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二年二月二十一日,隆裕后已是弥留,到了夜间,回光返照,开眼瞧见7岁的溥仪在侧,不觉呜咽道:“你生在帝王家,还没懂事,国就已经亡了,母亲又马上要死了,你还一脸茫然,怎么办怎么办啊?”说至此,喉间又哽咽起来,好一歇复发最后的凄声道:“我与你要永诀了。以后的沟壑道涂,听你自己为之,我不能再顾你了。”言讫,已不能言。世续入省数次,但见隆裕后双目直视,口中很想说话,偏被痰塞住喉中,只用手指着宣统帝,眼眶间尚含泪莹莹,霎时间阴风惨栗,烛焰昏沉,末代太后,便撒手归天。
因为溥仪年幼无法主事,隆裕太后不得不站出来辅佐溥仪,只不过这依然无法阻止清朝走向灭亡。慈禧主政了几十年,清朝在她的手下一步步走向灭亡,然而她临终前却嘱咐众人不要让女人参与朝政,否则会动摇国之根本。慈禧原来也是知道自己犯下的罪孽啊,但是隆裕太后跟慈禧不一样,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实属是无奈之举。
隆裕太后是慈禧的侄女,她是一个没有野心的女人,却硬生生地被慈禧拉入政治斗争的中心。慈禧给她安排的任务是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因为慈禧的缘故,光绪对隆裕其实是有一点厌恶的。光绪有思想、有抱负,但是慈禧一直在碍手碍脚,他的抱负完全没有机会实现。慈禧临死的时候下了道命令不让女人干政,但是又为了她的私心,立了年幼的溥仪为帝王。
隆裕本来不跟慈禧是一路人,她对政事没有兴趣,但是溥仪年少不知事,她不得不垂帘听政帮助溥仪。当时的清朝已经摇摇欲坠了,隆裕太后能够站出来实属不易,毕竟搞不好就要为清朝背黑锅。隆裕太后并没有处理政事的能力,而且清朝灭亡是历史所趋,她一个女人是改变不了什么的。后来袁世凯将《逊位诏书》提呈给隆裕太后,希望隆裕太后能够在上面盖章。
隆裕太后知道这种时候再怎么挣扎也是没用了,所以她不顾大臣的反对,在诏书上盖上了公章,清朝宣布就此灭亡。隆裕太后的遭遇真的是时代的悲剧,她的一身都在被人摆布,最后还为清朝的灭亡背了黑锅。一年后隆裕太后就去世了,袁世凯还下令举国为隆裕太后哀悼,不过想必隆裕太后是不会在意这些虚名的。
裕隆太后(1868-1914),清末民初,光绪帝后。满洲镶黄旗人。叶赫那拉氏·清芬,小名喜子、喜哥,桂祥的长女,慈禧太后侄女。1889年(德宗光绪十五年)慈禧强制立为光绪帝皇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随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一同逃往西安。1902年初回北京。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去。立醇亲王载沣的3岁幼儿溥仪为皇帝,改年号为“宣统”,尊隆裕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并以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光绪十三年(1887年),叶赫那拉氏19岁,是年适逢光绪选妃,叶赫那拉氏成为后妃的候选人。经过层层筛选,在体和殿上,叶赫那拉氏终于见到了未来的丈夫,她的表弟光绪。光绪当年17岁,比叶赫那拉氏小3岁,长得白净瘦长,书生模样,让叶赫那拉氏顿生爱意。 和叶赫那拉氏一起备选的还有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以及礼部右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虽然那些姑娘都很美丽,最后光绪还是选中了容貌并不出众的叶赫那拉氏作为皇后,其实这是慈禧的意思。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慈禧太后下懿旨宣布光绪帝选叶赫那拉氏为皇后,德馨家的女儿被送出宫,只留下长叙家的两朵姊妹花,大的封为瑾嫔,小的封为珍嫔。光绪十五年正月,清王朝举行了隆重的光绪大婚。 但在大婚之夜,光绪对叶赫那拉氏却是异常的冷淡,客气得根本不像新婚夫妻。叶赫那拉氏后来才知道光绪本来就没看中自己,他看上的是德馨家的二女儿,只是畏惧慈禧的威严,光绪才不得不选了她这个表姐。光绪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只能把怨气撒到皇后叶赫那拉氏身上。因此,叶赫那拉氏自大清门抬进皇宫以后,虽备受慈禧宠爱,却得不到丈夫的半点青睐。婆媳之情同夫妻之爱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尽管光绪皇后的桂冠令人羡慕,却无半点乐趣可言。 光绪眼睛里只有珍妃,即使没有珍妃,光绪也懒得搭理皇后,因为他很清楚这位表姐就是老佛爷安插在自己身边的耳目。 慢慢地,长期受冷落的皇后,内心深处也开始失去平衡……实际上光绪皇后的命运早就由慈禧决定了……她是知道姑母的厉害的,对于慈禧的命令,她只能绝对服从。慈禧太后对亲了政的光绪是一百个不放心,夹在太后与光绪之间的皇后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站在太后一边,对付皇帝,要么尽量讨光绪的喜欢,成为名副其实的夫妻。利益的权衡以及光绪对珍妃的宠爱,最终使皇后匍匐在慈禧的淫威下。她是皇后,就得在珍妃面前摆皇后的谱,以至狐假虎威、撺掇慈禧惩治珍妃。一次,叶赫那拉氏竟在光绪面前数落珍妃的不是,忍无可忍的光绪一气之下打了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又跑到太后那里去告光绪的状,至此,皇后已经完全倒向太后的一边,命中注定她要守一辈子活寡了。
编辑本段后世评价
接受袁世凯温柔一刀终结清王朝的帝国皇后 这是一位“处世无奇但率真”的帝国女人。她敢于冒着骂名、冒着屈辱地宣告亡国,以此了断了南北对峙。这对她来说,不仅仅是勇气,还是一种深怀母性之光的宽容。 1912年的焦点人物 1912年,是中国改朝换代,实行总统制的新纪年。 这一年年初,是历史上处于最为尴尬的年月:既是民国(元年),又是清朝(宣统三年)。 谁来打破这“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尴尬年月? 裕隆。 裕隆是当时的焦点人物。一个举国瞩望的人物。 裕隆太后(1868-1914),清末民初,光绪帝后。满洲镶黄旗人。叶赫那拉氏·清芬,小名喜子、喜哥,桂祥的长女,慈禧太后侄女。1889年(德宗光绪十五年)慈禧强制立为光绪帝皇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随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一同逃往西安。1902年初回北京。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去。立醇亲王载沣的3岁幼儿溥仪为皇帝,改年号为“宣统”,尊隆裕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并以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与此同时期的焦点人物是孙中山和袁世凯。 孙中山已于1912年1月1日(实际是阴历年十一月十三日。当日中华民国通电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宣布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中华报》、广州《广州共和报》、《大公报》、武汉《共和报》、北京皇族内阁办的《内阁官报》,均刊载了孙中山就职宣言: 中华缔造之始,而以不才担任临时大总统,夙夜戒惧,深恐有负国民之望。中国专制政治之毒,特别是二百余年来更加厉害,一旦国民全力以赴起来推翻,不过数旬,就光复了十余行省,这是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此快速的事。国民以为于内无统一之机关,于外无对待之主体,建设之事,刻不容缓,于是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托付给我。以推功让能的观念来说,我实在不敢担任;但如果以服务尽职的观念来看,则是我不敢推辞的。 我的看法是,彻底扫除专制的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就在今日…… 然而清廷军队在袁世凯的统辖下,正纷纷开赴前线。 在强大的清军面前,南方各省军队委实难支。 于是,形成南北对峙之局。 对此,南京临时政府大多数国会临时议员要求与清帝议和。孙中山不同意议和。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一书写道:汪精卫甚至对孙中山先生说,“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在各方面的包围下,孙中山先生也就不再坚持己见了。于是,和议继续进行。南京方面向袁世凯提出:和议成功后,保证推举他为大总统。 时任内阁总理的袁世凯,在取得南方革命政府许诺他就任大总统的保证之后,便逼迫清帝退位,在列强使节的支持下正式逼宫。外国商会也纷纷致电摄政王载沣、总理大臣奕和袁世凯,要求清廷立即接受共和政体。所有的外国舆论机构都被调动起来,用来为促进清帝退位而服务。英国公使朱尔典认为,这样做,使清帝退位一事变得轻而易举。 京师的衙门和街巷,黎民百姓也都在谈论清帝退位。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张謇献策袁世凯,请袁世凯指示段祺瑞、黎元洪出面,以南、北方军人的公意,即武力相威胁,逼迫清帝退位。 裕隆接受温柔的一刀 袁世凯的逼宫,其实是温柔一刀。这也是千古未有的逼宫,不像过去史书上说得那么冷酷。也许,袁世凯从内心里面感激裕隆,因为风传光绪临终前在她手上写有“杀袁世凯”四字。在众人皆喊杀时,唯她独可怜。时袁世凯正患足疾,便借故辞归老家养病,裕隆也居然恩准,并对载沣等说:“此人不可杀。”据说,知情的张之洞也赞同裕隆的看法。 裕隆虽然是个没有权术的人,但在那“进亦忧退亦忧”的窘境之下,还是有着处变不惊的气度的。 当袁世凯带着一副沉重的面容、痛心疾首的样子来到紫禁城养心殿后,便跪在裕隆太后的脚下,满脸是泪。 裕隆缓然说道:“我也是赞成共和的。但若说到要我们清室退位,目前阻力还很大,袁总理,你有什么两全其美的至善之策么?……” 关于裕隆召见袁世凯这一幕,据长大后的宣统皇帝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有着这样的回忆和描述: 在最后的日子里所发生的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裕隆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 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个,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这是我看见袁世凯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太后。如果别人没有对我说错的话,那么正是在这次,袁世凯向太裕隆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从这次召见之后,袁世凯就借口东华门遇险的事故,再不进宫了。 接裕隆受了袁氏的温柔一刀。 袁世凯在那天已和裕隆达成清帝退位的协议。他当然心安理得,可以不再进宫了。 后裕隆来和宗室商议的结果是:以放弃政权的形式由宣统宣布逊位,但当时溥仪皇帝还只是不足6岁的毛孩子,恐怕他小孩子家说话难以算数,因此,裕隆出面,叫宣统以太后命逊位。 其实当时清廷还有一人也有资格下逊位诏书,那就是光绪的生父、监国摄政王载沣,然他一则与裕隆在用人行政之权上有矛盾,二则不赞成共和,三则也不想顶戴骂名,故拒下诏书。宗室载润在《裕隆与载沣之矛盾》一文中说: 裕隆连日召开御前会议,抱着溥仪潸然泪下道:“悔不随先帝早走,免遭这般惨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何况今已到了国无宁日,生灵涂炭的地步,敢问于心何忍?”那时载沣对于共和,本无定见,但由于内有隆裕赞同,外有奕(劻)、那(桐)挟制,个人又无良策以应付时局,唯坚决表示自己决不下此诏书而已。故其辞去监国摄政王之职,而由出裕隆面下逊位诏书者,乃实不得已也。 帝制下的最后一份退位诏书 我平生喜欢看历代亡国时的退位诏书。因为读中国帝王的退位诏书,是件很快乐的事。 但对当事者来说,那就是很痛苦的事了。 史载:“在大清帝国建国267年后的1912年2月12日,裕隆太后流着泪,在这养心殿中宣告清帝退位诏书。”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除十六国之外,通过皇帝退位改朝换代,并有官方正史可查的退位诏书,仅见十份。隆裕颁布的退位诏书,是最后一份。在世袭制社会中,一个特殊存在的禅让制度,集中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个较长的大分裂时期以及该时期前前后后的时间内。 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晋王司马昭卒,长子司马炎继承王位,迫魏元帝曹奂退位,魏国历时46年。司马炎称国号为晋,改元泰始。 曹奂的退位诏书记载于《晋书》武帝本纪,此诏书并非皇帝亲自降诏,而是命太保郑冲持诏书献于晋王司马炎。书中阐明了历史上天命的传承经过,曹奂自己用“我不敢知”掩盖了曹魏王朝的建立,只是称赞司马懿功勋卓著,对曹魏王朝的贡献,然后大讲天命,强调皇位传承的轮回。 裕隆太后宣布的退位诏书,是由著名的立宪派领袖张謇的幕僚杨廷栋捉刀。杨廷栋,清末举人,留学日本。归国后,以其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文笔流畅,而为张謇所器重。杨廷栋受命起草诏文后,经张謇润色,再由袁世凯审阅后交与隆裕太后宣读的。《退位诏书》的大意是: 奉旨朕钦奉裕隆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义,各省回应,国内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派人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但是两月以来,还没有议出妥当的办法。国体一日不决,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将领,也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我又何忍因一姓之尊荣,而有违广大人民之好恶?今天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今派袁世凯总理大臣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的来说,是期待人民安居,海宇平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样,我与皇帝也好退处安闲,优游岁月,受国民之优礼,亲见大治之告成,这正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安定局面。 该退位诏书是中国十大诏书中写得最为酣畅、淋漓尽致的。 历史学家阎祟年在评论这一诏书时说:“一代皇朝之终结,说得如此之轻松,如此之清雅,极致文思,颇为得体,可谓大格局,亦为大手笔!” 在隆裕代表大清王朝颁布皇帝退位诏书的同时,由任北方议和的全权代表唐绍仪(后任袁世凯政府第一位国务总理)草拟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的文书也一并公布于世,优待条件一共有8款,其中主要的内容有:溥仪辞位后继续保持“大清皇帝”的尊号,享受中华民国对待外国君主的待遇;皇室每年费用400万两由中华民国拨付;皇帝暂时居住紫禁城和仍可役使太监宫女等。 我们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到宣统三年(1911年),共有皇帝,有人统计是492位,溥仪就是最后一位。历史学家阎崇年在《正说清朝十二帝》里提出了一个涉及裕隆的问题,他说: 这清史很奇怪,第一个巧合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在抚顺,清朝的末帝爱新觉罗·溥仪,战犯管理所就在抚顺,这当然是历史的巧合了;还有一个巧合,清朝的第一个皇后叶赫那拉氏,就是努尔哈赤的妻子,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有一段,说努尔哈赤要修堂子,挖地基挖出一个石碑,上头写了几个字:“灭建州者叶赫。”我可以郑重地说,满文材料、汉文材料、朝鲜文材料没有这个记载,纯属于蔡东藩先生编的历史故事。但是有一点很奇怪,清朝第一个皇后是叶赫那拉氏,清朝最后一个皇后就是光绪的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宣统他没有皇后,因为他结婚的时候已经不是皇帝,因此不算了。所以,清朝最后一个皇后是叶赫那拉氏,第一个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从这个角度来说,蔡东藩的话也还有点意思,这也还是一个历史的巧合,有人说这是天意,还是人意?我说就是历史的巧合……” 阎崇年的讲法实在说得有些暧昧,他完全掩饰抑或忽视了一个事实:家天下是没有出路的了。 隆裕是位理性的人物,她在两难境地中,选择放弃,这符合母仪家天下的角色。 从帝制的角度来看,皇后、皇太后在平时依附于夫君、儿君,但在非常之时,君主或无能为力,或力不能及,她们就负有为国家、朝廷救危解难的责任。此时此地,她们是独立的,所以必须独立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有些是凭着能力,化险为夷;有些是迫于身份,出面承认事实。 隆裕,她是样样都兼顾了。 空前绝后的殊荣 我们这位因不堪重负而背驼(姑且戏言之。据阎崇年说“既瘦弱,又驼背”)的女人,当她将清室退位诏书一公布,全北京沸腾,街巷楼阁遍悬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人们真的相信,一个全新的共和时代,已经到来。全国沉浸在欢乐和喜悦之中,到处是表达喜庆和欢悦的鞭炮声和锣鼓声。 裕隆在宣布清帝退位之后,史书说她“长期忧闷,以致积郁成疾,竟于1913年2月22日凌晨,病逝于长春宫。年仅46岁。” 裕隆尸骨未寒,她的皇嫂们便积恨怒发。《龙之婚恋》的作者余启新写道: 辛亥革命成功后,这时宫中改由瑜、瑾等四妃当家。四妃和隆裕素来不睦,甚至四妃长期屏于“冷宫”。及隆裕一死,四妃以溥仪的四位“皇额娘”的身份抬了头,甚至瑜妃曾指着裕隆的死尸狠狠说:“你也有今日!”对裕隆于既如此,对于生裕隆前最宠信的张兰德当然更不用说。据说那时张兰德正在给隆裕穿孝,因见到瑜妃时,未得到好颜色,他心中一怕,立时回屋换上了便服溜出“神武门”不辞而去了。 那时虽然已成立中华民国,“清室”的威令早缩限在南自“乾清门”北到“神武门”的一隅之内,但张仍恐四妃对自己不肯甘心,便在张勋辫子兵的“保镖”下逃到徐州,暂在其把兄弟张勋处避避风险,不久见四妃不会对自己有什么迫害,才由徐州到天津英租界去做“寓公”。 另据载裕隆,死时,身边只有宣统帝溥仪、临时总统袁世凯、内务府大臣世续和两三个宫女。隆裕死前曾对世续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又对溥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 3月31日,溥仪尊谥裕隆皇太后为“孝定裕隆太后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 民国政府对隆裕的去世十分重视。总统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二月二十六日休会一天。二月二十八日为祭奠之期。 袁世凯臂戴黑纱,举哀致祭,并出赙金三万元。国务员荫昌奉总统之命到皇极殿几筵前恭代致祭后。国务总理赵秉钧等民国要员一一前往皇极殿吊唁。 许多军政要员纷纷致电清室,对裕隆太后的病逝表示哀悼。副总统黎元洪在唁电中称赞隆裕“德至功高,女中尧舜”。山西都督阎锡山在唁电中说:“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生,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参议院议长吴景濂也对隆裕献上敬挽:“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超今迈古。” 在吴景濂的倡议下,三月十九日在太和殿召开了国民哀悼大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着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着。殿堂内摆满了挽联、花圈。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 能享有如此空前殊荣,且具有如此现代特色的中国皇后,这是绝无仅有的。 裕隆太后虽然在突围之后香消玉殒,但她无异于获得一种圆满的解脱。据《清史稿》和《清末宫廷女宫德龄回忆录》形容:“裕隆太后皇后个性温和,也不爱管事,对史书颇有涉猎……”“但是听说是个貌寝(即面貌难看)……光绪宠珍妃,从此不入皇后寝宫。”另据金易《宫女谈往录》载:“一天,皇后进见完毕,皇帝吩咐她‘请跪安吧’,连说三次,皇后不肯,于是光绪暴怒了,奋起身来,用手一抻皇后的发髻,让她出去,把一双玉发簪子都摔碎在地下了。这是光绪临死前十几天的事。可以说,至死他们两个人的仇恨也没有解开。”然而,面对国难当头,坚忍的隆裕竟能说出“悔不随先帝早走!”面对“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之际,竟然敢挺起胸膛,把几千年来所形成根深蒂固、固若金汤的家天下,以政治家的眼光,和平地拱手相让了。尽管她是“乃实不得已也”的,可毕竟是个石破天惊的、泰山石敢当的壮举。 裕隆太后,不仅成全了清室保留帝号,成全了袁世凯,也成全了民国。在她去世不到半年,袁世凯脱下前朝的官服,穿上现代化制服荣登中国正式总统宝座了。 其实,裕隆太后是位以“率真”自许的人。这可以从她在长春宫过着短暂的“退处安闲,优游岁月”的郁闷时光里写下的条幅上,窥见她那时候的心境: 传家有道惟存厚, 处世无奇但率真。 裕隆太后是一个有德操、母仪天下的帝国女人,也是一位能够焕发永恒母性之光的人。 她敢于冒着骂名、冒着屈辱地宣告亡国,了断南北对峙,这对她来说,不仅仅是勇气,还是一种宽容,一种千古绝唱的帝国女人的宽容。 今后的历史,再也无法重现或者模拟这样一个“处世无奇但率真”的人了,而且,当“率真”的心灵被日后接踵而至的武力割据后,宽容在中国从此便旷日持久地缺失了。 任它“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也已然成了帝国女人的奢望。
“以史为镜,可以见兴衰”,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立国268年,在位的皇帝从努尔哈赤到溥仪共有十位。其中有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可以说是在其位不谋其政,只是被推在前面的傀儡而已。
我尤记得初听满汉全席时的那种震惊,听到“老佛爷”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尊敬。可是当我认真地了解到这些名称后面的含义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因为这些都代表了一个女人对一个王朝的深刻控制,这个女人就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
慈禧太后是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1861年,当咸丰帝去世后,慈禧联合慈安、恭亲王奕发动了政变,夺取了统治清朝的政权,和慈安一起形成了“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到了1875年,同治帝去世后,慈禧选择了只有三岁的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
由于光绪帝的年龄十分幼小,不能主持朝政。但是国事又不可不处理,所以慈禧和慈安再次听政,从而继续控制着朝政。而到了1881年,慈安太后不幸去世了。这个时候的慈禧太后把握住机会发动了政变,开始了独掌大权。
光绪帝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子,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的儿子。在同治帝死后,慈禧为了继续控制朝政,不放弃手中的权力,在选择继承皇位的人选时,亲自指定了叶赫那拉·婉贞的儿子过继给咸丰帝,继承大清皇位。
慈禧选择载湉继承皇位,不光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朝政,也是因为载湉和她的血脉是最为亲近的,毕竟是咸丰帝的侄子和她自己的亲外甥。慈禧太后对这个过继来的“儿子”也是关爱有加。到了光绪十二年,光绪帝已经虚岁16了,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已然成年了,有了辨别是非,处理事情的能力了。
可是已经习惯掌握大权的慈禧真的愿意交出大权吗?肯定不愿意,她提出了一个“训政”,就是所有的事情先让慈禧查看一遍,然后再由皇帝查阅。这实质还是慈禧太后在控制着朝政,光绪手中没有一点实权。
在光绪十三年,光绪帝正式亲自处理朝政。慈禧为了长期有效地控制光绪,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光绪帝做皇后,也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
这只是在后宫上面对光绪帝的控制,除了这些,朝堂中的百官大多也都是慈禧太后的亲信,一旦朝堂上有什么动向,慈禧第一时间就会知道,而且百官们也都知道光绪帝手中并没有多少权力,什么事都先和慈禧说,光绪知道的反而最晚。
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光绪也有自己的心中抱负和志向,他想展现自己的才华。光绪二十年,日本蓄意挑起战争,光绪帝多次下令让李鸿章备战,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在甲午海战失败后,光绪帝为了想要效仿日本进行改革,联合梁启超等人决定实施“戊戌政变”,可是最后还是被慈禧太后给中断了,大权再次被慈禧夺去,光绪帝被软禁于瀛台。
1091年1月29日,光绪回京,一些新政恢复了,但是这些新政都是慈禧允许后才可以颁布。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已经病重,慈禧提前谋划,把年仅2岁的溥仪养育在宫中,溥仪是醇贤亲王的孙子,皇室血脉。1908年,光绪帝没有撑过去,最后还是走了。在光绪死后,慈禧立即安排溥仪登基,是为宣统帝。
光绪在去世前得知是溥仪继承皇位时,沉默良久后说了10个字:“找个年岁大点的不好吗”?光绪深知慈禧的用意,因为自己就是4岁时登基的,实权一直掌握在慈禧的手中,而现在这个年纪这么小的,就是为了方便控制,正如当初的自己一样。
慈禧说了这些话:垂帘听政,实在是无奈之举。我死后,要遵循老祖先的规定,不能宫里专权;谨防明末之事,不能太监掌权;立宣统皇帝溥仪为皇帝。慈禧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掌管朝廷的女性,赏析她得人,说她减缓了满清的使用寿命;不喜欢她得人,说她影响了中国的国运。在慈禧太后临终前之时,给后代及大臣们留下了一两句临终遗言:将来,嫔妃不可专权,宦官不可专权,
大伙儿好好地辅助宣统皇帝溥仪。讲完这些话没多少的时间,慈禧太后离开人世间。但之后,许多人说慈禧太后留的临终遗言太厚颜无耻了,为什么是这样说呢?咸丰帝临终时,安排了顾命八重臣,全方位辅助同治帝。可是,锈与骨的慈禧太后,对顾命八重臣确实看不上眼。因此,慈禧太后协同太后慈安、恭亲王奕欣,设计方案将顾命八重臣悉数诛灭。此次事情称之为“辛酉政变”。自此以后,
慈禧太后慈安两姐妹,开始啦垂帘听政。并且这一听政,便是很多年。之后的日里头,无论谁当皇上,但当权的却一直是慈禧太后。慈禧是“宫里专权”的典型代表,临终前以前,慈禧太后却留有临终遗言:嫔妃不可专权,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嘲讽吗?因此,有些人说慈禧太后很厚颜无耻。严禁太监参加朝廷,这个是慈禧太后给后代的警示,事实上那时候慈禧太后宠幸的宦官有许多,每一个都古代历史留下了名字,这种宦官都是有过参加朝廷的事,宦官安德海乃至一度打击毓文中学的重臣,
慈禧太后看来自知宦官参加朝廷的坏处,才能那样文化教育后代,但是她自己却没实现那时候的宣统皇帝溥仪才三岁,你觉得让一个什么都还不懂的三岁小孩来当帝,不就是想再次让女性掌权了没有?这不是和她讲的第一句话犯冲?并且慈禧还传旨说:“让隆裕皇后升职皇太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通过皇太后的允许。”慈禧显而易见是要将隆裕皇后变为另一个自己,贵在隆裕皇后并没变为她那般。 纵览慈禧最终讲的三句话,真的是十分分歧的,也字字句句是对自身一生所做的事的一个汇总。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