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曲,诞生于法国路易十六时期。
马赛曲,法国国歌,又译马赛进行曲,原名莱茵军团战歌,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
1795年7月14日法国督政府宣布定此曲为国歌,1879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过的三部共和国宪法皆定马赛曲为共和国国歌。马赛曲的曲谱曾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被俄国临时政府配上俄语新词,作为俄国国歌《工人马赛曲》,在十月革命后,被《国际歌》代替。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全部封建制度,发布了《人权宣言》。人权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则一经确立,就意味着封建贵族的王权将被永远废除。法国大革命引起了欧洲邻国封建统治者的不安和敌视,他们企图以武装干涉扼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合发表宣言,要求法国恢复国王的权力。法国逃亡贵族在国外招募军队准备复辟,瑞典、俄国、西班牙、萨丁王国都表示支持。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奥宣战。 在下莱茵地区的斯特拉斯堡,对“战争”的概念比在巴黎要切实得多。这里与敌对的德国仅一水之隔,在莱茵河对岸,普鲁士军队的调动隐约可见。军号声、口令声、炮车的隆隆声随着春风送进斯特拉斯堡人的梦乡。战火一旦燃起,来自对岸的第一批炮弹将落在法兰西的这片土地上。 斯特拉斯堡的街头也是一片“缮甲兵、具卒乘”的战争动员场面,人们枕戈待旦,战争一触即发。斯特拉斯堡的市长是一位男爵,他虽然身为贵族,思想却很激进,支持自由运动。男爵市长忙着做各种战前准备,组织集会,鼓舞士气,与军官们热烈地谈论建功立业的豪言壮语。市长先生忽然想起,将士们冲锋陷阵的时候应该有一首符合眼下使景的战歌才好,高唱慷慨激昂的战歌扑向敌人阵地,那才够味。他想到当地驻军里有一位军官曾经写过一首自由颂歌,经人谱曲后唱起来还算上口。于是,市长先生找到了陆军上尉鲁日·德·利勒。鲁日上尉接受了市长的邀请,答应试试看。上尉对自己没有什么把握,他虽然既写诗又作曲,但那都是些业余消遣,可以讨女人的欢心。他的诗从未发表过,他甚至写过歌剧,不过他自己也知道不必奢望有哪一天歌剧会上演。但是,他对自己善于灵机一动,写些即兴的小诗这方面的才能是了解的。 鲁日·利勒上尉回到自己的住所,当晚就开始了创作。夜已经深了,连日来的激昂情绪此时仍难以平静。想到一旦战争打响,法兰西的美丽田庄将被外国军队践踏,他很快找到了歌词的起句:“起来,祖国的儿女们,光荣的时刻已经来临!”只是这两句,就把上尉自己感动了,他知道灵感正在降临。他不敢放过这稍纵即逝的感觉,几天来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各种爱国热情,对专制制度的愤怒,对平等自由的热爱,一时间汇聚笔端,变成斗志昂扬的诗篇。音乐的韵律也不必苦苦琢磨,士兵行军的步伐、军中的号角、炮车的辚辚声、骑兵的马蹄声早已构成高响人云的战歌,此时似乎有一个来自夜空的声音在向他传授,只须记下这个声音就行了。鲁日上尉从未感到过像今夜这样的激情,从未经历过今夜这样的亢奋一种神奇的力量聚在他的体内,使他热血沸腾,使他这个庸常之辈奇迹般地爆发出雷霆千钧之力,一夜之间便跻身于不朽者的行列。 天将破晓,歌曲已经完成,鲁日上尉仿佛被榨干了一样睡去。不知何时,鲁日醒来,他拿起夜里完成的初稿,重新看了一遍,又做了几处小的修改,认为可以满意了,就去找请他创作这首歌的市长。市长感到很意外,难道这么快就写完了?市长马上拿着稿子在钢琴上试奏。市长夫人闻声过来,她决定为这首歌写伴奏部分,并把歌曲抄写分发。当天晚上,在斯特拉斯堡市长府邸的客厅里,市长先生亲自演唱了这首《莱茵军战歌》。应邀出席的客人们听后热烈鼓掌,不知他们是真地认为这首歌很有价值,还是仅仅表示应有的礼貌。有一点是肯定的,包括作者本人在内,没有人知道一首不朽的自由战歌问世了。 鲁日·利勒因市长演唱自己的歌而高兴,他请人抄写歌片,分送给莱茵军的指挥官们,希望军队采用作队列歌曲。斯特拉斯堡市乐队根据市长的意思在广场上演奏了这首曲子,为开赴前线的国民自卫军送行。斯特拉斯堡出版社印行了《莱茵军战歌》,以示爱国热情。事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这首歌并没有真正激起人们的热情。作者本人因写作这首歌曲而产生的激情也渐渐消退,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那些印刷的和手抄的歌片却无声地在人们手里流传。 两个月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人法国;并且发出威胁,如果法国国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对巴黎进行“军事惩罚并全部毁灭,处死暴徒以惩其罪行”。这个宣言激怒了法国各地的革命力量,各地纷纷招募新兵,组成结盟军开赴巴黎,展开废除王权的共和运动,并准备抗击外国军事于涉。 在远离斯特拉斯堡的法国最南端城市马赛,迅速组织起一支500人的结盟军向巴黎进发。一个叫米勒的医科大学生把他得到的《莱茵军战歌》推荐给马赛军。歌曲的激昂气势振奋了人们,马赛结盟军一路上高唱这首革命歌曲开往巴黎,沿途还散发印刷的歌片。当他们到达巴黎时,以军旗和这首歌为前导,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迎接这支部队。他们听到马赛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歌词唱出了此刻他们要喊出的战斗口号。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把它叫做《马赛曲》。 《马赛曲》迅速地传播,在集会上、剧院里、宴会上都要集体合唱;后来,甚至在教堂里唱完赞美诗后,也唱这首歌;再后来竟由它取代了赞美诗。《马赛曲》成了全民之歌、共和之歌。法兰西共和国的军事部长看到它具有振奋人心、激励斗志的作用,下令印刷10万份,分发到军中所有的连队。在前线,士兵们在向敌人发起冲锋时必是齐声高唱《马赛曲》,在这首军歌的作用下,队伍像咆哮的海浪扑向敌阵,势不可挡,敌方的将领发现这首歌带有一种可怕的力量。 拿破仑在1804年称帝之前曾下令禁止唱《马赛曲》;1815年路易十八复辟,再次禁唱;1830年爆发七月革命。在巴黎战斗的街垒上《马赛曲》重新响起;1879年,法国政府重新批准唱《马赛曲》。 中文歌词: 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光荣的一天等着你!你看暴君正在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旗,举起染满鲜血的旗!听见没有?凶残的士兵嗥叫在我们国土上,他们冲到你身边,杀死你的妻子和儿郎。这一帮卖国贼和国王,都怀着什么鬼胎?试问这些该死的镣铐,究竟准备给谁戴?究竟准备给谁戴?法兰西人,给我们戴啊!奇耻大辱叫人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要把人类推回奴隶时代!什么!这一帮外国鬼子,在我们家乡称霸!什么!我们高贵的战士,竟被雇佣兵殴打!竟被雇佣兵殴打!难道要我们缚住双手,屈服在他们脚底下!难道我们的命运要由卑鄙的暴君来管辖?发抖吧!暴君,卖国*人,无耻的狗党狐群!发抖吧!卖国的阴谋,终究要得到报应!终究要得到报应!全车都是上阵的战士,前仆后继有少年兵,法兰西不断出新人,随时准备杀敌效命!法兰西人,宽宏的战士,要懂得怎样斗争!宽恕可怜的牺牲品,他们后悔打我们,他们后悔打我们。可是那些嗜血的暴君和部耶的同党,这一伙虎豹豺狼,竟然撕裂母亲的胸膛!祖国神圣的爱,请指引和支持我们报仇!自由,亲爱的自由请你和你的保卫者同战斗,你的保卫者同战斗。但愿在你雄伟的歌声中,旗开得胜建奇功。让垂死的委员长人看看:你的胜利、我们的光荣!当我们开始走进生活,前辈们已经不在;我们去找他们的遗骸,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的英雄气概。我们不羡慕侥幸偷生,愿意与他们分享棺材;为他们报仇或战死,就是我们最大的光彩!武装起来,同胞,把队伍组织好!前进!前进!用肮脏的血做肥田的粪料!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全部封建制度,发布了人权宣言。引起了欧洲邻国封建统治者的不安和敌视,他们企图以武装干涉扼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马赛曲是全民之歌、共和之歌,具有振奋人心、激励斗志的作用
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1795年,《马赛曲》正式定为法国国歌。以后,这支歌曾被拿破仑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仑三世废止过,到1879年才重新成为法国国歌。
18世纪末爆发的法国大革命留给后人一曲振奋人心、斗志昂扬的《马赛曲》。1795年,《马赛曲》被正式定为法国国歌。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有人认为《马赛曲》的歌词已经“时过境迁”,并存在许多缺陷,于是提出更改歌词的要求。对此,法国政界人士代表近日齐聚一堂进行了专门讨论。但除了少数人认为歌词“过时”外,大多数与会代
表一致反对修改国歌歌词。
带有暴力色彩的战歌?
5日,法国政界人士代表齐聚巴黎,参加了由法国社会党代表瓦利尼组织的关于国歌《马赛曲》的讨论会。讨论会旨在通过历史、法律、艺术以及情感等角度,对国歌《马赛曲》的内涵和意义等进行探讨。
在会议期间,尽管大多数人认为国歌应该保持原来的样子,但是仍有少数人公开指责国歌歌词内容斗争性太强。当乐队在讨论会上奏响《马赛曲》时,他们表示听到国歌“令人毛骨悚然”,并且“一直情绪化”。
作为社团组织代表出席会议的教师达克尔蒙特则认为,对学生们解释国歌中一些歌词非常困难。尽管法国人喜爱这首歌,但也许只是它的旋律。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歌词有不少争议。他说,《马赛曲》其实是一首带有暴力色彩的战争歌曲。歌中号召法国人“用敌人的污血来灌溉我们的田野”。如此血淋淋的字眼令很多人质疑:让下一代学习这样的歌词是否合适,毕竟21世纪的法国已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度。
“你怎么能指望一个八岁的孩子会理解‘污血’的含义?”中右翼的国会议员法涅质问说。他赞成在学校里教《马赛曲》,但认为歌词应该作些改动,因为现在的歌词会让移民子女感到不自在。
“这首歌暗示有些人血统纯正,有些人血统不纯。起码这些字眼会让人触目惊心,而且容易被误解。”法涅强调说。
国歌修正版激起众怒
“我们必须保留国歌的歌词……但是,也许我们应该加入一些维护和平价值的内容,”隆勒索涅市的副市长佩利萨尔表说。“法国小姐”评选委员会主席德丰特奈甚至提出了国歌歌词的具体修改方案。
此前,一些法国艺术家已试图重新打造国歌歌词,一个著名歌手还曾推出了一个国歌的新版本,拿国歌的军乐色彩打趣。这首新版国歌一炮打响,但也激怒了不少人。一些军方的支持者在他的演唱会上捣乱,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把国歌的号召看得无比神圣。
而5日与会的大多数政界代表则抗议任何形式的修改国歌歌词的提议,并认为法国人应该为这首革命歌曲感到骄傲。有议员称:“应该考虑到《马赛曲》被定为国歌的历史背景……我觉得歌词写得非常优美,充满诗意。”
“正如历史无法改写一样,我们也不能重写国歌以迎合当代人的口味,”会议主席德勃雷说。
社会党代表瓦利尼则认为,国歌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纪念。除了体育比赛和纪念活动等,《马赛曲》应该在更多的场合演奏。他甚至建议,学校和高校在每周一早晨都应播放国歌。
叛乱之歌还是自由之歌
《马赛曲》得名于法国南部港口城市马赛。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开始了。1792年,普奥封建君主组织联军进行武装干涉。在此紧急关头,战斗在前沿的斯特拉斯堡市长,号召人们为了抵抗强暴写作战歌。莱茵营的工兵中尉克洛德·德莱尔一夜间就写了一首歌,原名《莱茵河军团战歌》,演唱后迅速在义勇军中传开,马赛市的义勇军唱着这首战歌进军巴黎,从此改称《马赛曲》。
当时的著名乐队指挥格雷特里对克洛德·德莱尔说:“你的《马赛曲》是具有大炮一样威力的音乐。”这首歌作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对以后欧洲各国的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马赛曲》的曲谱曾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被俄国临时政府配上俄语新词,作为俄国国歌,但随即在十月革命后被废。
在法国历史上,《马赛曲》几经浮沉,曾数次遭到帝国的禁令。1795年,《马赛曲》被定为法国国歌。但在1834年的政治审判中,《马赛曲》却被保皇党诬蔑为“煽动暴乱”的歌曲。1848年,《马赛曲》开始在欧洲传播,而在它的祖国,第二帝国再次宣布它为“煽动颠覆”的歌曲。但是,拿破仑三世曾一度在普法战争时允许唱《马赛曲》。《马赛曲》最终于1879年再次被恢复为国歌,并一直延续至今。1880年,法国政府规定学校必须教唱《马赛曲》。
在二战期间,维希伪政府再次禁唱《马赛曲》,而《马赛曲》成为“自由法国”运动的战歌。在巴黎获得解放时,戴高乐将军高唱着《马赛曲》走向了他的政治巅峰。
体育场上曾响起嘘声
据法新社报道,最近一次民意调查显示,72%的法国人对将《马赛曲》定为国歌表示满意。他们认为这首歌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国心,非常鼓舞人,并表示喜欢唱国歌。超过三分之二的法国人说,他们熟知国歌的歌词。
但在30岁以下的被调查对象中,《马赛曲》的受欢迎程度明显偏低,只有56%的人表示喜欢国歌。在法国体育场上,《马赛曲》曾被一些人报以嘘声。
《马赛曲》歌词(节录)
“前进,法兰西的儿女们,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暴君举起血腥的旗帜,凶狠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听,战场上传来了咆哮声!他们闯来了,要切断我们妻儿的咽喉!公民们,武装起来!用敌人的污血,灌溉我们的田野!”
“这帮卖国贼和国王,都怀着什么鬼胎?这些该死的镣铐,究竟将给谁戴?法兰西人,给我们戴啊!同胞们,把队伍组织好!前进!前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