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围棋名人有哪些

时间: 2023-02-21 23:40:56

围棋名人有哪些

围棋名人有:

1、刘小光:1960年3月20日出生于河南开封,中国围棋教练和选手,国家一级教练员,1985和1988年获得国家体委授予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2、马晓春:1964年8月26日出生于浙江嵊州,曾创下中国围棋名人战十三连霸记录,2005年至2009年担任中国围棋队总教练;

3、周鹤洋:围棋棋手,1984年学棋,1987年进国家少年队,获1992年“霜花杯”全国青少年赛冠军;

4、邱峻:曾获1998年全国个人赛冠军,进入第12届名人战循环圈

古代围棋高手大全

中国古代围棋高手: 王积薪、刘仲甫、黄龙士、过百龄、顾师言、范西屏、施定庵、道策、丈和、秀策、秀甫、秀荣、方新、吴清源、晋士明、李昌镐。

一、王积薪:公元712——756年间,也就是唐朝玄宗皇帝执政的先天、开元、天宝年间,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围棋大宗师,这便是称雄唐代棋坛的围棋天下第一高手——被后人誉为“绝代棋王”的王积薪
二、顾师言:晚唐时期,棋坛最负盛名的围棋国手就是顾师言。顾师言是继“绝代棋王”王积薪之后,有史籍可考的又一位翰林院棋待诏,生活于公元九世纪,是唐宣宗的御用围棋国手。

三、刘仲甫:继“绝代棋王”王积薪与“镇神圣手”顾师言之后的棋坛大宗师,首推北宋哲宗、徽宗元祐、政和年间(公元1086年—1111年)称霸棋坛二十余年的围棋国手刘仲甫,他是中国围棋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国手,被后人誉为“宋代棋圣。”

四、方新:方新是中国围棋史上的一位传奇式的天才棋手,年仅六、七岁之时便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与才智,是晚明时期的一代绝顶围棋国手,被后人誉为“明代棋神”。

五、过百龄:明朝末年的棋坛上最负盛誉、声名最大的围棋国手当首推过百龄。他打破传统的围棋套路定式,首创倚盖起手式布局,石破天惊,横空出世,使围棋实战着法更趋紧峭浑厚,胸罗全局。从此,过百龄凭着他那精湛超凡的棋艺,横扫棋坛,力压群雄,自明末至清初的数十年间称霸棋坛,成为一代棋坛泰斗,被后人推崇誉为“倚盖宗师。”

围棋,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西方名称“Go”。流行于东亚国家(中、日、韩、朝),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扩展资料:
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

围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圆形棋子进行对弈,棋盘上有纵横各19条线段将棋盘分成361个交叉点,棋子走在交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动,以围地多者为胜。因为黑方先走占了便宜,所以人为规定黑方局终时要给白方贴子。

中国古代围棋是黑白双方在对角星位处各摆放两子(对角星布局),为座子制,由白方先行。现代围棋由日本发展而来,取消了座子规则,黑先白后,使围棋的变化更加复杂多变。围棋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盘游戏。

参考资料:围棋_百度百科

中国围棋历代名人

随着围棋的兴起和发展,历代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民族棋手,其中以唐代的王、宋代的、清代的黄龙士、和石最为著名。这些历代围棋民族棋手的代表,以其精湛的棋艺,丰富了中国围棋的宝库,为中国围棋发展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唐代第一大师王 到了唐代,国运兴盛发展,整个时代的围棋水平比两晋有了很大的提高。涌现出许多围棋大师,如王、郑观应、杨、、王、魏延斗、王峰、顾师言、贾萱等,其中唐玄宗时期的王名气最大。 王出生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他从小就上山砍柴。因为他很勤劳,砍的柴总是堆积如山,所以取“积薪”之名。王思维敏捷,聪明好学。他进山砍柴的时候,经常看山里寺庙里的和尚下棋,很快就掌握了围棋的奥秘。人们见他聪明绝顶,棋艺高超,在山村里没有对手,就收集了一些银币,送给他一匹好马,鼓励他去魏太元府参加围棋比赛。 此时,国家级棋手汪锋在太原魏晨九岩的府邸金谷园中设立,棋艺号称天下无敌。当时著名的围棋手都来自各行各业,但大多都不堪一击。只有年轻的王站了出来。他和冯、王连打了三局九胜,五比四,载誉而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谷园九局图》。九局棋盘跌宕起伏,打得激烈精彩,所以唐末诗人韩沃曾在一首诗中说“眼疾九局不可看”。可见双方战斗有多惊心动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