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凭经济规律的摆布;相反,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2、认识经济规律。认识经济规律就是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得越全面、越深刻,行动就越自由,就越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做出科学的表述和概括,才能自觉地熟练地加以运用;
3、利用经济规律。人们认识
(1)、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而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
(2)、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
(3)、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总会直接和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
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客观过程的内在的联系,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主观上是否认识经济规律,它总是客观存在和必然发生作用的。列宁说:“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做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列宁选集》第1卷,第33页)。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相应地产生什么样的经济规律。人们只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但是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经济规律的作用,当它同衰朽的剥削阶级的狭隘的阶级利益相冲突的,衰朽的剥削阶级会用一切办法来抗拒先进阶级对这一经济规律的利用,但是不管他们的主观意志如何,这一经济规律毕竟存在和发生作用,并且终究是要实现自己的要求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也不能违反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即使是极小的违反,也只会引起混乱,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带来损害。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有巨大的经济作用,但是它也不能创造、改造或消灭经济规律,相反,仅仅是因为它依靠了客观经济规律,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作用,胜利地完成消灭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会使人们陷身于混乱和偶然性的王国,处在奴隶似地依赖于这些偶然性的地位,失去了解事物的可能性,无法在这些偶然性的混乱中找出头绪来。同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否认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还会导致取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从而就没有可能预见经济生活中事变的进程,就没有可能领导好经济工作。总之,否认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会受唯意志论和经济冒险主义的任意摆布,直到遭受经济规律的惩罚,而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灾难。
1、经济规律的特点和主要类型。
2、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经济规律的概念和特点。
4、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区分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
1.特点:经济规律是人们的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离开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
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
4.类型: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本质的联系。
5.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6.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而又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以采集、贮存、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理表面(包括大气层在内)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按功能分类
专题地理信息系统
区域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工具
按内容分
城市信息系统
自然资源查询信息系统
桂花鱼评估信息系统
指自然土壤通过人类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造成适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土壤。经过人类的耕作、施肥、灌排、土壤改良等生产活动影响和改造的土壤。
又称“农业土壤”。
其形态、性状和肥力特性在不同程度上有别于当地的自然土壤。由于施肥、灌溉、耕作等农事活动,带来大量新的物质,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土壤的层次和土壤肥力发展的方向、方式和速度,因而,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是耕作土壤形成中的主导因素。在合理利用改良培肥可使耕作土壤的肥力超过自然土壤。
如长期灌溉和种植水稻的土壤,发生层重新分异,形成具有耕作层、犁底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的水稻土。耕作土壤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1、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土壤分布具有规律性,它是以三维空间(以经、纬、高三个方向)形态存在的。土壤地带性分布是土壤随地表水分和热量的分化呈带状配置的特性,土壤带是三维空间成土因素的函数:
S=f(W,J,G)
S 表示土壤的分布情况,W、J、G分别表示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在一定的区域分为内,土壤分布主要受某个因素的控制,其函数式为:
S 1 =f(W) 纬度地带性
S 2 =f( J ) 经度地带性
S 3 =f(G) 垂直带性
相应于这三种土壤地带组合型式,土壤分布分别称为纬度地带谱、经度地带谱和垂直地带谱。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定义: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成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成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2、主要分布形式及特点:
世界性土壤地带:
*并非严格地向东西方向延伸,受其它因素干扰与影响,出现间断、尖灭、偏斜。
*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的世界性土壤地带和非延续的带段性展布的区域性土壤地带。
*世界性土壤地带集中在高、低纬地区表现明显。例如:寒带的冰沼土、寒温带的灰化土、热带的砖红壤,横跨大陆,与纬线平行,土壤分界线与生物气候带吻合。
*区域性土壤地带在中纬区典型,因干湿差异分为沿海型和内陆型。
a、沿海型:特点是走向与纬线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有森林土壤系列组成。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
b、内陆型:特点是位于大陆内部,土壤地带谱主要由草原土壤系列和荒漠土壤系列组成。欧亚大陆内部由北而南依次为弱溶淋溶土(灰色森林土)-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
*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的宽度:南北4-8纬度。
(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定义:因海陆分布的势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造成的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是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呈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土类、半干旱的森林土类和干旱的荒漠土类,并在中纬区表现最为典型。
例如:1)我国东北到宁夏的温带范围:淋溶土(暗棕壤)-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2)在暖温带范围由东向西:淋溶土(棕壤)-弱溶淋溶土(褐土)-钙积土(黑垆土、灰钙土)-荒漠土(棕漠土)。
*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宽度为东西6-12经度
2、水平地带分布与地理分异
土壤的水平地带的界限大都与大山地分水岭、大河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这样的地理界线通常最大程度地引起气候、生物、人文景观和土壤地带的分异。以我国为例,分别从其对气候、农业和土被分异的意义来分析:
1、长城
a、大致是中温带和暖温带的分界
b、冬作物分布的北界
c、沿海:暗棕壤与棕壤的分界
d、内陆: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与弱淋溶土(褐土)的分界
2、秦岭淮河
a、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
b、水旱二季农作的北界
c、棕壤、褐土(北)与黄棕壤(南)的分界
3、南岭 红壤和砖红性红壤的分界
4、天山 棕漠土和灰棕漠土的分界
5、另外,还有太行山脉、燕山、唐古拉山、大兴安岭等重要的自然地理和土壤地带的分界线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一)定义
1、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随山体海拔高度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布的更替的特性。垂直地带性不能简单的视为水平地带性的立体化,垂直带并不完全与水平带相同。严格地说,在山地垂直带谱中基带以上的土壤名称前都应冠以“山地”二字。P253图5-2。
2、基带:土壤垂直带谱中,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土壤相一致的土壤带,称为基带。
3、建谱土类:垂直带谱中的主要土壤带,成建谱土带,其土类叫建谱土类。
(二)土壤垂直带的结构特点:土壤垂直带的结构,随山体所在的地理位置、山体高度、山体坡向和山体形态的不同而成有规律的变化。
1、地理位置不同,亦即基带土壤不同,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亦不同,而在相同的生物气候土壤内,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和排列规律较接近。
2、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到高纬,土壤垂直带谱有由繁变简、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
3、在相似的纬度上,从湿润地区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到干旱地区,由山地垂直带谱先是趋于复杂,最后又趋于简单,而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则逐渐升高。
4、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置,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P254图5-3。
5、山地坡向不同,土壤垂直带谱组成及同类土壤分布高度也有差别,特别是有些山地,介于两个水平地带之间,不同坡向基带完全不同,因而坡向的影响尤为显著。
6、山体形态对土壤垂直带谱的展布形式也有明显影响。高原边缘区,多出现“镶边式”垂直带谱;位于同一水平地带内的山体,两面具有类同的垂直带谱,则形成“猪背式”的垂直带谱;孤山孤峰,其周围的垂直带谱类同,形成“圆锥式”垂直带谱;平顶山则形成“方山式”带谱。
7、土壤垂直带的高程跨度300-600米,分异处常与山地的坡折、分级的山顶和剥夷面相一致。
8、土壤负向垂直带性:从基带土壤垂直向下的随生物气候带变化而变化的土壤分布。
四、土壤的地方性(隐域性)分布规律
(一)定义
1、土壤的地方性分布:是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地方性)土壤在短距离内成镶嵌分布。
2、土链:是指在地带内因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差异而形成地方性土壤系列,因其横断面状如链条而得名。P256图
(二)土壤的中域性分布规律
1、土壤的中域性分布定义: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它地方性因素变异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和非地带性土类按其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通常又称土壤组合。一般只是定性地指那些未能发生垂直带分异的起伏〈500米的丘陵地形〉中的分布规律。P256图5-10
2、分布形态:枝形、扇形、盆形等组合形态
a、枝形土壤组合广泛分布于高原与山地丘陵地区,由于河谷发育,随着水系的树枝状伸展,形成一系列树枝状土壤组合,这种土壤组合由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壤与水成土壤共同构成。
b、扇形土壤组合主要是不同土壤类型沿洪积-冲积扇成有规律分布。由于沉积物的分选,随地形降低而由粗变细,地下水位抬升,同时由于地球化学作用,形成的一系列扇形土壤组合。
c、盆形土壤组合出现在湖泊与盆形洼地周围,由于地形由四周向中心倾斜,在地表水、地下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水成与半水成土壤,以湖泊水体为中心成同心圆状分布。
(三)土壤的微域性分布规律
1土壤的微域性分布定义: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中、低级分类单元依次更替、重复出现的现象,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域。
2 分布特点
a、空间尺度较小,地形高差一般小于十米,土壤随地形变异的空间距离约为数十、数百米为一个重复。
b、地形条件通常属平原(或平地)区、洼地以及山地和丘陵的一段坡面。
c、土壤的变化多为较低级分类单元。
d、分布形式较复杂。
3 分布模式
a、同心圆式分布:是以居民点为中心,愈近居民点,受人为影响愈强烈,土壤熟化度越高。
b、阶梯式分布:多见于丘陵地区,土壤垦殖是修筑梯田,并在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措施,形成不同的耕种土壤,这种分布形式多幼稚性土壤组合经改造而来。P258图5-12
c、棋盘式分布: 多见于平原地区,通过平整土地,开沟挖渠,使土地逐步整化与规格化而成,不同种类的土壤分布象棋盘。
d、框垛式分布: 是低洼堬区和湖荡地区耕种土壤分布的特点。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