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明朝为什么不调江南兵马回京勤王

时间: 2023-03-23 09:09:27

明朝为什么不调江南兵马回京勤王

1、崇祯皇帝的想法不明朗,大臣不敢承担抽调四方重兵的责任,调兵勤王的事由于大臣们的反对又搁浅;

2、从江南调军队时间太长:3月1日,李自成的农民军已攻陷大同,即将兵抵宣府,离北京只有二三百公里,从江南调兵已经来不及;

3、崇祯皇帝疑心较重,在袁崇焕出事之后,除了太监谁也不信;

4、李自成用兵神速,南方兵马一直在其后面;

5、吴三桂当时接手了袁崇焕的战斗力极强的军队,所以崇祯对吴三桂非常有信心。

数十万明朝军队由崇祯唐哥掌控,崇祯为何调不动?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作为一朝皇帝,竟然没有若干军队来救援,最后落得个上吊的结局,这场北京保卫战,相比两百年之前要失败的多,1449年于谦率领勤王军队击溃了来犯的瓦刺大军,在两百年后崇祯面临这样的情景,难道就没有想过下旨勤王,难道此时的明朝没有军队了吗?这需要倒回历史年轮和作者一起探究真相。

崇祯死后不久,朱由崧在南京继位,史称弘光帝。而支持他的军事力量接近五十万之多,分别是江北四镇和武昌的左良玉。

1645年6月。南明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向清军投降,这支军队是明军投降数量最大的一支,足足有二十三万之多,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紧随其后带着十万兵众投降清朝。可是为何崇祯被两线夹击,这支军队却没有被调动呢?我们分开来说。

先说下刘泽清,崇祯皇帝下旨让他进京勤王,刘泽清假装坠马摔伤,要求延迟进京,这一延迟直到崇祯皇帝殉国,这下根本不用他勤王了,他干脆逃到江苏淮安一带。

在说四镇中的高杰,这个人原本就是李自成阵营,为何降明,原因说起来还有些滑稽。他和李自成的小妾通奸,担心招祸才投降了明朝,为了躲避李自成投降明朝,根本就没有勇气和李自成作战,所以在李自成还没有打进北京的时候,此人就直接逃到了山东。

其他的两镇,因为势力弱小连勤王的勇气都没有,就还剩下,左良玉这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

左良玉在崇祯时期发迹,打败张献忠后,势力渐大,对待上级的命令能拖就拖,崇祯皇帝下旨令其勤王,左良玉亲自制定了一份进军计划,然后上呈北京批准,结果公文都没来的及批复,崇祯就先上吊了,左良玉干脆就龟缩在武昌,避开李自成的锋芒。

左良玉和江北四镇作为明朝最后,最强的兵马,结果个个靠不住。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采取“南迁”策略?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制称王,国号大顺,并做出了攻取大明王朝首都北京的决定,向北京进军的战略决策得到了大顺王朝上下的一致拥护,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誓师出征,从西安出兵至到达北京城下,李自成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那么,崇祯皇帝朱由检面对着李自成的大兵压城,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更重要的是,他为什么不采取“南迁”的策略呢?

李自成进兵神速,二月初八就攻占了山西重镇太原,李自成在进兵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传檄而定,没有遭到较强的抵抗阻击,其原因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有论述,一是大顺军深得民心,政治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是战略正确,李自成亲率大军北上,攻克了宣府和大同,此两镇的兵马,为明军精锐所在,李自成此举,意在歼灭北京城外明军主力的有生力量,使得北京城外无明军精锐部队回援作战,另一路以刘芳亮为大将,沿黄河北岸攻打大名、保定等,迂回包抄北京,配合主力大军攻城,在政治和军事的双重保障下,李自成大军于三月十七日到达北京城下,偌大一座北京城,仅两天就被攻克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历史上是令人同情的,他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十七年,但始终没有实现中兴的理想,在同情的同时,笔者认为,朱由检在执政能力上,确实还是有很多问题,就比如面对着李自成攻打北京城,他作为皇帝,是有可能阻止李自成,或者延续大明王朝的寿命的。

我们先来说说明朝关于“首都”的制度,列位看官应该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定都应天府也就是南京的,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文的皇位,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大事,那便是迁都北京,迁都北京的原因,一则是朱棣出身北京,在那里才是自家的根据地,二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以抵御北方瓦剌的侵犯,迁都之举对于明成祖朱棣的统治,显然是有好处的。

那么,南京又是怎样的一个局面?毕竟朱棣的父亲朱元璋是定都南京的,于是,朱棣在南京也设置了一套与北京相同的官员体制,作为陪都存在,比如,北京有尚书的职位,南京也有这个职位,当然,北京的官员是掌实权的,南京的官职更多的是一种虚衔待遇,为了纪念朱元璋出身凤阳,凤阳专门设为“中都”(名义上), 这样,明朝便形成了三个都城的局面,因此,朱由检“南迁”之后,完全有重新组织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的能力。

李自成进军虽然迅速,但给朱由检的选择时间还是有的,与李自成作战,此时明军已没有这个能力,内阁辅臣李建泰曾请命阻击李自成,朱由检很是兴奋,亲自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出征仪式,可是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李建泰听说太原失守后,竟然主动逃跑,后来在保定宣布投降,由此观之,朱由检确实无识人之明啊!

既然打不赢,那么固守可以吗?北京的城防坚固,不是一般部队就能打得下来的,满洲八旗几次破长城而入,包抄北京,均未得手,此时,能调动的明军部队其实已经不多了,因为,宣府和大同的两镇明军精锐已经被李自成消灭。

朱由检只得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身上,关宁铁骑是明军精锐,久经战阵,而且吴三桂也是明军中难得的骁将,如果吴三桂弃守山海关,进京勤王,或许能与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一战,因此,朱由检还专门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就是希望他能进京勤王。

非常可惜,吴三桂有这个心,可是朱由检硬是下不了决心,因为让吴三桂进京勤王,就意味着放弃了宁远和山海关,这对于清军而言,是求之不得的,想到这里,朱由检有些舍不得,不愿意宁远和山海关,这是明摆的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暗底的意思,那就是不愿意承担丢失整个东北和放清军入关的历史责任。

后来,由于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形势已经日常严峻了,朱由检这才下令吴三桂进京勤王,可惜,吴三桂带着人马还未到达城下,李自成已经破城而入了,吴三桂只得带着人马重新回到山海关。

而且,笔者再说远一点,明朝君臣始终抱有了一种幻想,那就是当年的“土木堡之变”后,明军的五十万精锐损失殆尽,瓦剌大军压境,于谦挺身而出,率领军民进行“北京保卫战”,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那么,面对此次李自成危机,也会化险为夷的,这种心理实在是要不得!

可是,朱由检实在是分不清形势,李自成对大明王朝的威胁比当年也先太师尤甚,而陈演之流怎能比于谦之万一吗?从朱由检派李建泰出征,就可以看出这个皇帝识人不明,当年于谦之所以能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一则是大力发动群众,军民背水一战,二则是各地勤王兵马都在陆续赶到,于谦充分利用了时间,迅速调集人马,操练军队,在也先部队到达北京城下时,于谦能指挥的参战军民达二十二万人之众,这些都是朱由检比不了的。

李自成进城后,大肆搜拿国库、皇宫以及官员家产,所获金银不计其数,明末财政堪忧,大量的钱财被贵族、官员贪污,朱由检难道就看不出来吗?在兵临城下的特殊时期,朱由检就应该拿出霹雳手段,至少可以抄一些贪官的家,拿出一定的钱粮供应守城部队,鼓舞士气,可他没有这么做,这笔钱白白落到了李自成手里。

而且,吴三桂作为山海关总兵,他从内心里是不愿意放弃宁远和山海关的,他可不愿意背上一个“失地”的罪名,因此,此时的吴三桂更多的是在山海关观望,北京周围能调动的部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唐通的部队)进京勤王。

因此,无论是主动出击还是固守待援,对于朱由检而言都是不可行的,明军已经没有主动出击的资本了,精锐部队基本被消灭,就算让吴三桂放弃宁远和山海关回援,满洲八旗就会乘势入关,北京将面临更加可怕的局面(满洲、李自成的双重压力)。

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南迁”,当时有官员向朱由检提过这样的建议,结果被内阁里诸如陈演、魏藻德等“先生”驳斥了一顿,认为这是“逃跑主义”,对于政治道德意识比较严重的朱由检来说,他打心眼里不愿意,但是,他分析了形势之后,他意识到,只有此举是能够延续大明王朝寿命的。

但是,对于这么重大的历史责任,作为皇帝的朱由检依然不愿意负这个责任,他推给了内阁,内阁首辅陈演直接表态:“不同意南迁!”理由当然是冠冕堂皇的,由于双方都不愿意负责人,这么重要的选择只能如此不了了之,明朝失去了一次续命的机会。

从“南迁”之后明朝的实力而言,江南还有左良玉的十万大军,完全可以和李自成部队一战,而且满洲八旗入关后,只会与占领北京的李自成交战,这样直接回避了与满洲八旗的交战,明军完全可以坐山观虎斗嘛!

很多人可能会说,“南迁”会导致宋室的覆辙,笔者认为,“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若是“南迁”,确实会导致宋室的覆辙,景泰帝朱祁钰是不会真心实意迎回前任正统皇帝,现任太上皇——自己的哥哥朱祁镇的,就如同宋高宗赵构不愿意迎回钦徽二宗一样,因为一旦迎回,势必影响自己的统治,巩固统治地位是皇帝最大的政治,于谦也会成为与岳飞一样的角色,从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朱祁钰迎回朱祁镇,对其态度可以看出,他是很反感这个哥哥的,所以将他软禁在南宫七年之久,果然,在朱祁镇复位以后,于谦也难免一死。

如果朱由检“南迁”,就没有这些复杂的政治问题和帝王情感,只要有朱由检这个明朝皇帝在,就算会出现党争,但在收复河山这一点上,应该是有共同点的,而且这是明朝最大的政治,明朝内部将出现团结的局面,满朝文武同心协力收复河山一雪前耻是唯一的路,否则大家都等着一起完蛋吧!因此,“南迁”的结果会与宋室正好相反。

可是,朱由检不愿意承担“南迁”的政治责任,而此时的明朝也没有于谦这样的能臣挺身而出,于是,朱由检只能“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了,他的自杀,明朝的灭亡,让后世嗟嘘不已!

李自成包围北京,崇祯下令天下兵马勤王,各地武将为何驻足观望?

当李自成的大军马上就要打入北京的时候,这时手忙脚乱的崇祯皇帝急忙下诏天下兵马入京勤王,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最后崇祯被李自成逼迫的煤山上吊,也没有一个人来北京救援,难道明朝那会就没有军队来救援京师了吗?这点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就下来我们就看看,有哪些军队可以来勤王的。

第一个就是必须说的,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了,身为大明最为精锐的一部兵马,崇祯的最后希望就是吴三桂的山海关关宁铁骑,人数大约五万人左右,这是崇祯的救命稻草,所以崇祯第一时间就让吴三桂来救援的,但是害怕他有推脱不来,就封了吴三桂平西伯,要知道在明朝除了开国时期,其他时期功劳再大的也就是伯爵就到头了,向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叛乱的王阳明这么大的功劳才封了个新建伯的爵位,可见崇祯也是下够本了,接着吴三桂才带着兵马向北京进发,但是他的进发是慢慢悠悠的而已,一天只前进五十里。等到半路就受到北京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可见手握精锐的吴三桂是根本不想救援的。这也是北京那么快被攻下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手握重兵的就是镇守武昌的左良玉了,左良玉虽然不是和后金作战而是主要是参加剿灭农民军,军队数量众多,在长期和张献忠李自成的交锋中,还能保持上风,可见左良玉的军队也是有战斗力的,崇祯也看出了他的拥兵自重,担心他不会出兵救援,也给他封了个宁南伯的爵位,心不甘情不愿的左良玉,拖拖拉拉的这才准备出发,但是衣服都没穿好,就得到北京陷落的消息。手握三十万重兵的左良玉可见也是一个见死不救的奸臣。

还有山东总兵刘泽清手握四五万精兵,背叛李自成的高杰也有五六万兵力,最后这些人都推脱搪塞,崇祯的勤王旨意下达后,一直到北京陷落这些人都在观望的观望,推脱的推脱,半路上磨蹭的磨蹭,要不干脆不理睬的也有,最后一兵一卒都没到北京城下。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