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唱腔音乐来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广采博取,逐渐形成了其丰富多彩的曲调以及独特的风格。它既擅于叙事,也长于抒情。为了适应剧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演唱时巧妙地运用速度的放慢或加快,变化其节奏、节拍、调式与伴奏过门等,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板式。
曲调主要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类。板腔体唱腔包括以长腔长板为主的一些板式变化体唱腔,辅以“迂回”、“三送”、“紫竹调”等江南民间小调。长腔长板包括一系列不同速度的板式,因其代表了沪剧的风格,应用广泛,所以一般称为“基本调”。在其演
有着“东方巴黎”之美称的上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谓是有着重要的地位,身为中国国家级中心城市使其曾经还被誉为世界四大魔都之一。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也拥有着出色的戏曲剧种。
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
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
沪剧唱腔音乐来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广采博取,逐渐形成了其丰富多彩的曲调以及独特的风格。它既擅于叙事,也长于抒情。为了适应剧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演唱时巧妙地运用速度的放慢或加快,变化其节奏、节拍、调式与伴奏过门等,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板式,曲调主要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类:
板腔体唱腔包括以长腔长板为主的一些板式变化体唱腔,辅以〔迂回〕、〔三送〕、〔懒画眉〕等短曲和〔夜夜游〕、〔寄生草〕、〔久闻调〕、〔四大景〕、〔紫竹调〕、〔月月红〕等江南民间小调。
长腔长板包括一系列不同速度的板式,因其代表了沪剧的风格,应用广泛,所以一般称为“基本调”。在其演变形成的过程中已男女分腔,采用同调异腔方式。女腔为商调式,男腔为羽调式。
另一类板式唱腔,是在沪剧发展早期即吸收“苏滩”的太平调、快板、流水等唱腔的音调、节奏,与沪剧曲调结合衍变形成的。
曲牌体唱腔,多数是明清俗曲、民间说唱的曲牌和江浙俚曲,另有从其它剧种吸收的曲牌,也包括山歌和其它杂曲。如[夜夜游]、[寄生草]、[四季相思]等。在传统戏中,多数情况下只应景应时作插曲性质的运用,有的只在翻牌点唱或电台广播中演唱。
沪剧是由“申滩”发展出来的地方戏。江南农村流传着一种叫“小山歌”的民间小调,这种小调受到弹词和其他民间说唱艺术的影响,渐渐成为江浙一带的滩簧。滩簧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并都以地名冠之,苏州的滩簧称为“苏滩”,宁波的滩簧称为“甬滩”,无锡的滩簧称为“锡滩”,上海的滩簧称为“申滩”,“申滩”也就是沪剧的前身。
【结束语】上海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达使得这个不大的城市却成为的中国的重要组成器官之一。上海的重要性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了,作为上海代表戏曲的沪剧更是拥有着独特魅力。
【形成与发展】沪剧曾称“花鼓戏”、“滩簧”、“本地滩簧”、“申曲”等,是上海市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我国上海、江苏、苏州等地。
沪剧是由“申滩”发展出来的地方戏。江南农村流传着一种叫“小山歌”的民间小调,这种小调受到弹词和其他民间说唱艺术的影响,渐渐成为江浙一带的滩簧。滩簧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并都以地名冠之,苏州的滩簧称为“苏滩”,宁波的滩簧称为“甬滩”,无锡的滩簧称为“锡滩”,上海的滩簧称为“申滩”,“申滩”也就是沪剧的前身。
清代道光年间,沪剧还是“申滩”(滩簧),为“对子戏”的形式,只有两个男角分扮男女两个角色。后发展成“同场戏”,有三个以上角色,并有了专门的伴奏人员,有了情节较复杂的剧目和女角。沪剧的表演由早期的“申滩”从乡间流动发展到在上海的茶楼、街头演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班社和艺人。此时,沪剧的剧目多为农村生活题材,演员的装束都是清代的农村服饰,剧目被称为“清装戏”。
19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组织了“振新集”,对申滩进行了改良。1916年始,上海出现游艺场,丁少兰等以“东乡调”、“东乡滩簧”之名,首次献艺于“天外天游乐场”。后陆续有戏班进入游乐场内演出。为了竞争和生存,申滩的整体艺术水平有所提高,自1919年后,改从前的坐唱形式为走唱形式,并渐向成熟的戏曲剧种演变。1920年,邵文滨将此剧种改为“申曲”,从此普遍应用。
到了20世纪20、30年代,有田驰、赵燕士、刘谦、刘一新和话剧电影界的莫凯、邵华、应云卫等参加了申曲的编导工作,使之在文明戏、话剧、电影的影响下走向成熟,开始实行幕表制,使用软布画景,改编演出文明戏剧目,出现了大量的时事新闻以及电影故事的剧目题材,并逐渐采用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演员的服装基本是西装和旗袍,这批戏被称为“西装旗袍戏”。另外,沪剧还上演了许多根据名著、话剧或电影等改编的剧目,并在话剧和电影的影响下,改进、提高了整体艺术水平,出现了大批的著名演员。
自1920年到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是申曲的一个发展时期,在上海的戏班不断增多,艺人不断涌现。1938年起,因战乱而使影片继绝来源,一些电影院都改演申曲,一些书场、茶楼都改建为剧场,为申曲进入剧场提供了客观条件,致使申曲的演出团体猛增至三十个左右。有的改班社为剧团,大者如“文滨剧团”,其演职人员超过二百人。当时申曲的观众面极广。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