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有一句话叫什么伯乐千里马

时间: 2023-03-19 21:02:02

有一句话叫什么伯乐千里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汉语意思为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这句话节选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什么意思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常为我们现代人所用。 
所谓千里马,顾名思义,即拥有特殊才能的人。而伯乐,就是能够驾驭千里马之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音”。 
纵览古今,有多少匹“千里马”与“伯乐”失之交臂,又有多少匹“千里马”与其伯乐有幸相遇相知相惜。远一点的,像那刘备三顾茅庐,屈尊降贵,只为博得诸葛亮这一稀世之才;武则天未做皇帝之前,曾乔装改扮,巧言令色,用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顽固不化的神探狄仁杰;唐太宗李世民不因魏征是前太子幕僚而杀害与他,反而秉着惜才的态度委以重用;近一点的,乾隆帝不因纪昀是一介布衣而看不起他,同样唯才是用,委以《四库全书》总攥官的重任,命其编修此书。。。 
古往今来,君王懂得惜才的例子真可谓不胜枚举,这些,不正是千里马与伯乐相辅相成,相知相惜的最好体现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确,这个社会,人才济济,所谓人才,比比皆是。但是,往往能够真正穿破重重阻碍,懂得运用智慧的双眼发现这些“千里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其实,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曾与千千万万匹“千里马”擦肩而过,但是,不懂珍惜如我们,只能遗憾地与其错过,剩下的,只是回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然如此,为何还要犹豫呢?,让我们的双眼更明亮些,去寻找属于我们的千里马吧!
出自唐朝诗人韩愈的《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赏析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人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伯乐识得千里马”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就是有眼光的老板发现了人才。
1.
《辞海》上有关伯乐的解释是:相传古之善相马者。此说基本正确。查宋代俞文豹《吹剑录》关于伯乐的解释是:“伯乐是掌天马,阳善御,故名焉。”意思是伯乐为星座名,分管天马,古人认为伯乐星为天马星。阳指孙阳,是春秋时秦穆公手下的人,善养御马,因而得名伯乐。由这段文字知,伯乐为相马者的称号,并非姓伯名乐。这里需说明的是,有人考证孙阳是战国人,并非秦穆公的部下。被称为伯乐的还有几位。例如《淮南子?道应》介绍,方九堙曾为秦穆公相马,认为相千里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这是马经,说得很有道理。
2.
《韩非子?说林下》书曰,春秋末赵简子之臣邮无恤,字子良,号伯乐,亦名王良,善御马,又善相马,曾教人到简子厩中学相马。
3.
从上面介绍可知,“伯乐相马”是形容词,只要能识马者,皆可称其为伯乐;只要稍有相马知识者,亦可以自诩为伯乐。

“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出处是什么?

马说
原文
韩愈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2辱于奴隶人之手,骈3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4.
马之千里者5,一食6或尽粟一石.食7马者不知其8能10千里而食也;是9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11,且13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13求其能千里也?
策14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15,鸣之16而不能通其意,执策17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18真无马邪?其19真不知马也!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没.
③、骈:成双成对.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⑨、是:这,指示代词.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⑿、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驾驭.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⒃、鸣之:吆喝它.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⒅、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⒆、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慢慢看 我也是五年级的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