强迫老百姓服劳役,不惜民力。可以想象老百姓生活的悲惨。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牧的话发人深省。秦的灭亡归根到底是自己造成的。统治者以老百姓为敌,终会使一人之心,而成为千万人之心,灭亡是指日可待。
秦朝的统一,法家思想可谓是功不可没。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开始,历代秦王都尊奉法家思想,秦始皇更是对韩非子的学说推崇至致。商鞅变法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赏罚制度,强迫所有的人都从事生产性职业,推行‘连坐’和监视制度,不仅使秦国经济实力强大,更明显的是确立了不可与战的军事实力。秦在统一之后继续法家思想,用强力削平不稳定的因素,整饬统治秩序,主要措施包括有,销毁民间兵器,迁徙地方豪富,修驰道,统一文字度量,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的皇权政治。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在秦始皇的高压之下完成的,四海在表面上归于了平静,但底层却是暗流涌动。
秦始皇利用法家思想治国,靠严刑峻法来高压统治老百姓。从《秦律》中得知,秦的刑法体系中有罪名近200种,方式有死刑、肉刑、耐刑、笞刑等多种残酷的刑法。一人犯法,裙带家人;一家获罪,殃及邻里。法家思想统治下的秦国就像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一触即发。汉人贾谊曾说,“秦皇帝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而继始皇之后的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奢侈,使老百姓“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迫使全国不断出现武装起义的火星。到了“人人思乱,四海鼎沸,草泽竞奋”的地步了,此时的秦帝国已经踏上了死亡的轨道了。
统一的王朝需要有统一的思想,与皇权政治相辅而行,以增强老百姓的向心力,尤其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归属感。这一点对刚刚成立的秦帝国非常必要,秦一举吞并东方六国,在武力上容易征服,但在文化上,要想整和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统治者极大的智慧。显然法家思想不适合作为一个新兴统一王朝的指导思想,相反其只会增强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冲突力量。法家思想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国家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国家政治哲学与谋略体系。法家学说的实践性有利于君主权力的增长和国家力量的强化,但是都是建立在武力和强权之上,而对文化却是忽略的。
秦的法家治国理念使老百姓暂时臣服于君主的强权之下,但在大一统时代,把下层社会的个人更加直接结合在一起,个人摆脱了氏族和贵族等的束缚,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了更大的空间,因此农民受到沉重压迫后往往会从争生存的斗争容易转到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中去,秦的统治者几乎是陷入了老百姓反抗的汪洋大海中,斗争的大军中有朴实的农民,知识分子,还有原来六国的贵族势力,这些力量在高压统治下会归于平静,同时也在压迫中积累力量。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终于点燃了各阶层百姓心中的战火。
秦的灭亡在我看来,是统治者在统一后继续采用法家思想所造成的,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法家思想再恰当不过了,法家思想为秦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大也埋下了灭亡的种子,国家统一后统治者应该改弦更张。在法家思想统治下老百姓尤其是士大夫心中没有一个目标,没有一个为之奋斗的理想。其后的儒家思想就弥补了这一 缺陷,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得以长久的延续发展。
因此,秦的灭亡统治者的暴政是主要原因,但统治思想的不适宜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原因。
下面引用千古大哲老子的警告对秦朝的灭亡予以总结: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无论是个人、家庭、组织、社会、国家、以致于万物都必须尊道贵德,否则,必将被大道所抛弃。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活的意思)”)
人即使有内在的本领,也必须有所畏惧,敬畏天道。否则,必将招来死亡的结局。
(“舍其慈且勇,则必死矣”)
慈悲是大道的属性,如果失去了慈悲,一味逞勇,那么必将是死路一条。
(“侯王得一(一为德的代称,如同〇为道的代称一样)以为天下正。。。。。。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蹶为跌倒的意思)”)
国家治理者必须牢牢抓住德这个本质,才能换来尊贵,否则必将自取欺辱,从高位上跌落下来。被人民所唾弃。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对自己的欲望应该有所克制,一味的放纵自己的私心贪欲,不顾别人的死活,迟早有一天,会走向灭亡。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弥为越发的意思)贫。。。。。。法物兹张,而盗贼多有”)
如果统治者处处为老百姓设置障碍,束缚人民的手脚,那么人民必然会陷入困境,此时,制定再多的严刑峻法,也不会起到作用。反倒会出现法律越多,社会越乱的怪象。
(“其正(政治治理的意思)察察(监察控制民众的思想),其邦夬夬(分崩瓦解的意思)”)
统治者如果一心想着控制人民的思想,对人民进行监视,那么当达到极点时,国家也必然分崩离析。
(“代大匠(比喻天道)斫者,则希(很少的意思)不伤其手矣”)
任何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的人都应该明白,制定法永远小于自然法。而上天有好生之得,如果人间统治者动辄诉诸刑律,滥杀滥砍,那么最后被推上断头台的必将是他自己。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领导的意思)有以为(无事生非,胡行妄为的意思)也,是以不治”)
百姓之所以没法治理,是因为统治者放纵自己的欲望,胡作妄为,那么必然上行下效,永远不会太平。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单纯的以武力威慑,给人民制造恐惧感,以刚强治国,其统治也不会长久。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矣。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政权是靠积德行善取得的,而并不是靠单纯的威势,否则,即使取得,也会很快失去。成为昙花一现的跳梁小丑。
(“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战争与武力是迫不得已自卫的工具。如果以此为乐,沾沾自喜,以杀人为乐,某一天,必将被天下人共同埋葬。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