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规划引领。在规划设计上,应立足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的指导性。在项目建设中,要严格按规划实施。 二、抓示范带头。“共建生态家园、打造美丽乡村”行动,设立污水治理试点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先行先试,在试点中总结经验,为全面推开做好准备。 三、抓环境整治。环境卫生整治是“共建生态家园”行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重点村推广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农村垃圾整治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共建生态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抓工程质量。“共建生态家园”要覆盖全县所有行
农业、农村、农民,从历史纵深看,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乡村建设有光彩夺目、成就辉煌的一面,如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另一方面也逐步销蚀了乡村原有的自然淳朴的文化气质,乡民精神生活日趋荒漠化,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用意良善的新农村建设,在很多地方演变成强制农民集中居住的运动,使大量村落被夷为平地,等等。因此,中国在解决自身乡村发展问题的同时,更要以实践去探索一条“唤醒乡愁”、保住文化、激活乡村产业、有效避免资源环境的“倒逼”,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勇先创景长期从事全国各地的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工作,通过对不同区域乡村的分析与实践,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层面存在的不足,形成了系统、科学且行之有效的乡村规划实操经验,将美丽乡村项目规划实操经验总结为“三纲五常”。
(一)三纲
“以民为天纲”——将农民利益置于首位,通过返聘农民工和农民参与分红,建立有效的农民利益补偿机制,保障农民权益。
“以宜为地纲”——功能分布准确,布局规划合理,因地制宜,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明确相应的目标和措施。
“以和为人纲”——注重资源生态和谐,自然环境和谐,人文环境和谐。
(二)五常
超级IP引爆源——分析、挖掘旅游资源,找到共通的情感及文化认同感,通过一种普遍的认知感觉,结构出隐藏在资源里的灵魂、个性、精神,聚焦出最具发展潜力、最有核心吸引力的超级旅游产品IP,形成超级IP引爆源。
构建活力乡村——关注农民主体,组织农民群体,整合社区资源,引入共建、共享等新理念,释放农村生产力和活力。
传统乡愁回归——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传承世代共同记忆。
跨界延伸玩转——整合资源,以超级IP为核心,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拓展旅游产业面,延伸旅游产业链;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延伸消费,促进社会化口碑传播。
生态聚合持续——聚合优势资源,创新生态模式,让政府、游客、农民、投资者等持续收益,打造良性的产业和环境生态链,形成可持续圈层。
在全面推动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做到既促进城乡生活互动互补,又保持农村元素和乡村特色,真正做到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杜绝千村一面等现象发生?对此,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国良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注意处理好幸福安居、生态文化、乡村旅游、总体规划、政府支持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在幸福安居方面,倪国良说:“说一千、道一万,美丽乡村建设的宗旨就是农民的幸福安居,如果不突出和强调农民的幸福安居,就谈不上真正的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的幸福安居,谁最有发言权?结论当然是农民最有发言权。以幸福安居为宗旨的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让最有发言权的农民参与进来,一切依靠农民,一切为了农民。因此,只有把这个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解决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才会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保护生态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杜绝土地浪费、规划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及不符合生态原则的设计等问题,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处理好的重要方面,如何做到这点呢?
“美丽乡村建设要高扬生态文化理念,充分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对乡村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乃至对整个生物圈的尊重。”倪国良解释道。
倪国良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当体现对自然的尊重。一方面尽量保持乡土风格的原貌,不为自我表现而设计,而为自然而设计;另一方面,让人工景观更自然丰富而又有变化,在尺度、功能等方面更具亲和力,人与自然有更亲密的接触。
此外,传统的村落往往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孕育而生,集山、水、田、宅为一体,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秀丽的田园风光。美丽乡村的规划与设计,应该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达到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品位。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注重保护民俗,尊重乡村文化和历史。倪国良解释道:“深厚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风村俗、质朴的伦理道德和紧密的邻里关系构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有着巨大有形和无形影响力的民俗。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交融的和谐,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理想环境。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尽可能使村民体会到原有的熟悉生活与交往氛围,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
此外,倪国良认为,美丽乡村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美。
“传统的农业生产,属于典型的粗放模式,难以集约化、精细化。美丽乡村建设中,应注意发展效益高、前景广、可持续的高效‘都市农业’。”倪国良补充道,“也应变革农村生活方式中不适合时代要求的某些传统,注重可持续发展。比如,集中设置生活服务区,减少占用多余用地;设置集中排污点、垃圾回收点、污水处理净化点,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利用生物能源减少高负荷、高排放的化学能源,利用植物的净化与分解技术净化生活污水等。”
“生态美包含整体美、共生美、动态美三个基本原则。注重生态美就是要求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共融、平衡适应、循环往复之美。可以这样讲,远近闻名的古村落每一个都是生态美的典范。”倪国良说,“21世纪,注重‘生态’与‘美’的统一性,有助于树立顺应自然、着眼于人类长远生存发展的思维观念,从而形成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已成为吸引众多城市游客的重要旅游项目,是诸多乡村发展经济、促进村民增收的一条重要举措。那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当如何发展乡村休闲游呢?
对此,倪国良认为,乡村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是有区别的,是发生在乡村区域的旅游活动,因此,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旅游。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展休闲游,应当注意因地制宜开发出具备当地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通过独特的魅力吸引游客。同时,要防止过度开发、防止同质化、防止过度商业化,应当通过挖掘乡村的文化特质,增加乡村休闲游的厚重感,实现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先行,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呢?
倪国良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应当综合,乡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整体安排与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做整体考量。
“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要以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居住水平、生产要求的实态调查与发展趋势为基础,综合考虑耕作半径、生产用具存放、生产用房、家禽家畜养殖等多方面的根本需求来进行。”倪国良说,“美丽乡村建设近期目标是做好整治工作,建设若干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从而带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美丽乡村的村民不用进城即可享受城市市民一般的生活便利与福利。”
打造美丽乡村,既需要高起点、宽视野的规划,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各项基础设施之中,还需要总体统筹协调各乡村打造自己的特色,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强有力帮助。那么,政府应当如何扮演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角色呢?
对此,倪国良认为,政府应当推动镇村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相互衔接,高标准、高起点推进镇村规划编制,使其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现特色。同时,还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使镇村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有机衔接;对镇容镇貌、村容村貌进行专项设计,明确镇村整体形象设计,总结和提炼当地居民在院落布局、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二十个字方针:“科学规划、农民主体、资源整合、量力而行、有序推进”
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规划围绕这一总要求,明确了阶段性重点任务。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原则
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有“七坚持”:
a、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b、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c、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d、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e、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f、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g、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叁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3、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何意义
1、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乡村振兴的实施是为了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历史上,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乡村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振兴与复兴也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2、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乡村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发展经济要求一体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不能忽略的。
3、新时代乡村发展新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也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
4、明确了乡村发展的新任务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总体要求,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有利于助力农村高质量脱贫,助推农民致富增收。
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的环境建设包括农业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生活污染防治,以及村容村貌整治等内容。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美丽乡村规划中遵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协调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尊重田、塘、梗、丘、园、林、路等生态要素,打造山水与休闲宜居一体的生态网络。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推广畜禽废弃物处理新模式,降低农业污染;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湿地保护水平;恢复提升乡村风貌,构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