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的作者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更令作者痛苦的是他已无法求得宽恕,因为弟弟对这件往事已漠然忘,这里照应了文章一开头作者见到风筝时惊异和悲哀的情绪。这种惊异和悲哀并不仅仅在于作者内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于他从弟弟的全然忘却中体会到中国老百姓对封
在前不久内蒙古赤峰市举行的中学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一位教师总结鲁迅先生《风筝》一文的主题时,认为该文含有对“弟弟”受到虐杀却不知觉醒的愤怒,并得出了“弟弟”精神上麻木不仁的结论。最近,我又在《语文学习报》初中教师版(总247期)读到了一位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他更是旗帜鲜明地将文章的主题定位到了作者对“弟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上。他认为:“作者写到了弟弟童年时心灵上所受的重创,也反映了弟弟对此事的麻木不仁。从这一点来说,弟弟是不幸的,作者对他持有深深同情的态度,但同时也为他的不觉悟、不抗争而感到悲哀!”他还认为:“鲁迅再想到当时劳苦大众的不自知、不醒悟,甘愿被虐杀,这正是虐杀者横行无忌的原因,于是提笔,写下了不朽的篇章《风筝》,表示对精神被虐杀者的毫无抗争的愤怒,进而唤起广大民众的觉醒和抗争,推翻旧有的封建秩序,这正是《风筝》一文的广泛而深刻的意义所在。”
对于上边两位教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我不但不能赞同,而且有着很大的分歧。
这篇文章到底有没有上述两位教师所挖掘的那样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呢?或许有,但我倾向于没有。
理由需要回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找。关键是看“弟弟”到底是不是“全然忘却”了童年时遭遇“精神虐杀”的一幕,是不是“毫无怨恨”。当作者在彼此都“早已有了胡子”且“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时,向“弟弟”叙述到了童年时的“这一节”,目的是想给“弟弟”道个歉,然后再得到弟弟的宽恕,从而了却一笔良心上的债务。出乎作者意料的是,“弟弟”当时是“惊异地笑着”回问了一句:“有过这样的事吗?”这个地方十分关键。上边两位教师得出“弟弟”麻木不仁、不觉悟、不抗争的结论皆缘于此。他们认为这句话就是“弟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的证据。不仅他们,就是人教社的《教师教学用书》上也有如此的说法:“鲁迅又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看来,这里的“健忘”也是源自“弟弟”的这句话了。
弟弟为什么“惊异”?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为了哥哥提到的事情而惊异,自己记忆中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另一种可能就是为了时过多年,“哥哥”居然还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情而“惊异”。我倾向于后者。理由是他说话时是“笑着说”的。这“笑”恐怕不是随意的,值得咀嚼。如果是真的没有记忆,本应该是一脸惊异的神态,“笑”从何来?既然“笑”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反映了“弟弟”的一个心理过程?是否可以理解为“笑”包含了“弟弟”的一种心照不宣的态度?你提到了这件事情,我也记得这件事情,但我偏要装作糊涂,这符合“早已有了胡子”且“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的弟兄之间的关系。“有过这样的事吗?”一句,并不是否定事情的存在,而是巧妙的有弹性的回答。有过这样的事吗?言外之意可以是咱们之间不应该有这样的事,也可以是你还记得这件事?我早就不当作一回事了。“弟弟”的看似“什么也不记得”了的话,其实包含了很多的意思。否则,为什么不直接说“我不记得”或干脆说“没有这回事”呢?再说,作者自己也没有完全认为弟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他意识到了是弟弟宽恕了自己而又不给自己一个忏悔的机会,要不,“无怨的恕,说谎罢了”又作何解释呢?
其次,从鲁迅的心情发展也可以找到相关的佐证:他是在读到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之后,就有了“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的感觉,而且是此后就一直“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的,是在彼此“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情况下见面时就“心很沉重”的,而不是在听到了“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之后才产生的沉重。后来的“我只得沉重着”是因为得不到当面忏悔的机会而沉重,绝不是为了所谓的“弟弟的麻木不仁而沉重”,更不是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沉重。
第三,从常理推断,“弟弟”也是忘不了这件事情的。“弟弟”那时“最喜欢放风筝”,他看别人放风筝是那样地投入。他“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被“我”“伸手抓断”“掷在地下”“踏扁了”,这样粗暴的伤害,他能忘记吗?他的“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和“绝望地站着”等心理过程,能算是逆来顺受,没有反抗的意识吗?只是因为“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而没有行动上的反抗罢了。更何况,“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又给我们留出了怎样一段继续想象的空间呢?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对童年时大喜大悲大爱大恨的事情都会刻骨铭心的,宽恕是宽恕,看开是看开,淡化是淡化,但要从记忆里抹去恐怕是不容易的。不要把“弟弟”也当作闰土和日本的清国留学生,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看看单元提示和文前的导读提示,就知道文章原本就是写兄弟之间情感上的事情,就是表达对儿童心灵虐杀的忏悔,就是反映亲情的多样性,何必非要上升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高度呢?不要把“弟弟”装糊涂的美丽谎言视为麻木不仁,都一大把年纪了,经历了那么多的人世沧桑,发生在兄弟之间的这样的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以为“弟弟”“全然忘记”是假,“无怨的恕”才是真。更以为作者不是在“哀”别人,而是在“哀”自己,“哀”自己“沉重的心”不能解脱;也不是“怒”别人,而是在“怒”自己,“怒”自己曾经有过的虐杀儿童精神的粗暴。
1.表现出鲁迅与兄弟的手足之情,不让小弟放风筝,为小弟着想,讨小弟宽恕。
2.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制度。
3.写出鲁迅的自省精神。
4.鲁迅堆笑地受到精神虐杀却毫无怨恨的深沉的感慨。
5.写出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最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主题的多样性。教学参考书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做了如下的分析:从儿童教育角度理解,《风筝》批判了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从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理解,《风筝》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从自我剖析的角度理解,《风筝》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的高尚品质;从亲情的角度去理解,《风筝》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的诗情画意里;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理解,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风筝》很热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对青春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对这些东西逝去的悲哀等。对于这样一篇有多样主题的文章应该如何把握呢?下面就从几个主要方面加以阐述。
从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理解,《风筝》写的是“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作品中的“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且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有一次还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件当时毫不在意的小事,时隔二十年,却又突然出现在“我”的记忆中,竟剧烈地啃噬着“我”的心,以至于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而且此后“我”每忆及此,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这一西方对儿童的教育观念,一经作者接受,就引起了作者极大的震动。弟弟的行为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心地感到其中包含着强烈的悲剧意味。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对游戏充满向往的童稚之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是怎么造成的?实际上是受传统的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和毒害。放风筝,这本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我”却把它看作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而且强加于人,对小兄弟横加限制,破坏了小兄弟辛辛苦苦做好的风筝,“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如此无情的践踏,“我”是毫不顾忌地做了。小兄弟受了这样无理的对待,也只能逆来顺受。因为“论长幼”,“我”是兄长,自以为拥有无限的权力。从“我”对风筝的态度和破坏风筝的粗暴行为,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精神上和心理上某种鲜明的印记——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封建礼教思想。这一场关于风筝的纠纷实际上就是对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毒害的深刻控诉。
从自我剖析的角度理解,鲁迅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又说:“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时隔20年,作者在叙述儿时的这段经历时,心情非常沉重,就像心中压了一座大山,感到当时对小兄弟做了一件错事,于是充满内疚地抒写自己的心绪,而“心也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他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在此文中有着深刻的体现。这种深刻的自我批判的文字振聋发聩,发人深思。我们更容易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一个革命者勇于正视自己缺点的高尚品质。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然而革命者决不怕批判自己,他知道得很清楚,他们敢于明言。”鲁迅深刻的自我批判精神,也启示人们勇于洗涤自己的灵魂,走向改革的道路。以引起人对自身的封建残余思想和行为,进行深刻的检讨,以达到彻底的反封建的目的,从而做一个彻底的革命者。
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鲁迅在1919年9月发表过一篇《我的兄弟》,写的完全是《风筝》里的故事。《风筝》也写了这些,也表现了这种感情和这种思想。但是,《风筝》毕竟是一篇崭新的作品,它表达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这些。《风筝》一开始先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春光写起。然后,便是故乡“春二月”的回忆,是一片“春日的温和”。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它引导读者进入“久经逝去的春天”。《风筝》的艺术魅力是无法抗拒的,它能把任何一位读者,不管年龄大小,都带入童年童心之中,令你和作品中的小兄弟一同难过,一同希望,也使你和那位兄长一同感到惭愧、悲伤,令你的心也那样“很重很重地堕下去”。
《风筝》很热切地表现着作者对春天,对青春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它要求健康的、幸福的生活同春天的美景共存;无意地损害了健康而幸福的生活,是令人无比遗憾的。但是,如果连春天都没有了,还怎样探求新的生活?现在,风筝事件已成过去,小兄弟精神上的创伤也早已平复;而春天、青春,已渺不可求——“久经逝去”,这真是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总之,对于《风筝》主题的把握,绝不能从单一的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是丰富的,表现的时代烙印是鲜明的,对封建教育和礼教的批判也是旗帜鲜明的。文章所揭示的多方面的主题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风筝》不朽!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