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典故朝三暮四中的其什么意思

时间: 2023-03-23 12:29:05

典故朝三暮四中的其什么意思

1、释义: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2、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权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现在,被引申为男人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上学的时候,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朝三暮四》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选自《列子·黄帝篇》,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作品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篇》

作品注释

(1)狙(jū):猕猴。

(2)公之心:懂得他的心意。

(3)家口:家中口粮。

(4)充:满足。

(5)驯(xùn):顺服。

(6)芧(xù):橡实。

(7)俄而:一会儿,不久

(8)解:理解

作品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成语解释

1.(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今)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示例:

①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的。

②南朝(梁)刘勰《灭惑论》:所谓~而喜怒交设者也。

③蔡东藩《民国演义》: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花样,~,令人莫测。

④元代乔梦符《山坡羊·冬日写怀》:~,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成语辨析

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文言文朝三暮四故事翻译

1. 文言文《朝三暮四》翻译 朝三暮四是中国的成语、寓言、典故,源于《庄子·齐物论》。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

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损——损失,减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

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匮——音溃(kuì),缺乏,不够的意思。

驯——音训(xùn),驯服,顺从的意思。

诳——音狂(kuáng),欺骗,瞒哄的意思。

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芧——音叙(xù),橡实,一种粮食。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2.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翻译 原发布者: *** 亚

朝三暮四文言文

【篇一:朝三暮四文言文】

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损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俄而⑥匮⑦焉,将限⑧其食。恐⑨众狙之不驯⑩于己也,先诳(11)之曰:“与(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众(16)狙皆起而怒(17)。俄而曰:“与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③心:心意。

④口:口粮。

⑤欲:欲望,要求。⑥俄而:一会儿,不久。

⑦匮:不够。

⑧限:减少。

(12)与:给。(13)若: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6)众:所有的。

(17)起而怒:一起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18)朝:早上。

【练习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章中的意思(1)能解狙之意(了解、理解)(2)损其家口(损失、减少)(3)充狙之欲(满足)(4)众狙皆伏而喜(驯服、服服帖帖、趴下)2、养狙之人是怎样使猕猴们满意的呢?(用自己的话概括)答:原来早晨三粒芧晚上四颗芧,后来早晨四颗芧,晚上三颗芧。总量没有变,只是调整了一下早晚的量。

3、从本文中你收获了什么道理?答:*要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其实质。4【译文】

3.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全文翻译 翻译: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朝三暮四》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记载了狙公赋芧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作者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4. 文言文 驯——音寻,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驯服,顺从的意思。

诳——音狂,欺骗,表示时间短暂。

匮——音溃,缺乏。

俄——俄顷,就是“你”:“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充狙之欲。俄而匮焉,橡实,一种粮食,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但是后来、“你们”的意思,瞒哄的意思。

注释

狙——音居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久的意思。

茅——音叙,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被引申为反复无常,不够的意思。

评点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于弄的骗术?”从狙皆伏而喜,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

若——文言人称代词,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损——损失,减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

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5. 求朝三暮四故事的译文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翻译】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服服帖帖的了.。

6. 【寓言《朝三暮四》的译文,短一些的】 译文: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含义: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7.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翻译 朝三暮四是中国的成语、寓言、典故,源于《庄子·》。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636f7079e79fa5e9819331333332643835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 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损——损失,减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

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匮——音溃(kuì),缺乏,不够的意思。 驯——音训(xùn),驯服,顺从的意思。

诳——音狂(kuáng),欺骗,瞒哄的意思。 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芧——音叙(xù),橡实,一种粮食。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

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8. 朝三暮四文言文全部反翻译.加每句话的意思.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1. 狙公:养猕猴的人. 2. 了解,理解,懂得. 3. 狙(jū):猕猴.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 损:减少. 8. 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 9. 充:满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一会儿,不久. 12.匮:不够. 13.限:减少. 14.恐:恐怕. 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áng):欺骗. 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9.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20.足:够,足够. 21.众:所有的. 22.皆:都. 23.而:表修饰. 24.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5.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朝三暮四和朝秦暮楚的分别什么意思?

朝秦暮楚和朝三暮四的区别:
“朝秦暮楚”是比喻做事反复无常、没有原则,是一个批判墙头草随风倒的贬义词。“朝三暮四”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列御寇·黄帝篇》也对这则故事进行了详细地扩写,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这就是“朝三暮四”。“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竭尽心力去求“一”,却不知道其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在总数上、本质上没有变,都是七个,但顺序不同,对猴子的影响也不一样。
“朝秦暮楚”,最早出自宋代晁补之的《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在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最大,当时的韩、赵、魏等小国都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依附对象,时而巴结秦国加入“连横”,时而巴结楚国加入“合纵”,摇摆不定。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