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的清教运动: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
2、16世纪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得名清教徒;
3、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
4、清教教义反映了教会改革推动政治变革的愿望,17世纪上半叶,信奉清教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的冲突愈演愈烈;
5、导致英国革命,亦
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承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王位,对清教徒大施压力,要求他们臣服国王。结果,斯克鲁比小镇的清教徒在1608年逃亡到荷兰,因为在那里他们能享有宗教自由。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荷兰对宗教宽容、不太要求道德的态度,令这群清教徒大感不安,于是他们决定离开欧洲,迁往北美洲开创新生活。这些清教徒,获准到英国在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弗吉尼亚州定居。
1620年9月,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前往北美。当时船上有大约100个成人及儿童,他们在风高浪急的北大西洋航行了两个月才抵达科德角,这里距离弗吉尼亚州的北部还有几百公里。在这里他们订立了“五月花号公约”,公约载明他们愿意在新大陆建立社区,服从其中的法律。
1620年12月21日,他们在附近的普利茅斯定居下来,就用木材建造礼拜堂,每星期天早上举行聚会。严冬一到,人人抵受不住。更由于屋内没有暖气,信徒、传教士都甚感困扰,不仅是宗教上的困扰,生活也很艰难,不到几个月移民的死伤超半。
1621年春来,他们才始建造房屋,并向美洲原住民印地安人学习怎样种植农作物。1621年秋天,这群清教徒作物丰收,于是特别选了一天来感谢恩主与帮助他们的恩人,这就是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感恩节的由来。后来,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结果在短短15年间,普利茅斯的人口就已超过2,000人。 与此同时,有些英国的清教徒也像分离派的信徒一样,相信在大西洋的另一边会找到自己的“应许之地”。1630年,一群清教徒抵达普利茅斯以北的地方,在那里建立了马萨诸塞海湾清教徒社区。1640年,新英格兰住了约2万个英国移民。1691年,马萨诸塞湾清教徒社区跟普利茅斯的社区合并之后,清教徒人数众多,也不再是什么分离派了。事实上,住在新英格兰的人大都是清教徒,对当时的宗教发挥很大的影响力,波士顿就成为了他们的崇拜中心。
16世纪开始,英国出现圈地运动,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是这不可避免的与当时的保守势力产生冲突,因而到了1560年代英国出现清教运动,抨击教会。到了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时期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1628年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次年查理一世将议会解散,以后11年未再召集议会。 1630年代末发生了苏格兰人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于1640年4月13日召集议会。但因议员拒绝国王的要求,查理一世于5月5日又解散了议会。史称短期议会。 随着苏格兰起义军又大举进攻,查理一世被迫于11月3日重开议会,议会一直存在到1653年4月20日,史称长期议会。一般把这个议会的召开视为革命开始的标志。 第一次内战长期议会召开后,议会处死了国王的宠臣斯特拉福伯爵温特沃思;通过《三年法令》,规定议会应定期召集,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将其解散;废除了星室法庭。经过多次的斗争,查理一世无计可施,于1642年1月离开伦敦到英国北部约克郡。8月间在诺丁汉升起王家军旗,宣布讨伐国会,挑起了内战。 在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中,克伦威尔领导的国会军队战胜了国王的军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646年6月又攻克国王的大本营牛津。第一次内战以议会的胜利而结束,国王也成了议会的阶下囚。
英国的前罗马时期宗教形式包括各种形式的祖先崇拜和异教信仰。现在的英国主要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为基督信仰。英国基督信仰最早起源于罗马人统治时期,公元7世纪期间,天主教会和爱尔兰 - 苏格兰传教士再次将基督信仰带进了英国 。
中世纪时期到亨利八世创立英国国教(又称圣公宗、盎格鲁宗、安立甘宗)前,英国人主要信仰为罗马教会(天主教会);1534年英格兰宗教改革,英格兰教会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方教会。
苏格兰长老会在十六世纪的苏格兰宗教改革中建立,是苏格兰的国教。它不受英国中央政府控制,英国君主也属于苏格兰长老会成员之一,在就位时需宣誓“维护和保护新教教派和长老教会”。
在英国不同地区,特别是在英国北部和英格兰北部地区,对天主教会的坚持程度各不相同。
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各个基督新教教派纷纷创立,包括公理会、浸信会、贵格会以及后来的卫理公会。威尔士教会国教的身份于1920年取消,爱尔兰教会于1870年在英国爱尔兰分治之前解散,而现今北爱尔兰没有建立圣公宗地方教会。
犹太人在1290年时被驱逐出境,并且在19世纪才解除这项规定。
伊斯兰教、印度教和锡克教随着近年来移民英国的新移民而出现,而佛教除了被移民带来之外,也有部分英国本地人改信佛教。
与西方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样,宗教人口统计学已成为多元文化主义的一部分,英国被描述为后基督教社会,称为多信仰或世俗化社会。
宗教人口
在2011年的人口普查中,基督宗教是英国最大的宗教,占总人口的59.5%。2007年Tearfund调查发现基督徒人口为53%,2009年英国社会态度调查基督徒人口为42.9 %,欧盟调查的基督徒的人口则为42.98%。
Ipsos MORI在2008年调查,发现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英国国教信徒47.0%,天主教信徒9.6%,其他基督徒8.7%; 4.8%是穆斯林,3.4%是其他宗教的成员。5.3%是不可知论,6.8%是无神论者,15.0%不确定他们的宗教信仰或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Ceri Peach在2005年估计,62%的英国基督徒属于英国国教会(圣公会),13.5%属于天主教会,6%属于长老会和3.4%属于卫理公会,其他新教教派和正教会信徒人数很少。
英国社会态度调查(BSA)在2009年调查,有50%受访者表示“ 无宗教信仰 ”,19.9%是英国国教会基督徒,9.3%是无教派基督徒, 8.6%公教基督徒,2.2%是长老会/苏格兰教会的基督徒,1.3%是卫理公会的基督徒;
0.53%是浸信会基督徒,1.17%为其他新教基督徒徒,0.23%是联合改革教会 / 公理会的基督徒,0.06%是自由长老会基督徒和0.41%其他宗派基督徒。
在2016年,英国社会态度调查(BSA)再次调查,有53%的受访者表示“ 无宗教信仰 ”,41%表示为基督徒,6%表示非基督信仰(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等)。
在宗教改革的两侧,出现四个运动实际影响宗教改革之落实。十六世纪末的亚仁特(Johann Arndt)是德国敬虔主义的先驱,其后继人乃施本尔(Phi- lipp Jakob Spener)和法兰克(August Hermann Francke)。敬虔主义把宗教改革带到德国的草根阶层,所以,这个运动亦可说是神子民的改革运动。与此同时,英国出现了清教徒运动,进一步扩大落实改革的教义。英国人中有不少信徒开始追求过圣洁的生活。英国在十八世纪还有一个注重灵命更新的循道主义运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福音派运动,可算是第四个更新的运动。以上四个更新运动的基础都在於宗教改革的按照福音派的传统,清教徒运动常被描述为福音派的修院主义运动。但所指的不是这些人在过修院制度式的生活,而是说他们比任何其他传统的改革派信徒更认真地过圣洁的生活。这种态度是今天我们福音派的人所缺乏的。我们若想在今日的世代有属灵的更新,可以从清教徒学习很多宝贵的功课。德国的敬虔主义运动亦有相似的地方。事实上,德国的敬虔运动与英国的清教徒运动有很强的内在互动的关系。著名的清教徒教牧神学家波金斯(William Perkins)被誉为十六世纪的鲁益斯(C.S.Lewis),其著作在英国与欧陆流传很广。先是波金斯影响了德国敬虔运动的领导人,后来在十八世纪中是德国的敬虔主义影响英国的更新运动,如循道卫斯理运动和后期的福音派运动。由此可见,这些运动间有很强的内在关连。这四者中,最特别的可算是循道卫斯理运动,因为请教徒主义,敬虔主义和福音派运动三者的教义一致,而循道主义则有些不同。
教义。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