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寓言故事出自孟子公子小丑上

时间: 2023-03-21 04:44:19

寓言故事出自孟子公子小丑上

1、月攘一鸡:亡羊补牢, 犹未晚也;

翻译:从前有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行为端正, 品德高尚的人的做法。”他回答说:“那就让我改正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2、弈秋诲弈:专心致志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翻译: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到达,想

什么是先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思想和主张,而把它们寄托在一个小故事里说出来。这种小故事,我们通常称为“寓言故事”,或简称“寓言”。因此,寓言具有比喻的性质,是一般比喻的发展,或者说,是比喻的一种高级形式。

寓言较早出现于《孟子》一书。其中为人们熟知的有“揠苗助长”。

庄子是先秦作家中最善于运用寓言的大师。他创作的寓言,一部分和孟子一样,只是作为著述的论据而存在,如众所周知的“朝三暮四”、“庖丁解牛”等,都是为了说明全文观点而设置的小故事,本身并不独立成篇。但另一部分则全篇都由寓言组成,表面看来并不直接阐明某种观点,其实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如《庄子》的《秋水篇》,全篇约2000字,整个都由寓言构成。行文有时如风行水上,虽波澜起伏,却自然流畅;有时如巨眼喷泉,虽汪洋恣肆,却妙趣横生,既有激动人心的形象和情感,又有令人沉思的哲理和思想,使人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文章的观点。至今活跃在人们口头的“望洋兴叹”、“北海难穷”、“大方之家”、“贻笑大方”、“河伯见海若”、“井蛙之见”等成语,都自出于《秋水篇》,可见其影响深远。

继庄子之后,韩非子是另一位善于创作寓言的先秦作家。脍炙人口的“守株待兔”、“郑人买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等寓言,都出自《韩非子》一书。此外,先秦时期的其他诸子散文和史传著作中,也有不少寓言。如《列子》里的“疑人偷斧”、“纪昌学箭”,《淮南子》里的“掩耳盗铃”、“死里求生”,《吕氏春秋》里的“刻舟求剑”、“唇亡齿寒”,《战国策》里的“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等等,都是形象具体、含蓄幽默、意韵丰厚、耐人寻味的名篇。

先秦寓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它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不仅直接影响了唐代柳宗元、明代刘基等人的寓言创作,使寓言脱离了只是作为著述论据存在的状况,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文学体裁;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起着上继神话,下启小说的关键作用。不少先秦寓言故事,实际上都是上古时期民间口头创作的继承和发展,它的拟人化手法和夸张的表现方式,同上古神话传说是一脉相承的,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都存有明显的由神话改编的痕迹。另外,先秦寓言有具体形象描绘、有简单故事情节、有富于个性的对话,这些都直接启发了后代小说的产生。《韩非子》里记载的许多民间寓言故事,可谓汉魏之际杂事小说的胚芽,《庄子》里许多寓言记叙的鬼怪异事,实可谓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鼻祖。在这个意义上也可说,后代小说的兴起,便是对先秦寓言的推陈出新。

中国的先秦寓言和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大约出现于同一时期,两者风格不同,却价值相当。它们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可谓双峰并峙,遥相媲美。

鱼我所欲也这个寓言故事的意思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寓言故事的成语有那些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
1、成语故事·揠苗助长
用来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出自孟子的寓言

最常听到的
1、五十步笑百步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很多战争都失败告终,自己还老认为治国有方,但是最后国家治理的并不是很好。
随后他去问孟子。孟子说:“大王啊!你喜欢打仗,那我就跟你说说打仗的事儿,战鼓响起时候,双方打成一片,当有些士兵被打掉盔甲时就往后跑,有的跑了五十步,累了,停下了,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了,跑了五十步的士兵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士兵,大王你说呢?”老梁说:“这那行啊?这不都跑了吗?不管多少步,都是逃跑!”梁惠王治国非常努力,但是方向不对,听了孟子说后,他觉得是白费力了。孟子告诉我们,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解决问题。
2、拔苗助长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这个故事我想就不用多说了,都明白。
孟子讲的是一种浩然之气,得平时不断底积累仁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坚持!就像禾苗,需要一点点的成长,不能急于求成,不断集来仁义,才能培养出浩然之气。
3、王良请辞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春秋战国是赵简子让王良陪着他的小臣奚驾车打猎,去了一天,啥也没打着。奚回家告诉赵了,说:“这个王良,真是太笨了,最笨最笨的车夫,气死我了!”王良听到了这样评价,回去找赵简子说再去一次吧。好不容易说服了奚,人家才答应,便去了。不过一会儿,十多只鸟收入囊中。奚回家又说了:“这个王良真是太厉害了,最厉害的车夫!”赵这下高兴了,让王良以后就专职陪奚打猎驾车,但是,被王良果断的拒绝了。王良理由是:“我好好的按照规章制度驾车,啥也打不着;一违规驾驶就打着了,我不能违规驾驶,别让我干了!”
这就是著名的王良请辞。
4、子学齐语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说,楚国时期有这么一个大夫,就像让他儿子学门外语,什么呢?齐国话。找个外教教他,但是,身边都是楚国的人,天天说的都是楚国话,儿子就算想学习齐语也不可能学的好。如果把儿子放到齐国去,即使天天逼着他说楚国话都不可能,因为生活不了。
孟子用此比喻来说明,在你身边是什么样的人发什么样的声音,对你得影响就会很大,如果身边都是小人,你想做个好人那都是难上加难。所以,该换土壤的时候就得换换土壤,从根源出发。
5、二人学奕
出自《孟子·告子上》
战国时,一位下棋高手,名叫奕秋。一天,两个人同时跟他学习棋艺,其中一个人,学习专心致志,听奕秋的话。另外一个人,学是学了,但是,不专心,一边听着课,一边想着打猎。所以他的下棋水平肯定远远不如第一个人。
孟子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三心二意,不管做什么,都要专心致志才能做好。
6、下车冯妇
出自《孟子·尽心下》
晋国时候,有个人名叫冯妇,这个人有个爱好,跟武松一样,喜欢打老虎,后来,这个人成为了一个大善人,不再大虎了。可是,有一天,他在野外发现有一帮人追一个老虎,把老虎逼近山角处,却没有一人敢上前打。这帮人看见了冯妇,就让他帮忙。这时候,冯妇撸起袖子,准备打。这时候,这些人很高兴,可是,很多士人开始嘲笑他。
这个故事是给那些重操旧业的人讲的,是贬义和讽刺那些人。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