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阿Q:
1、自尊自大,阿Q是个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进了学,阿Q也不表示推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来比你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甚至瞧不起城里人;
2、自轻自贱,阿Q在未庄被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而且要他自认为“人打畜生”,而且还自以为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也是‘第一个”,在精神上胜利;
3、自欺欺人,阿Q在与人打架吃亏时,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自私、愚昧、封建、保守而又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和对敌善于健忘的阿Q形象。 《阿Q正传》里的阿Q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提供两例供参考: 一、读《阿Q正传》——阿Q形象的具体分析 (雪莲) 读了《阿Q正传》,阿Q便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的来说,阿Q这个形象是令人笑中带泪、令人既同情又痛恨的形象。同时,它又是辛亥革命前后广大被压迫、落后、不觉悟的农民的缩影。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阿Q这个形象令人笑中带泪。对于失败、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难免遇到的事,一般的、正常的人会悲伤之后继续奋斗;愤怒之后难以忘怀;不满之后努力改变困境。但阿Q却不然。他自有他一套独特的、但同时又是病态心理表现的对付方法,那便是“精神胜利法”。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便是阿Q令人笑中带泪的原因所在。且让我们看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何物:它包括盲目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麻林健忘等。它是精神鸦片,是中国人民族劣根性的具体概括,是整个封建文化的产物。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阿Q是如何用实际行动来给予“精神胜利法”以具体、生动的阐释的。如文中所讲,“阿Q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放在他眼里……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这,便是阿Q盲目自大的表现。一个连老婆也没有的短工居然以为他将来一定会有儿子,而且比他们未庄的赵太爷、钱太爷还阔,这是多么逗人发笑。而当阿Q被人打怕了,为免受皮肉之苦,竟自认为“虫豸”,如此自轻自贱,怎能不令人为他感到悲哀!还有就是当阿Q被别人打了之后,往往以“儿子打老子”而自慰,甚至被别人抢走了他赌博赢的钱后自打嘴巴却认为是打了别人,便怒气全消,安然入睡;阿Q欺侮比他弱小的小D却被钱太爷的大儿子用棍子凿打他的头时不敢还手,甚至连逃也不敢逃;因向吴妈“求婚”而吓得吴妈又哭又闹,但阿Q却转向即忘,甚至跑去看热闹……所有阿Q的这些“精神胜利法”的作为,都令人在发笑之后感到难过、气愤,继而陷入深思。可以说,“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精神弱点,也是他的主要特征。 二、阿Q这个形象令人既同情又痛恨。令人同情的是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充满着屈辱、贫苦,挨饥受骂被打不绝。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既丧失了做人的人格、尊严,如不能姓赵,否则便挨打。又是一无所有的: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老婆、孩子更是痴心梦想,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个社会,这只能是阿Q的美梦而已。这就使阿Q愈发人不像人。而到最后,阿Q竟被枉杀,以被错杀而结束了他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所有这些,无疑是令人深感同情的。但同时,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的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赖,更甚至明里、暗里地耍流氓,调戏妇女。 三、阿Q这个形象又是辛亥革命前后被压迫、落后、不觉悟农民的缩影。之所以说阿Q被压迫,不仅因为经济上深受赵太爷等权势者的剥削,以致一无所有,而且政治上也深受压迫:不准姓赵、不准恋爱,不准革命。“姓氏”是任何人都有权拥有的,但在阿Q身上,姓氏却是模糊而不可以如他所愿的,否则就要挨打,而且确实因他姓赵被赵太爷打了一顿。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又令人气愤的现象。而恋爱,则是人的生理、感情需要,也是每个人的自由,但对阿Q而言,“恋爱”同样是奢侈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见,那个社会对阿Q这类人的压迫是何等的深!而当阿Q从城里回来后竟唾沫纷飞、手舞足蹈地描述他所见的革命者被杀的情景。阿Q根本就没想到:这些革命者图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解除他们这些人的苦难吗?还不是想推翻旧的罪恶社会,让阿Q这类人过上正常的、幸福的生活吗?不但如此,他竟还对革命者的被杀感到快乐,并作为独特的新闻成为他到处夸口的资本。可见,阿Q的麻木、不觉悟到了何等地步! 总之,阿Q是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过目难忘的辛亥革命前后不觉悟、被压迫的农民形象。http://wenxue.topmusic.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57 二、阿Q形象分析 (苏雪林) 谁都知道鲁迅是新文学界的老资格,过去十年内曾执过文坛牛耳,用不着我再来介绍。关于他作品的批评,虽不说汗牛充栋,着实也出过几本册子,更用不着我再来饶舌。不过好书不厌百回读,好文字也不厌百回评,只要各人有各人自己的意见,就说浅薄,也不妨倾吐一下。 《阿Q正传》这样打动人心,这样倾倒一世,究竟是什么缘故?说是为了它描写一个乡下无赖汉写得太像了么,这样文字现在也有,何以偏让它出名?说是文笔轻松滑稽,令人发笑么,为什么人们不去读《笑林广记》,偏偏爱读《阿Q正传》?告诉你理由吧,《阿Q正传》不单单以刻画乡下无赖汉为能事,其中实影射中国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传》也不单单教人笑,其中实包蕴着一种严肃的意义。 《阿Q正传》所影射中国民族的劣根性论者已多,但从没有具体的介绍。因为这篇文字涵义深广,譬喻灵活,指实一端而遗其余固不可,刻舟胶柱将活的变成死的尤其不可。所以无人愿意尝试。但这篇文字如此脍炙人口,到今没有具体的解释,究竟有些闷人。这就是我现在不揣冒昧写这一篇《〈阿Q正传〉讲义》的动机。 我认为《阿Q正传》所影射中国民族的劣根性,种类虽多,荦荦大端,则有下列数种: 一、卑怯 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徐旭生与鲁迅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结果说中国人的大毛病是听天任命与中庸,这毛病大约是由惰性而来的。鲁迅回答他道;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性。“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以自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二、精神胜利法 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发明固然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三、善于投机 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得眼热,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华盖集·忽然想到》那一条道:“中国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国虽完,自己决不会吃苦的;因为都变出合式的态度来……这流人是永远胜利的,大约也将永远存在。在中国唯有他们最适于生存,而他们生存的时候,中国便永远免不了反复着先前的命运。”善于投机似乎成为中国民族劣根性之一。 四、夸大狂与自尊癖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中国人以前动不动自称其国为数千年声明文物之邦,自己是轩辕华胄,神明贵种,视西洋人为野蛮民族,毫无文化可言。及屡遭挫败,则又说西洋人所恃的不过船坚炮利而已,所有的不过声光化电而已, 谈到礼教伦常则何能及我们万分之一?甚至于饱受西洋教育的辜鸿铭还说中国人随地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种精神文明。这何异于阿Q将自己头上的癞头疮疤当做高尚光荣的符号,当别人嘲笑他时就说“你还不配……”呢? (节选)原载《国闻周报》,1934年11月5日,第11卷第44期
希望采纳
闰土:(少年)腼腆一些,但又是快乐无忧的
(中年)被生活压迫与被资产阶级剥削的穷困潦倒,生活十分拮据,人也失去了生机
孔乙己:受封建礼教的严重影响,认为科举最重要,因此穷困一生。又因比较懒,无以为生,而去偷东西,终被人打死。
祥林嫂:.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劳动妇女的代表,她的死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阿Q:以快乐胜利法著称,是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之一,他受尽欺辱与压迫,却常常自我安慰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有其人。
阿Q这个艺术形象,有两个原始模型。一个叫谢阿桂,他住在绍必新台东面的戴家台门里;还有一个是谢阿桂的弟弟叫阿有。
据有关的回忆资料记载,在鲁迅住过的旧台门里,确有阿桂其人,虽说他以打短工为生,实在还是游手好闲,有时靠做掮客或小偷弄点钱。
辛亥革命时阿桂确曾在街上走着嚷着:我们的时候来了,到了明天,我们钱也有了,老婆也有了。但阿桂并不舂米,专门给人舂米的是他的胞兄阿有。
鲁迅曾说阿Q的模特正在给人家捣米就指他。但是,阿Q的很多事情又是从其他人身上取来的,如恋爱事件是从衍太太的侄儿桐少爷那里来的。欺侮小尼姑,则是从一个秀才那里取来改造而成的。
扩展资料:
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有最恶劣的一招是欺凌弱小借以转嫁痛苦。这种精神胜利法突破了正常情况下精神胜利法的各种特征,取得了行动上的实际胜利。
阿Q对小D、小尼姑都有过这种行为。当他骂假洋鬼子是秃儿驴被打了几棍子后,刚好遇见小尼姑从对面走来,阿Q便把痛苦转嫁到她的身上。
他认为自己挨打是因为撞上了这个令人晦气的小尼姑,于是便走上前去,呸地吐了一口唾沫,伸手去摸小尼姑的头皮,说道:“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当小尼姑反抗时,他更加兴高采烈地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在旁人的大笑声中,阿Q精神上得到了十分的满足。
—阿Q
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待。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怎样麻木。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是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但是,他们所谓的“阿Q精神”是自慰精神,还是自贱精神呢?我倒不那么欣赏阿Q那所谓的自慰精神,譬如:他夸耀自己的过去,又幻想着将来儿子的富贵;他被赵太爷打了嘴巴之后,又胡说是儿子打老子。阿Q这种自我安慰根本就是脱离实际,不符合逻辑的。或许阿Q这种自我安慰会减少自己的仇恨感,令到自己不生活在仇恨中,但正因为如此,他变得懦弱,没有丝毫反抗意识,思想也变得麻木。阿Q不断地用他那种思维去压抑自己的情感,他表面上像是精神胜利了,但其实内心深处早已麻木了,所谓的精神胜利,其实是再一次摧毁自己的精神,使他变得奴性了。
我觉得自我安慰与自轻自贱不能混为一谈,自轻自贱会使人变得自卑、懦弱、迟钝;而自我安慰则会使人变得自信、坚强,而且明智。我认为自慰精神乃是:当你正为某一件事而痛苦的时候,告诉自己,要用理性的逻辑去分析它,为自己排忧解困;当你听见别人说你是非时,你可以思索自己的过去,但同时你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当你受到冷落时,请不要灰心,相信以真诚去对待别人,别人定能感到你的友善,如果他(她)依然冷眼相对,不要难过,这只是因为他(她)太愚蠢,不懂欣赏罢了。
我不赞同阿Q精神,但我支持自慰精神,我觉得人应该有一点自慰精神,这并不是阿Q那种自轻自贱,而是那种自我欣赏,自我对挫折的分析,自我激发内心深处的力量的那种精神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