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玻璃器皿,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因为与西域通商而出现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是当时唐室的家庙,保留了许多盛唐文物。
2、明代建的苏州拙政园里的“三十六鸳鸯馆”里已有玻璃,还有蓝色的玻璃,是建筑一大特色,以当时玻璃之矜贵,可以想见整个园林耗资之巨。
3、到清朝玻璃还是很贵重的,雍正朱笔批示,宫里因为改建而卸下来的玻璃要收藏好,以备以后有适合的地方再循环利用。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当时琉璃制作的全过程。
根据明.曹昭《格古要论》记载:“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可见是将琉璃称为“罐子玉”。
如一件明代的琉璃釉大罐,高20厘米,口沿9.5厘米,底足14厘米,器形规整,琉璃釉色纯正,满身的开片非常漂亮,身上有些烧制的窑点。明嘉靖《青州府志》记载:
琉璃器,出颜神镇,以土产马牙、紫石为主,法用黄丹、白铅、铜绿焦煎成之。珠穿灯、屏、棋局、帐钩、枕顶类,光润可爱。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所生产的琉璃帘已经可以显示出“光莹可爱”的光泽,作为较次技术生产的珠穿灯、屏风、棋子已经成为雅俗共享的实用器具。
《益都县志》载:“其器用:淄砚、琉璃、瓷器。颜神镇居民独擅其能,镇土瘠确而民无冻馁者以此。”颜神镇,就是山东博山,这里发现了元末明初的琉璃作坊遗址,经论证,为国内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发现大炉1座、小炉21座。
大炉的用途是矿石熔化成玻璃汁,小炉则是每座生产一种产品,其产品主要为簪、珠、环等。如在博山遗址中,即发现了大量的琉璃簪、珠、环等。
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瓷器特点和一枚“洪武通宝”铜钱,认定该遗址年代应为元末明初。在该遗址下面的文化层中,发现有瓷器、瓷窑窑局和“开元通宝”、“政和通宝”、“至和元宝”铜钱各一枚。
问题一:
迄今已知年代最早、觉察数量最多的中国自制玻璃杯来自于徐州的北洞山汉墓,制造于公元前2世纪。北洞山汉墓是我国目前觉察的范围伟大、墓室最 多、结构最繁杂的大型汉墓之一,于1986年由徐州博物馆和南京大学历史系考 古业余师生单独开掘。2004年在墓中觉察的这批玻璃产品包含16只玻璃杯,一件玻璃兽和3块蓝色小玻璃。它们大约在公元前175年至128年间被埋入地下, 直到2100多年后方重见天日。
问题二:
发现:
雍正年间,广州的对外贸易日渐繁荣。每年夏秋之际,计有进二十条西洋贸易大船到港,分别来自英国、法国、荷兰,奥地利和瑞典。这些大船前来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虽然船上带来的基本上都是白银,一般是三至五吨重的西班牙银币,但是也有一些西洋物产,比如呢绒,钟表等,其中有一样比较特别的物产,就是玻璃。
大面积使用:
近代与当代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