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胃内有几种细胞各有各种功能

时间: 2023-02-22 09:33:49

胃内有几种细胞各有各种功能

胃壁分为四层,即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其中黏膜层由壁细胞、主细胞、黏液细胞和G细胞组成。

1、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成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有杀灭胃内细菌的作用。内因子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 结合,使维生素B12能被回肠末端吸收。

2、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或已活化的胃蛋白酶激活后,参与蛋白质的消化。

3、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可中和胃酸,并在胃黏膜表面形成 一层黏液膜,保护胃黏膜。

4、G细胞:胃窦腺的G

胃内有几种细胞各有各种功能

胃壁分为四层,即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其中黏膜层由壁细胞、主细胞、黏液细胞和G细胞组成。
1、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成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有杀灭胃内细菌的作用。内因子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使维生素B12能被回肠末端吸收。
2、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或已活化的胃蛋白酶激活后,参与蛋白质的消化。
3、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可中和胃酸,并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黏液膜,保护胃黏膜。
4、G细胞:胃窦腺的G

胃内有几种细胞?各有各种功能

胃内几种分泌细胞做简要介绍. 
1.G细胞 
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McGuigan(1986)在猪胃的幽门腺区证明了肋泌素的存在,并名命为胃泌素细胞(G细胞).胃泌素细胞在人分布于胃幽门腺中1/3或稍深处的上皮内.光镜下,用Grimelius银法染是嗜银的,并认为是铅苏木精阳性细胞.电镜下,G细胞含大量圆的膜包颗粒,呈中等嗜性.颗粒直径大小,各书记载颇有不同,在200~350nm、 200~400nm 、300mm 、80~300nm 、133~460nm 、151~400nm 或180~300nm之间.颗粒的中央常有一低电子密度比疏松的絮状中心,它与包膜之间有一薄的电子透明带.G细胞属于开放型的细胞,细胞顶端以一个带有微绒毛的顶突伸到腺腔,它可能对来自腔内的刺激做出反应.G细胞可因受到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而分泌,也可受神经和血液成分的调节.到目前为止,没有专一的常规的组织学或组织化学反应可用于证明G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是唯一选择性地证明G细胞的方法.但这个方法也有它的缺陷,如很多胃泌素抗体与胆囊收缩素有交叉反应. 
G细胞靠胞吐过程释放胃泌素.首先分泌颗粒的包膜与细胞膜相融合,继而由合并膜出现开口,经此释放颗粒内容到细胞外间隙.有证据表明,G细胞不仅可从细胞的基底或侧面释放其产物,还可从细胞的顶端释放产物到腺腔中去(1977).据谓胃泌素除存在于血液和组织以外,也存在于人的胃液之中.释放的胃泌素可以内分泌方式,通过血液循环传递起作用;可以旁分泌方式,通过细胞外间隙,弥散至邻近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还可以外分泌(或腔分泌)方式,将分泌物释放到胃腔内.但它在胃腔内将起什么样的作用,尚不清楚. 
胃泌素最基本的作用是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刺激胃和胰分泌酶;刺激胃、胰、肝和十二指肠腺分泌水和电解质;刺激胃(底、体)、小肠、结肠粘膜的生长;刺激胃、小肠、胰的血流;刺激下食道括约肌、胃、小肠和胆囊收缩;抑制幽门Oddi 氏括约肌的收缩;抑制小肠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 
2.EC细胞 
是肠亲铬细胞的略名,占基底颗粒细胞中数目最多的一种.在胃,分布于胃底腺、幽门腺和贲门腺粘膜区.光镜下颗粒具有亲铬性、亲银性和嗜银性.Falck-Hillarp法能发出强黄色的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它含有5-羟色胺(5-HT).电镜下,分泌颗粒直径可为200~300nm 、250~300nm 、300nm 和249nm大小.颗粒可为圆形、卵圆形、长条形、梨形、三角形、肾形、U形及常见的双面凹形等,外有包膜.5-HT含量少量颗粒多为圆形,嗜性弱;富含沙射影-HT时,颗粒呈多形性,嗜奥性强.颗粒内部有嗜奥性的小体或小粒. 
胃肠道是-HT最大的储存库,在人约有90%的5-HT存在于胃肠EC细胞之中,小量存在于肌间神经丛、纵行肌和神经内.人的很多生理、病理过程,均有5-HT参加.主要作用于血管及胃肠道的平滑肌.对血管的作用,因剂量及血管的部位不同而异,收缩血管是主要作用.对骨骼肌血管主要是扩张作用.对胃肠道的平滑肌有兴奋作用,能使小肠蠕动显著加强.做为内脏性的神经递质,5-HT影响胃肠平滑肌功能的神经调节,亦可以直接作用于肠系膜血管平滑肌,或通过内脏神经影响胃肠的血流.有报道指出,5-HT可刺激胃和结肠粘液的产生和释放,5-HT可抑制胃酸分泌,抑制生长抑素的释放.但抑制胃酸分泌和促进胃泌素分泌的报道尚存在矛盾,有待今后的证实. 
3.ECL细胞 
即肠亲铬样细胞,主要分布在胃底腺,多见于腺的底部或体部,很少在颈部.细胞属于闭合型,顶部不达腺腔表面,常埋在壁细胞和主细胞之间,基底面紧贴于基膜上.ECL细胞体积较小,形态不规则,呈强嗜银性.电镜下可见直径约在250nm 或450nm的空泡状颗粒,内有一高度暑奥核心,后者与包膜之间的间隙很小.新近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ECL细胞分泌颗粒中有组织胺存在.一般认为ECL细胞的肥大细胞以旁分泌方式,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间隙,随细胞处液扩散到附近的靶细胞而起局部调解作用,因为胃粘膜同也有很多组织胺酸,可以破坏组织胺.在生理情况下,组织胺完成其局部作用后,随即被组织胺酶所破坏. 
在消化系统中,组织胺能刺激壁细胞和主细胞的分泌,能使平滑肌发生痉挛性收缩,血管(平滑肌)松驰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值得提出的是,组织胺、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在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方面有相互加强的效应,其中组织胺起着关键性作用.倘使应用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可显著降低胃酸分泌,似可说明该拮抗剂在治疗和预防高酸性溃疡有良好的疗效的机理. 
4.D细胞 
在胃可见于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因其形态很近似胰岛中的D细胞而得此命名.光镜下用Grimelius 法及Sevier-Munger法颗粒呈阴性或弱反应性,而用Davenport 法及Hellman-Hellerstrom法呈阳性.电镜下颗粒较大呈圆形,直径可在142~427nm 、200~400nm 、260~370nm、300~400nm、350nm之间.颗粒内容均匀、中等电子密度和弱嗜奥性,包膜通常是紧紧地靠到中心.在不同各属之间,颗粒的大小、外貌和电子密度可以明显不同,在大鼠是十分的小而在人则比较大. 
在胃底,D细胞具有典型的内分泌细胞形态,不与腺腔直接接触,属闭合型.在胃窦部的D细胞则属开放型,顶端突起可达腺腔.据谓这些细胞可直接受腔内因素(包括pH)的影响.D细胞的基底部常伸出一个或数个与基膜平行的长突与相距一定距离的其它内、外分泌细胞相接触.在胃窦部的D细胞突起可终止到G细胞和EC细胞,而胃体或底部的D细胞突起可终止到壁细胞和其它上皮细胞.基于这中形态特点,人们曾设想D细胞将分泌物释放后,通过旁分泌途径只在局部影响靶细胞.但也有人报道它也有内分泌激素的作用. 
D细胞从形态上虽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直至1975年才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认它含生长抑素.至今已明确生长抑素可抑制多种调节肽的释放,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催乳激素、胃泌素、胰泌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胰多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肠抑胃素、肠高血糖素等.此外,还能抑制胰酶、胃酶和胃酸分泌以及胃排空等多种胃肠功能. 
5.D1细胞 
1967~1972年间很多研究者曾在胃底腺和幽门腺深处,观察到一种含中等嗜奥性致密核心和包膜之间有菲薄而清楚间隙的小圆颗粒(约150nm直径)的细胞.由于它于胰D细胞近似,但银反应(Grimelius法阳性)与D细胞不同,而被命名为D1细胞.电镜下,颗粒的大小为71~178nm 、150nm 、160nm 、140~190nm、 180~200nm不等.最初Capella 和Polak(等1976)称这种细胞为H细胞.目前已否定了早期认为D1细胞含血管活性肠肽样物质(VIP样物质)的主张,已证明VIP仅在神经系统中存在.小林等新近指出,Solcid等人发表的论文所说的D1细胞,并非单一型的细胞,可能把所谓M细胞(M0细胞)也包括到里面了.M细胞的颗粒直径为186nm或150~250nm,相当于在人十二指肠和空肠所见到的I细胞.后者的分泌颗粒直径为150~250nm、250nm,据谓能分泌CCK-PZ(胆囊收缩素-胰酶素).因之,D1细胞是否是单一的类型?它分泌哪种肽类激素尚不明了. 
在胃,除上述几种内分泌细胞外,还有P细胞和X细胞.P细胞仅在正常人胃窦处有少量.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的类癌病例中,P细胞常可大量出出.P细胞的分泌颗粒很小,直径约为120nm,圆形,有淡晕.据谓P细胞分泌的蛙皮素,对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的分泌有明显刺激作用,因而间接地促进胃酸、胰酶等的分泌,故推测溃疡的产生可能与P细胞增多、蛙皮素增加有关.X细胞,分布于胃体粘膜中,数量很少.颗粒呈中等大小(约定50nm),圆形,电子致密,有包膜紧密包绕,作用至今不清. 
近年,应用生化学与免疫组化方法,还发现胃抑胃素、球抑胃素、迷走抑胃素等.它们的生化性质、生理作用和相关的内分泌细胞等尚无一致意见,目前只称与各候补激素相关的内分泌细胞有“某物质样免疫反应细胞”.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