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为什么鱼长刺(为什么鱼有鱼刺呢?)

时间: 2023-02-21 17:04:35

为什么鱼长刺

鱼不同部位的刺有不同作用:

1、大鱼刺,又名主骨架,是保护鱼内脏器官的,起支撑作用。

2、主骨架以外的刺主要是支持身体肌肉,使之能够抵御水压,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流线形体形,减少水的阻力,这些小刺还使肌肉变得结实,便于鱼鳞的附着,并且还使肌肉之间产生协调性。 底栖的鱼类和具有硬皮的鱼类身体里很少有许多小刺。

3、分布在肌肉中的小刺即肌间刺是鱼类鳍条或者是其他大型鱼刺的退化部分,主要起着支撑机体和控制运动的作用。肌肉收缩时依靠骨骼产生作用力使鱼类轴向

为什么鱼有鱼刺呢?

鱼刺的学名,叫肌间骨,它是分布于鱼类椎骨两侧肌隔中的小骨,主要生长在低等真骨鱼的体内。古生物学家们发现,随着鱼类的逐渐演化,肌间骨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又从多到少,最后消失的过程。可以说,鱼刺的多少,部分程度体现了鱼类的进化史。为何有的鱼刺多有的少?鱼,作为一种“小孩吃了聪明,男人吃了强壮,女人吃了漂亮,老人吃了长寿”的肉类,广受营养学家和喵星人的欢迎。爱吃鱼的人一定知道,吃鲫鱼、草鱼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因为它们的刺又小又密,一不小心就会发生鱼鲠在喉的惨剧。而吃鲶鱼、乌鱼的时候,就可以稍微放松一点,因为它们的刺比较大,也比较明显,可以很容易地剔出来。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一些鱼刺多,一些鱼刺少的情况呢?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所谓的“鱼刺”是什么。这些鱼刺在生物学上有个学名,叫肌间骨,它是分布于鱼类椎骨两侧肌隔中的小骨,主要生长在低等真骨鱼的体内。我们熟知的鲤鱼、草鱼、鲢鱼,都属于低等真骨鱼中的鲤形目。古生物学家们发现,随着鱼类的逐渐演化,肌间骨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又从多到少,最后消失的过程。例如,出现得较早的鳗形目,是肌间骨最多的,而略微晚一些出现的鲤形目,肌间骨依然存在,但是数量比起鳗形目已经有所下降,到了更晚一些的鲇形目(例如鲶鱼),体内的肌间骨已经接近于无。可以说,鱼刺的多少,部分程度体现了鱼类的进化史呢。

那么,肌间骨主要有什么作用呢?这在科学界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流传较广的说法是,认为肌间骨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肌肉,控制鱼的运动。在鱼需要进行纵向运动的时候,肌肉收缩,凭借肌间骨产生作用力,做出一些较为细微的方向转变。但是像鲶鱼这种肉食性鱼类,捕食主要依靠瞬间爆发力,需要强劲的骨骼支撑和发达的肌肉。这种生存的需要,使得肉食性鱼类不再依赖肌间骨,骨骼在进化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粗大,小刺也越来越少了。总之呢,动物进化的过程通常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结构简单到完善。鱼类骨骼的进化在数量方面就表现为逐渐减少而更合理集中。

鱼为什么长刺,对鱼有什么作用。

1、鱼的骨头是鱼的骨架,是肌肉附着的基础也是鱼生存的根本。
2、在鱼的腹部包裹内脏的部分是粗大的鱼骨头。
3、而在雨的尾部附近由于没有大的骨头,但鱼尾摆动使鱼游动前进就需要除鱼脊椎之外的骨头支持肌肉的大幅度摆动。这也是小刺存在的原因。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