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有印度莎士比亚之称的作家是

时间: 2023-03-19 21:44:01

有印度莎士比亚之称的作家是

1、《云使》长篇抒情诗:是印度文学史上最早的抒情诗长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抒情诗之一,被列入印度"六大名诗"之一。2、《沙恭达罗》:是他最杰出的戏剧代表作,是古代印度戏剧的最高峰,也是世界戏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现实生活和神话世界为背景,描写了净修女沙恭达罗和国王豆扇陀之间曲折而动人的爱情故事。

印度文学的代表作家

近代印度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194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印度人民同英帝国殖民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印度人民反帝反殖的斗争日益高涨。印度作家的思想也发生深刻变化,作品中更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战斗精神。1936年,以普列姆昌德为首成立了全印进步作家协会,印度文学进入新阶段。现代印度文学以表现人民的疾苦和斗争,揭露英帝国主义和印度上层统治者的罪恶为重要主题。在与西方颓废派、神秘主义及个人主义倾向的斗争中,现代印度文学沿着现实主义的方向前进。普列姆昌德是现代印度文学的杰出代表。
这时期的重要作家还有乌尔都语诗人阿里·萨尔达尔·贾弗里,作家阿来德·阿巴斯、克里山钱达尔,以及同时用乌尔都语和波斯语写作的诗人伊克巴尔;孟加拉语作家马尼克·班纳吉,诗人苏冈德·帕达加里耶;印地语作家沃林达文拉尔·沃尔马;马拉雅拉姆语诗人纳拉衍扬·梅农·瓦拉托尔;英语作家穆尔克·拉吉·安纳德等等。 18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征服印度后,英语逐渐成为印度上层的通用语言,由此产生了印度英语文学,即印度人用英语创作的文学。它的读者主要是知识分子阶层。它的第一个散文作家拉姆.莫汉.拉伊(1774~1833),以一种明快流畅的英语宣传社会改革。它的第一个诗人是亨利.代罗兹奥(1807~1831),其代表作是叙事诗《琼基拉的托钵僧》,写一个婆罗门寡妇的不幸遭遇。迈克尔.默图苏登.德特(1824~1873)的代表作是叙事诗《被俘的女人》(1849),表现拉杰布德人的勇武精神。19世纪下半叶,阿露.德特(1854~1874)和朵露.德特(1856~1877)两姐妹用英语翻译的法国浪漫主义抒情诗集《采自法国田野的一束》(1876)获得众口交誉。拉姆希.金德尔.德特(1848~1909)改写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被认为是这两部史诗的最好的英语缩写本。这时期著名诗人还有曼莫汉.高斯(1867~1924),代表作是《情歌和挽歌》(1898)和《爱情和死亡之歌》(1926)。20世纪初期是印度民族运动高涨时期,印英文学也反映了这一时代潮流。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主要属于孟加拉文学,但他也用英语写作散文和论文,并将自己的诗歌、戏剧作品译成英语。1913年他的诗集《吉檀迦利》自译成英语出版,获得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这时期重要的作家还有奥罗宾多.高斯(1872~1950),主要作品有叙事诗《优哩婆湿》、《爱情与死亡》、《赌主》,诗剧《救星佩尔修斯》等;倾其毕生心力写成的《莎维德丽》是一部长达二万四千行的长篇叙事诗。萨罗季妮.奈都(1879~1949)是一位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女诗人,她的诗集有《金色的门槛》(1905)、《时间之鸟》(1912)和《折断了的翅膀》(1917)。她的弟弟赫林德拉纳特.恰托巴底亚耶(1898~ )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代表作有《青春宴会》(1918)、《大地的芳香》(1922)、《灰云和白雨》(1924)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英文学空前繁荣。这一时期崛起的一位作家是穆尔克.拉吉.安纳德(1905~ ),他与乌尔都语作家萨加德.查希尔、印地语作家普列姆昌德等共同发起组织“印度进步作家协会”。他的长篇小说着力描写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和控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恶,如《苦力》(1933)、《不可接触的贱民》(1935)和《两叶一芽》(1937)。拉.克.纳拉扬(1906~ )的长篇小说大多以南印度一个虚构的摩尔古迪镇为背景,揭示生活中的荒谬现象,笔调幽默诙谐,如《斯瓦米和朋友们》(1935)、《文学士》(1937)、《暗室》(1938)、《英语教师》(1945)等。拉贾.拉沃(1909~ )的长篇小说《根特浦尔》(1938)叙述了30年代甘地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对南印度农村产生的深刻影响。加.西.温格特拉默尼的《农民穆鲁甘》(1927)、《爱国者甘丹》(1932)和巽格尔.拉姆的《尘土之爱》(1938)也是这时期的重要长篇小说。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英文学仍然与印度其他语言的文学并存和发展。在小说领域,老作家的新作不断问世,如安纳德的长篇小说《七个夏天》(1951)、《一个印度王子的私生活》(1953)、《道路》(1960),拉.克.纳拉扬的长篇小说《等候圣雄》(1955)、《向导》(1958)、《摩尔古迪的食人者》(1961),拉贾.拉沃的长篇小说《蛇和绳》(1960)和《猫和莎士比亚》(1965)等。巴巴尼.巴达查里雅(1906~ )是独立后涌现的一位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反映印度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揭露和批判的特点,主要长篇小说有《饥饿》(1947)、《骑虎的人》(1954)、《黄金女神》(1960)等。在诗歌领域,印度传统的宗教诗歌继续在发生影响,另一方面也日益受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熏染。前者的代表诗人和作品有:塞特纳的《启示录历险记》(1949),迪利普.古马尔.拉耶的《光之眼》(1948)、《薄伽梵往世书的诸神》(1957)等;后者的代表诗人和作品有:拉尔的《鹦鹉之死及其他》(1960),道姆.莫雷斯的《开端》(1957)、《诗集》(1960),尼辛.伊齐基尔的《转变的时刻》(1951)、《第三》(1959)、《未完成的人》(1960)等。

外国的重点作家国籍,作品,评价

1、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
作品:《昆虫记》共十卷,
论文:《关于兰科植物节结的研究》和
《关于再生器官的解剖学研究及多足纲动物发育的研究》
《节腹泥蜂习俗观察记》
评价:被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被誉为“昆虫诗人”,

2、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作品:《吉檀迦利》,《戈拉》《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
评价:1913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
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3、安徒生: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
作品:《丑小鸭》、《国王的新衣》和《豌豆公主》等童话
评价: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4、都德:法国
作品:《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评价: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5、莫泊桑: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作品:《漂亮朋友》、《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评价: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6、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月光小巷》
评价: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
(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7、布丰:法国
作品:布丰撰写了博物学巨著《自然史》。布丰于1749至1788年间发表的一套36册
《自然 史》,该书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
《爬虫类史》等。
评价: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博物学家。法国称其为::“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
8、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笑面人》
评价: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伟大的民族诗人
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9、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
作品:《新工具》, 《学术的进步》, 《新大西岛》《亨利七世本纪》《论事物的本性》
《迷宫的线索》《各家哲学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论人类的知识》
《培根人生论》
评价: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0、契诃夫:俄国主要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
作品:《变色龙》,《套中人》,《一个官员的死》,《樱桃园》。
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还写了一些中篇小说和剧本。
评价: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
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是一个独特的巨大天才,是那些在文学史上和在社会情绪中构成
时代的作家中的一个。”
列夫·托尔斯泰也给契诃夫极高的评价,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家”,
11、杰克。伦敦: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作品: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唤》《海狼》《白牙》
《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热爱生命》《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
《马普希的房子》《沉寂的雪原》等
评价:列宁认为他的文章富有激情,带者原始的活力,并在临终前对《热爱生命》
《墨西哥人》作出高度评价。同时这两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
杰克。伦敦也由于《铁蹄》一书授予”美国无产阶级之父“的光荣荣誉
12、莎士比亚:英国
作品: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
正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传奇剧)《暴风雨》、
《辛白林》《冬天的故事》《佩里克勒斯》。
评价: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森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

莎士比亚

【摘 要】莎士比亚成就最大的是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在内的四大悲剧。这四大悲剧中有很多共同点,并充满着各色各样的矛盾:高贵的出身、浓厚的宗教色彩、矛盾冲突的性格、最后注定失败的命运等等。莎士比亚的悲剧往往在最开始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正是因为悲剧主人公的性格缺陷才造成了主人公最终的悲剧。这些悲剧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遭遇,不仅是作者本人思想和生活经验的积淀和感悟,更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现实的呈现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虽然四大悲剧全部改编自历史故事,但是这四大悲剧中的主人公却并不和历史人物一样的性格。这类悲剧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时期对英国社会和人性的描摹借用历史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关键词】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 矛盾 文化渊源 时代背景
在英国有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宁可不要一百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这句话揭示了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剧作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一生写了37部戏剧,其中最能体现其戏剧成就的当属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本文试图探讨四大悲剧之间的共同点。我将其归纳为三大方面,分别是主人公高贵的出身、浓厚的宗教色彩以及主人公矛盾冲突的性格。以下,我将一一阐述。
一、高贵的出身
或许是因为四大悲剧都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来的原因,又或者是莎士比亚本人思想的缘故或者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潮流的原因,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贵族出身。《哈姆雷特》中善良忧郁的王子、《奥赛罗》中骁勇善战的大将、《李尔王》中衰老自恋的国王,还有《麦克白》中心怀异志的功臣,莫不如是。

与常人几乎无异的三位主人公的性格造成了他们的悲剧,也把之前对于平民来说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贵族拉下了神坛,显示出了贵族身上的平民特质,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的复兴,使得人人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的结果。
为何莎翁会用贵族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呢?首先,文艺复兴时期,封建领主和国家的权力相比中世纪来说是增大了,而教会的影响力则减弱了。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还没有达到推翻所谓的君权统治的地步。由于中世纪时期教会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而文艺复兴运动要反对教会的教权统治,这就导致了文艺复兴对国家世俗权力的支持。这样的思想趋势也影响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文艺复兴运动强烈反对教会,但基督教文化仍然在欧洲文化传统中占据很重要的比重。也不只是基督教文化,甚至被称为欧洲文明的童年的希腊神话中,也具有英雄崇拜。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指的是半人半神,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勇士赫拉克勒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基督教文化中也一样认为英雄当是生来不凡的人物,耶稣和圣徒以及上帝身边的天使,这些人无一不是出类拔萃、生来不凡的杰出人物。而且悲剧主角的形象应该是能够表现人类的优点的形象,平民也难以驾驭这样的角色。
最后一个原因,或许就是因为剧情本身的关系。如同爱情、慈爱、任性、生存与毁灭、权欲与理性,这些话题不管在平民百姓身上还是在王公贵族身上都存在,但贵族和平民悲剧命运造成的后果不同。平民百姓身上的矛盾,最多仅仅造成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的乱象或者破灭,但王公贵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激烈的斗争,却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正如同《哈姆雷特》的故事结尾,最终哈姆雷特与仇人,也就是他的叔叔克劳迪斯同归于尽,丹麦也因此无主,最终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却最终兵不血刃地成为了丹麦的国王。还有《李尔王》中的叛乱、平叛和国家动乱,《麦克白》中的麦克白更是发动叛乱并最终被人推翻并杀死。虽然《奥赛罗》相对来说讲的更多的是奥赛罗本人的故事,但却牵扯到了公国的其他高层(如元老),同时麦克白在戏剧最初的平叛归来,同样也和国家的治乱与兴衰关系很大。以王公贵族作为主角,从王公贵族的视角来看,更容易建构宏大的画面,同时也能满足观众对于戏剧的审美期待。
简言之,莎士比亚崇尚人文主义,也认为人人平等,但是所谓的人人平等,人格上的平等却并不等于地位上的平等和分工上的均衡。以王公贵族作为悲剧的主角,更容易营造出悲壮感与崇高美,更适合审美的需求。
二、浓厚的宗教色彩
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来看,造成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因素有很多种:悲剧人物本身的性格缺陷,主人公敌人的阴险狡诈,主人公自己的善恶相间的道德观,还有主人公所遭受到的特殊境遇,都是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然而,除了这些理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那就是主人公本身的身不由己的行动。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主人公的言行,而主人公的言行不自由不仅受到自己的缺陷的控制,更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甚至是超自然的某些因素。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这样的宗教神秘感屡见不鲜。不仅如此,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和生死观等都有很明显的表现。以上只是四大悲剧中的一部分的具有宗教神秘感的桥段。

三、矛盾冲突的性格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主人公的性格并不健全,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也正是因此,主人公在行动的过程中,都会有前后矛盾的言行,甚至当两面性中的某一个因素占据主导地位时,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主人公心理的不断变化,这种因素在严重时甚至会推着主人公走向毁灭。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这三个方面几乎是基本相似的,思考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的王子的高贵出身导致了他后来的一举一动对国家的影响,他对宗教的笃信使得他不在奸王独自祷告的时候报仇雪恨,他的性格的矛盾冲突又让他在坚决和犹疑中摇摆不定,最终中了奸王的计策,和奸王以及雷欧提斯同归于尽。而《李尔王》中李尔王的贵族身份因为李尔王对三个女儿之间处事不公,看不清几个女儿的本性演变成为整个国家的动乱,李尔王的性格又导致了他的悲剧,而《李尔王》中的宗教色彩也非常浓厚。《奥赛罗》中的摩尔人奥赛罗出身并非如何高贵,但他却是威尼斯公国的大将,正是因为他的出身让他有种自卑感,也正是如此产生了他对妻子虽然恩爱,却会疑心妻子不忠的根本原因。奥赛罗的冲突性格也决定了他的悲剧,而奥赛罗在杀死妻子之前之后,都表明了心理的挣扎和宗教的力量。最后,《麦克白》中的主人公本来就有野心,否则也不会轻信女巫的话,而同时也是麦克白对宗教鬼神的笃信(非基督教)。而作为大将的他,滋生野心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他的妻子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但最后也是自作自受,撺掇丈夫害死了国王,最终却死之后丈夫毫不伤心,也算是报应不爽了。而麦克白最终的死去,也代表了基督教精神在莎翁悲剧中的体现。

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代表作品有哪些?

莎士比亚杰的代表作品有

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1600—1601)、《奥瑟罗》(1604—1605)、《李尔王》(1605—1606)和《麦克白斯》(1605—1606)

喜剧:《仲夏夜之梦》(1595—1596)、《威尼斯商人》(1596—1597)、《无事生非》(1598—1599)、《皆大欢喜》(1599—1600)《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600—1601)和《第十二夜》(1601—1602),历史剧《亨利四世》(1597—1598)和《查理三世》(1592—1593) 等。

莎士比亚简介莎士比亚是英国戏剧家、诗人。生于英国中部小镇一市民家庭,父亲是一个小杂货商人。少年时代在本地拉丁文法学校,未上大学。23岁到伦敦谋生,当过剧场杂役、演员和编剧。1590年左右开始创作。1592年他在伦敦已是新崛起的受欢迎的剧作家。他一生著述甚丰,现存剧本37部、长诗两首、十四行诗154首和其它作品。

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充满着人文主义思想,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风貌,刻画了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的多种人物形象,表达了他们的政治要求和生活理想,同时也对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权力的不择手段与贪得无厌面目进行了痛切的批判。作品宣扬个性解放,反封建,反神权,间接反映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精练而富于表现力,尤其是其悲剧作品所表现的艺术性,奠定了他在欧洲文化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地位,被广泛认为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他的诗歌作品以自由、友谊与爱情为主题,感情奔放,诗句绚丽,与其剧作具有同等的艺术和哲理魅力。关于他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的学问。他的作品成为世界性的经典,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之称。

参考文献:

孙鼎国,王杰 主编.西方思想3000年·上.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第547-548页.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