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蜀汉名将,字文长。初随刘备作战,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魏延为人孤高,深明大义,多立战功,在后期尤其为诸葛亮所倚重。但因功高震主,引起诸葛亮猜忌与不满,诸葛亮便一直想要除掉魏延,后费祎和朝廷出卖魏延,勾结与魏延不满的杨仪,杨仪篡夺权力,诬陷魏延谋反,并派马岱诛杀魏延九族,一代名将最后成为悲剧。
魏延英略杰出,胆识过人,是蜀汉中期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
但由于他性格倔强,自视颇高,不善与人相处,更兼诸葛亮对他心存不满,压制不用,终至英才无用武之地。
诸葛亮死后,又与杨仪不和,以谋反之罪被杀,蒙受不白之冤,深可痛惜。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郡(治今河南省桐柏县东)人。
刘备在荆州时,魏延成为刘备将领。
建安十六年(211),刘备西入益州,魏延以部曲随行入川。
取川之战中,魏延斩关夺寨,屡立战功,升任牙门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夺取汉中,要选拔一员大将镇守汉中。
汉中地处魏蜀结合部,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而汉中太守的职位便显得非常关键。
当时幕僚们私下议论,以为能担此重任者,非张飞莫属,张飞也“以心自许”。
不料刘备在宣布任命时,竟是小小的牙门将军魏延。
一时之间,全军上下无不为之震惊,对魏延开始刮目相看。
刘备离开汉中时大会群臣,在会上他问魏延:“我把汉中重任交给你,你准备怎么办?”魏延应声回答说:“如果曹操举天下之众至,我为大王拒之;若偏将十万之众至,我为大王吞之。”回答得干脆利落,掷地有声。
刘备非常满意,在场文武官员无不为之振奋。
魏延并没有说大话。
他不负刘备重托,在防守汉中时创立“围守御敌”之法,就是在汉中险要处依地势筑起一座座土围作为营寨,积粮屯兵,加强守备。
如果敌军来犯,各围敛众据险,而后待机出击,相互救援,使敌人不能持久。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战法在保卫汉中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魏延在汉中的杰出表现赢得了刘备的充分肯定。
刘备称帝后,进一步提拔魏延为镇北将军。
据说,在陕西省留坝县境内过去曾有过一块石碑,上刻“镇北将军魏延”字样,大概就是魏延升任镇北将军后所立。
可惜1971年当地修路,开山炸石,石碑被毁,今已不存。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
魏延作为刘备器重的大将,坦率地向诸葛亮提出了轻兵循子午谷袭击长安,攻取关中的战略主张。
但是,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拒绝采纳。
这让魏延非常失望。
随后的几年中,诸葛亮又数度北伐,但无一成功。
这一时期,魏延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重用。
魏延虽然才干出众,但他性格耿直,甚至有些刚愎自用,同僚们普遍对他敬而远之。
许多人因接受不了魏延的这种性格,便处处让着他,更助长了魏延的这种脾气。
不过,蜀军中有一位掌管后勤的官员却从不把魏延放在眼里,此人便是杨仪。
杨仪本性狷狭,为人奸诈。
魏延一向看不起杨仪,而杨仪又偏偏与魏延对着干,这使魏延十分恼火,对杨仪恨之入骨。
有时二人当众争论起来,魏延脾气大,便要拔刀杀杨仪。
而杨仪便痛哭流涕,一副受人欺侮的样子。
久而久之,二人积怨很深,犹如水火。
诸葛亮当然知道这一情况,但他不仅不予制止,反而肆意纵容,使二人的矛盾不断扩大化。
后来,诸葛亮还专门写了一篇叫《甘戚论》的文章,意在调解二人的关系,想让二人翻然悔悟。
但魏、杨矛盾极深,又怎是一篇文字所可了断?(据《华阳国志》卷七)不过,当时军中有个费祎,此人很会和稀泥,才使二人矛盾没有过早爆发。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病危。
在安排后事时,诸葛亮和杨仪、费祎、姜维几人作出一个军事步署:命魏延断后,姜维次之,杨仪、费祎率主力撤退。
诸葛亮明知魏、杨二人水火不容,却让杨仪总督军务,指挥魏延,并且特别嘱咐,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可以抛开魏延,大军自行撤退。
实际上,诸葛亮对这样安排的后果是清楚的,个中用心,深可玩味。
诸葛亮一死,杨仪就让费祎去揣摩魏延的意图。
这时的魏延却对形势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他天真地认为,诸葛亮活着时自己受到压制,才能得不到施展,现在诸葛亮既然已经不在了,那么也就轮到自己大展雄才,伐魏歼敌了。
一见费祎,魏延便急切地说:“丞相虽然去世,但还有我魏延在。
可以安排官员们扶持灵柩回去安葬,我率领大军北伐魏贼。
怎么能因为一人之死而废天下大事呢?”对杨仪总督军政,却让自己断后,魏延火冒三丈:“我魏延是什么人?岂是杨仪小子可以指挥,为他断后的吗?”费祎知道了魏延的真实想法,但表面上仍随声附和。
魏延心直口快,误以为费祎是自己的知己,竟然立即与费祎讨论军队员属的安排布署,并草拟命令,准备让费祎签名后下达全军。
费祎为稳住魏延,假意说:“我回去后要向杨仪当面解释清楚。
他本来就是文官,不晓军事,肯定不会反对你的安排。”费祎骗住魏延后,出门策马狂奔而去。
稍后,魏延感到自己鲁莽失言,要追回费祎,已来不及了。
费祎向杨仪汇报,杨仪下令仍然按既定布置进行。
这时的魏延已经处在孤立和隔绝的状态,全军的行动他不得而知,自己又得不到任何命令,不知如何是好。
只得派人去杨仪处察看,发现全军已经准备撤退。
对于被总部遗弃,魏延大怒,丧失了理智,在大军尚未开拔时,便先行撤离前线,经栈道南归汉中。
沿途又把栈道烧毁,发泄对杨仪和费祎的仇恨。
魏延的行动无疑授人以柄,正中杨仪下怀。
杨仪便上表朝廷,告魏延谋反。
魏延有口难辩,也告杨仪谋反。
一时间二人羽檄交驰于成都、汉中之间。
后主刘禅本来就昏庸,根本分辨不出孰是孰非,只得征求蒋琬和董允的意见。
由于杨仪受命于诸葛亮,而且二人向来就对魏延有看法,因此都认为魏延谋反的可能性大。
刘禅便命令蒋琬率宿卫军北上接应,以防不测。
魏延回军至南谷口(在今陕西省褒城县),杨仪率大军也随后赶到。
魏延自知谋反之罪已定,必死无疑,便一不做,二不休,挥军逆击杨仪主力。
杨仪派王平出战。
两军对垒,王平指着魏延大声质问:“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要谋反吗?”魏延手下将士也都认为魏延理亏,又知孤军难敌,便纷纷倒戈,一哄而散。
魏延无奈,带着几个儿子向汉中逃去,途中被马岱追斩,死于非命。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
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
诸葛亮死后,魏延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
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
是刘备的谪系旧部,与刘备一起进蜀,战功累累迁牙门将军。
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迁都到成都,要任用大将来镇守汉中,所有人都以为必定是选择张飞,张飞也自以为是自己。
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填充镇远将军,一时间全军惊奇。
刘备召开大会,大臣门都在场,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 刘备很满意他的回答,众咸壮其言。
刘备当了皇帝,当年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都亭候。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兵驻汉中(要北伐了)又封魏延为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汉中太守没,凉州还在魏国领土之中,所以凉州刺史是空职,所以当时魏延应该是 镇北将军兼丞相司马,督前部,都亭候)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派魏延往西进入羌中(好像是凉州以内了)与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在阳溪大战,大胜。
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第一次北伐,魏延请求带兵一万与诸葛亮会于潼关(韩信用这种战术进入关内与关中三王大战而胜定了三秦之地),诸葛亮不同意,并压制了这个计划。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延常常说诸葛亮胆小,害怕失败又叹恨自己有才而不能尽用。
魏延对于培训士卒很有一套,而且勇猛过人,又心性矜高,当时没有人能超过他的能力大部分人甘心在他之下。
只有杨仪不给魏延面子,魏延对此忿忿不平,两人有如水火。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北谷口,魏延为前锋。
大军出了十里,梦见头上生角,问占梦的赵直,赵直骗他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
"赵直却背地里对别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 到了当年秋天,诸葛亮病危,与秘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说自己死后就要把军失撤回去,并命令魏延断后,姜维随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大军可以不听魏延命令而带回成都(魏延是汉中太守,诸葛亮死后当时当地他是最大的有权力调动北伐军)。
诸葛亮刚死,秘不发丧,杨仪命令费祎去探探魏延的口风。
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
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意思就是,诸葛亮死了,但是我还在,诸葛亮府里的亲近的官员依次为可以先回去办丧事,我自己率军队继续北伐,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死了而把天下最重在的事给荒废了呢。
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可能成为杨仪的部下呢!还做断后将军)魏延出征向来都是前锋,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
之后魏延与费袆写连名书,要传给做部将士。
费祎对魏延说:"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
" 费祎出了门,驰马而去,魏延发现是中计了,后悔,追人已经来不及了。
魏延派遣人去看杨仪等人有什么动作,杨仪等已经按诸葛亮死前所说的排好撤军的事,军队相继引军还。
魏延大怒,这时候杨仪所部还没有撤军,魏延就率领所部南归,所过之处烧绝阁道。
魏延、杨仪发文,说在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保举杨仪相信杨仪,并怀疑魏延的真正目的。
杨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军队在魏延之后。
魏延先到南谷口并守住了要道,派遣军队攻击杨仪等,杨仪命令何平(何平就是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叱魏延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意思是,诸葛亮刚死,身体还是热的,他们怎么就可以不听他的遗命呢?)魏延的军士们知道魏延理屈,自己也理屈,不愿为他效力,大军因此散了。
魏延与他的儿子几个人逃亡,奔行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杀,把魏延的头交给了杨仪,杨仪踩踏魏延的脑子,说:"庸奴!复能作恶不?"然后杀了魏延三族。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