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确定予以信赖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从而确定下一步进行的审计范围与程序。
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与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与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与方法。
控制测试的目的: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
如何区分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控制测试的内容为内部控制,是定性评价;实质性程序的内容为账户金额,是定量评价。 控制测试的目的为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实质性程序的目的是评价账户金额正确性,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依据。
联系:
控制试验与实体程序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试验为实体程序奠定了基础,控制试验的结果为确定实体程序的性质。
时间和范围提供了依据;实质性程序是在控制检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质性程序的程度取决于控制检验的结果。
控制测试的考虑因素:
1.被审计单位在整个信任期内执行控制的频率。控制执行的频率越高,控制测试的范围就越大。
2.在审计期间,注册会计师将信任时间的长度来控制运作的有效性。准信任控制的运行有效性的时间长度不同。控制活动的数量在这个时间长度上也是不同的。CPA需要根据所提出的信任控制的时间长度来确定控制测试的范围。信任期越长,控制测试的范围越大。
3.为了证明控制可以预防或发现并纠正确定水平的重大错报,有必要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越高,控制检验的范围就越大。
实质性程序的考虑因素:
1、控制环境和其他相关的控制。控制环境和其他相关的控制越薄弱,注册会计师越不宜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
2、实施审计程序所需信息在期中之后的可获得性。如果实施实质性程序所需信息在期中之后可能难以获取(如系统变动导致某类交易记录难以获取),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
3、实质性程序的目标。如果针对某项认定实施实质性程序的目标就包括获取该认定的期中审计证据(从而与期末比较),注册会计师应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
在审计调查了解阶段或过程中,实施内部控制测试是深入解剖被审计单位内部制约机制及其作用的手段,是确定审计方向、重点和内容的基本方法。在审计实施阶段或过程中,内控测试是提供证据的技术之一。在审计报告阶段,内控评价是审计报告基本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补充:
1、两者的区别
(1)程序所属的类型不同:了解内部控制属于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属于进一步审计程序。
(2)目的不同:了解的目的是评价控制的设计、确定控制是否执行,控制测试的目的是评价控制的执行效果。
(3)程序有所不同:了解内部控制一般采用穿行测试,而控制测试一般需要重新执行。
(4)必要性不同:了解内部控制是必要程序,而控制测试是有条件程序,不是必要程序。
(5)程序的范围不同:在了解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时,只需抽取少量交易检查或观察某几个时点。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时,需要抽取足够数量的交易检查或对多个不同时点观察。
2、两者的联系
(1)虽然控制测试与了解内部控制的目的不同,但两者采用审计程序的类型通常相同,一般包括询问、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等。
(2)如果存在某些可以使控制得到一贯运行的自动化控制,注册会计师对控制的了解可以替代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如果是人工控制的话就不能替代)。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