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在岳飞背上刻字的原因:在宋金大战时,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但没想到随后朝廷就派官员杜充奉旨代印,剥夺了岳飞的军权,导致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听说缘由后,督促岳飞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希望他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无论是在秦腔剧目还是河北梆子,豫剧还是歌仔戏,岳飞都是一个经典形象。而有关他背上的刺字,在《精忠报国》或《岳母刺字》之中都说,这是岳飞的母亲为了激励儿子而在他背上刺上的——精忠报国。
在《宋史》之中,《何铸传》和《岳飞传》都提到岳飞背上的这四个字是"尽忠报国"。《何铸传》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这一情况,"逮飞系大理狱, 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 诘其反状, 飞袒而示之背, 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 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 无故戮一大将, 失士卒心, 非社稷之长计。'"
要把母亲和"尽忠报国"联系起来,《宋史·列传第一百四》中有这样一处史官的评述:"二人除言官,俱入白其母,母俱勉以尽忠报国,无分毫顾虑后患意。"这里的二人,是指刘安世和邹浩。所以从《宋史》去探究,岳飞背上的字应是"尽忠报国"。至于这字是谁刻上去的,我们无法从中得知。
而"尽忠报国"为何会被传为"精忠报国",又为何会被传称是岳飞的母亲刻上去的呢?这两件事可以在之后的一些文学作品之中找到答案。
关于岳飞背上的字是从何而来的,明人熊大木最先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写到:有一伙乡间好汉来邀请岳飞入山为寇。岳飞不愿与他们为伍,即"不从邪",便让人在他背上刺上"尽忠报国",以示自己的决心。
这种"不从邪"的精神,被其后的文学家承袭。在《说岳全传》中,"不从邪"甚至成为了全文中重要的线索,随着"尽忠报国"的刺字一遍遍出现,传达出岳飞的志向。到明末,民间甚至出现了直接以"尽忠报国"为书名的小说。
而这么多"尽忠报国",到底是怎么传成"精忠报国"的呢?其实"精忠"一词的记载出自岳飞之孙岳珂之手。他在《鄂王行实编年》中记载,因为岳飞剿匪有功,所以绍兴三年(1133)宋高宗"赐宸翰于旗上, 曰'精忠岳飞', 令先师行之次建之"。这个记载后来也被《宋史》吸纳。
且岳珂还写到,次年岳飞与金军对战,"皋……及展'岳'字帜与'精忠'旗示之, 虏众不战而溃"。可见"精忠"本身就在古人眼中有着极重的分量。而这又是皇帝对岳飞的评价和嘉奖。所以随着《东窗记》、《精忠记》等传奇将有关"精忠"的史实改动为岳飞是因为抗击金军而被赏赐的,岳飞和"精忠"的"捆绑"就渐渐地成为一种"定式"。
在明代,"尽忠"和"精忠"在人们眼里还有较为明显的区分。虽然这两个词都和岳飞有联系,但前者是体现岳飞"不从邪"的意志,是人们对岳飞自身的肯定。而后者展现的是社会对岳飞的功绩的认可。二者"一内一外",并行不悖,只有少数作品将二者融合。
但到了清朝初年,"尽忠"和"精忠"的合流成为大趋势,并最终由"精忠"夺得"全胜"。所以人们对于岳飞背上的刻字的认识,也就转变为了"精忠报国"。
也是在清朝,岳母刻字的故事才大规模出现。在诸如《夺秋魁》、《如是观》、《说岳全传》等戏剧或小说中,有关岳飞背上刺字的情节虽有些差异,但给岳飞刺字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被写成了岳飞的母亲。且这一情节若不是在传递"教子有方"、"孝"的思想,那就是在突出岳飞忠心报国的坚毅。
至于岳飞背上的字到底是谁刺上去的,史料其实并无记载。而考虑到岳飞的母亲是一位传统的农家妇女,她掌握刺字的技术并亲自为岳飞刺上"尽忠报国"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所以后世的说法很可能只是源于艺术创作需要。
然无论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无论是岳母刺字还是岳飞自己找人刺字,人们对于岳飞的赞颂之心都是一样的,岳飞作为民族英雄所传递出的忠、勇的理念也是一致的。于此,他背上到底有"尽"还是"精",也许也没那么重要了。
是岳飞母亲在岳飞背上刺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如果不是他母亲刺字,又会有谁敢在岳飞背上刺字呢?
当时岳飞那个年代,正式宋金对峙时期,金朝统治者几次发兵南下,准备消灭南宋王朝,但途中受到广大人民的英勇抵抗。所以金军只能劫掠大批物资之后,退回北方地区。
在金兵不断入侵,困难当头时,岳飞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军队。不得不佩服当年岳飞的选择,为了家国利益牺牲小我的精神。在从军前,她的母亲姚氏就开始对他谆谆教诲了,勉励他从戎杀敌,不要思念母亲,效忠国家做个有用的人,除了对他的嘱咐,还在岳飞的背上刻下了“精忠报国”的四个字,时刻鞭策他奋勇杀敌。岳飞也对得起母亲为他刺的这四个字,一辈子都在精忠报国,只恨那秦桧老贼为了自己利益硬生生的把岳飞给冤死了,要是岳飞没死,宋朝也不会亡的那么早。
岳飞自从军后,作战英勇,屡建奇功,受到了抗金大将军宗泽的器重,成了一名智勇双全的青年将领。他时刻不忘宋徽宗、宋钦宗被囚禁的“靖康之耻”时刻准备着挥师北上,收复被金兵掠夺的大片国土。岳飞率领自己的部队,联合各路义军,组建成一支强大的军队,由岳飞统帅的这支部队作战英勇,屡建奇功,被人民称为“岳家军”,从此“岳家军”成为了让金军威风丧胆的队伍,连金军的统帅也曾感慨万千的说岳家军很厉害,岳飞真的是民族英雄,母亲也是民族好母亲。
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在杭州西子湖畔,岳庙的精忠园正壁上,题有“精忠报国”4个斗大红字,细心的游客都会发现,其中的“国”字少了一点,这是今人沿袭当年“岳母刺字”有意留下的。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京城开封失陷,徽、钦二帝被俘。岳飞在国难当头之际,立志要恢复中原。岳母看到国家沦亡,心里十分悲愤,为教儿不忘靖康之耻,特在岳飞的背上用绣花针剌上“精忠报国”4个字。岳飞透过铜镜看到背上“精忠报国”的“国”字少了一点,就问道:“娘亲,您刺的‘精忠报国’4个字,孩儿终生不忘。可不知‘国’字少了一点是何道理?”岳母拭泪答日:“这少一点,乃指国家没有皇帝呀!我儿一定要救国救君,报仇雪耻呀!”
岳飞带着母亲的重托,率领善战的岳家军英勇杀敌,一直打到朱仙镇,正准备“直捣黄龙府”时,谁知奸臣秦桧在荒淫昏庸的宋高宗赵构面前挑拨离间,接连诏旨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京城,打入死囚牢内。
岳飞脱服受刑时,露出背上的“精忠报国”4字,大理寺正卿周三畏见后大为敬佩,只是对‘国’字少了一点不解。岳飞把事情的原委一说,周三畏不由叹道:“这一点少得好啊!”他不忍心加害忠良,又惧怕秦桧的权势,只得连夜挂印出走。
秦桧发现岳飞背上所刺“国”字少了一点后,贼眼一转,计上心来,便对赵构说:“岳飞身为主帅,刺字中的‘国’字却少了一点,说明他目无圣上,一心想迎接二帝还朝。”秦桧之言正好迎合了昏君赵构的意图,遂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处死于大理寺风波亭。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