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尺,全称鲁班营造尺,为建造房宅时所用的测量工具,类似现今工匠所用的曲尺。鲁班尺长约四十二点九厘米,相传为春秋鲁国公输班所作,后经风水界加入八字,以丈量房宅吉凶,并称之为门公尺。又称角尺,主要用来校验刨削后的板、枋材以及结构之间是否垂直和边棱成直角的木工工具。一市尺等于零点八鲁班尺。鲁班尺产生不久即融合了丁兰尺,后又融入寸、厘米。是度量、矫正的重要工具。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在风水文化、建筑文化中表现最为广泛。
鲁班尺寸:鲁班尺的标准尺寸是46厘米,允许偏差0.5厘米。 时下流行的鲁班尺并不准确!——鲁班尺标准尺寸之求证(李守力)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地理风水之学,必须要有一个精确的罗经和鲁班尺,可是时下流行的鲁班尺并不准确。这种鲁班尺先是由上海某公司出品,随后各厂家纷纷效仿,凡是钢卷尺格式的都有错误。它采用的是42.9厘米制的鲁班尺,而42.9厘米并不准确,还有按50.4厘米制的鲁班尺,也不准确。 那么鲁班尺的标准尺寸应是多少?一、经典依据:1、天一阁所藏明代《鲁般营造正式》记: “鲁般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分八字,即财、病、离、义、官、劫、害、吉”。2、《鲁班经》记载:“ 鲁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其尺间有八寸,一寸准曲尺一寸八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吉也。凡人造门,用以尺法也。” 3、鲁班尺主要是用于丈量门的尺寸,俗语称,“宁造十家坟,不造一家门”, 为什么如此慎言修门?清代所编《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所收《阳宅十书》“论开门修造”,以古人的风水观,讲建筑物门户沟通天地造化的奇功——即所谓“通气”:《阳宅十书》云:“夫人生于大地,此身全在气中,所谓分明人在气中游若是也,惟是居房屋中气,因隔别所通气,只此门户耳,门户通气之处,和气则致祥,乖气至此则致唳,乃造化一定之理,故古之先贤制造门尺,立定吉方,慎选月日,以门之所关最大故耳。”这段话,体现了古代风水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视门户为咽喉。在“天人合一”的心理背景下,出入由之的大小门户,被设想出了和气、乖气,致祥、致戾的神奇意蕴。造门安门,成为举足轻重的事。在古人看来,门户得体,顺应天地造化,不悖自然规律,就能同人们生存其间的“气”取得和谐。否则,“乖气则致戾”,要吃苦头的。门的尺寸关涉这一切。“故先贤制造门尺”,这就是神秘的“鲁班尺”。《阳宅十书》说:海内相传门尺数种,屡经验试,惟此尺为真,长短协度,凶吉无差。盖昔公输子班,造极木作之圣,研穷造化之微,故创是尺。后人名为“鲁班尺”。 4、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就开列出一百二十四种按鲁班尺裁定的尺寸,分为添财门三十一个,义顺门三十一个,官禄门三十三个,福德门二十九个。鲁班尺的两侧还有门光星,九良星,丘公煞等,是帮助匠师选择造门时间用的。鲁班尺的后面为丁兰尺,一般用于丈量阴宅四周的尺寸,或葬的尺寸或墓的长宽吉凶,共分为十段,为“丁、害、旺、苦、义、官、死、兴、失、财”,以上为鲁班尺的样式,还有一种鲁班尺后边不是丁兰尺,而是八星,分别为贵人星,天灾星,天祸星,天财星,官禄星,孤独星,天贼星,宰相星,主要是配合前边来用的。 二、专家观点: 1、按上海古籍出版社罗哲文主编文物教材<<中国古代建筑>>载:明尺为32厘米,有说鲁班尺为木径尺一尺四寸一,合45.12厘米.清尺为31厘米,传为一尺四寸四,合44.64厘米.估计45厘米左右应该正确.因为古代地区计量不准造成误差是可以理解的.(清代北京一尺为32厘米,所以鲁班尺是46.08厘米)2、据王效青先生主编《中国古建术语词典》解释:鲁班尺也称班尺、门尺、门光尺、八字尺。尺长1.44营造尺。由八个字语即“财、病、离、义、官、劫、害、本”组成,每一字语用尺范围为0.18营造尺。3、原北京故宫博物院修缮处工程师赵崇茂老先生手中的鲁班尺。尺长一尺四寸四分 = 460.8 mm 。 (这是李守力先生收藏的鲁班尺) 三、科学依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生命之源,宇宙背景辐射是来自宇宙空间背景上的各向同性的微波辐射,也称为微波背景辐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R.W.威尔逊为了改进卫星通讯,建立了高灵敏度的号角式接收天线系统。1964年,他们用它测量银晕气体射电强度。为了降低噪音,他们甚至清除了天线上的鸟粪,但依然有消除不掉的背景噪声。他们认为,这些来自宇宙的波长为7.35厘米的微波噪声相当于3.5K。1965年,他们又订正为3K,并将这一发现公诸于世,为此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微波背景辐射的最重要特征是具有黑体辐射谱,在0.3厘米-75厘米波段,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测到;在大于100厘米的射电波段,银河系本身的超高频辐射掩盖了来自河外空间的辐射,因而不能直接测到;在小于0.3厘米波段,由于地球大气辐射的干扰,要依靠气球、火箭或卫星等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测到。由此可见我们人类主要受到0.3厘米-75厘米微波背景辐射的影响,这应该就是古人所说的“元气”。一间房子的门窗就相当于二极管、三极管的口径,如果配错了尺寸,就会产生元气传导不畅的“驻波反应”。那么最佳的元气波长应该是黄金分割值: 0.618 * 75 = 46.3厘米 四、结论:鲁班尺的标准尺寸是46厘米,允许偏差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一把鲁班尺,长46厘米,宽5.5厘米,厚1.35厘米,可资验证。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摘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383590.html?si=1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