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华州郑县 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
唐代宗任命郭子为尚书令,郭子仪恳辞不受。代宗又命五百骑兵持戟护卫,催促他到官署就职。郭子仪仍不肯接受任命,道:“太宗皇帝曾任此职,因此历代皇帝都不任命,皇太子任雍王,平定关东,才授此官,怎能偏爱我,违背重要规定。而且平叛以后,冒领赏赐的人很多,甚至一人兼任几职,贪图升官不顾廉耻。现在叛贼基本平定,正是端正法纪审查官员的时机,应从我开始。”代宗无奈,只得应允,并将他
郭子仪传
《旧唐书》详细记载了安史之乱、灵武拥立、收复二京、吓退吐蕃的整个事件的经过和结局;介绍了郭子仪的八个儿子、七个女婿、比较有名的孙子孙女。整篇传记之长,当中人物涉及之多,不能不说是非常具体。
《新唐书》记载郭子仪对君忠诚、对下属宽厚,赏罚分明。遭到宦官的诋毁时,郭子仪总是自省接受;军队在外时,只要一接到传召,郭子仪会马不停蹄的上京。当时有个宦官叫鱼朝恩十分嫉恨郭子仪,派人去挖了郭子仪的祖坟。郭子仪从泾阳拜见皇帝时,只说因为自己常年征战,破坏了别的家庭不少祖坟,因此自己遭受到了报应。鱼朝恩约郭子仪参观寺庙,郭子仪被告知鱼将做对其不利之事,可是郭子仪依然只带了几个随从前去。鱼朝恩十分感动,称赞郭子仪是个有修养的长者。田承嗣十分嚣张跋扈,却对郭子仪十分敬重。李灵耀在汴州作乱,却不敢扣留郭子仪。郭子仪的幕僚中有很多人成了将相。郭子仪一生富贵,为臣者十分完备。
郭子仪画像
郭子仪从安史之乱为国奔赴战场开始,在灵武拥立肃宗,到收复二京、吓退吐蕃,成为唐朝转危为安的中流砥柱。安史之乱后,不少节度使拥兵自重。仆固怀恩唆使吐蕃和回讫联合对唐朝进犯。当时的郭子仪年近古稀,手上没有兵马,却挑选了几百精兵就往回讫的军营去。最终说服回讫与唐朝联合攻打吐蕃。
郭子仪的情商颇高,他以真诚打动皇帝,推心置腹感动同僚。他从不得罪小人。郭子仪在叙述祖坟被挖的整件事中,完全没有涉及到朝中官员,为了不起内讧,郭子仪牺牲了很多。郭子仪向李光弼表明自己没有私心,勉励李光弼忠君爱国,两人合作无间。郭子仪在家时常要求下人不要关门,谁都可以自己进去,这是郭子仪不设围墙以退为进的安身方法。有次卢杞前来拜访,郭子仪立马遣散了所有女眷,自己穿上了朝服,很恭敬地等待着卢杞的到来。因为郭子仪懂得看人,非常有远见。
郭子仪一生子孙众多,孙子有好几十,郭府算上郭子仪家人和奴仆,共计三千多人,长子郭曜廉洁谨慎,三子郭善于骑射。六子郭暧与升平公主“醉打金枝”的事情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们的长女日后成为了郭太后。
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逝世时,墓葬在肃宗建陵中作为陪葬,荣宠一生。
郭子仪以国事为重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势如破竹挺近洛阳。当时有很多官员跟着变节投降,不少武将趁机向唐玄宗提要求,非得玄宗满足要求后才上战场。身为朔方军节度使的郭子仪被寄予厚望,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奔赴战场。为了国家,郭子仪勇担重任。郭子仪分析了整个战争形式,派兵直捣敌人老巢,扼住了咽喉之地。史思明回到大本营进行防守,不料节节败退,差点被活捉。唐军的气焰高涨了起来,收复失地的信心开始建立。
正面战场的失利造成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来到了马嵬坡,肃宗却与父亲分道扬镳在宁夏为王。当时的肃宗身边只有一些文臣,他急需郭子仪的人马前来护卫。当时的郭子仪占领了河北井陉关这战略要地,为了肃宗的安危,郭子仪牺牲个人甚至军队的胜利,派人迎接肃宗,自己也立马赶到宁夏。郭子仪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唐朝能够存留。
在郭子仪打下潼关后,收复河东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郭子仪为了与郡中的原唐朝官员联系,亲自潜入河东策反,后非常顺利的收复了河东,解决了侧面威胁。郭子仪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一切的一切,都说明郭子仪以国事为重。
郭子仪单骑退敌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没有力量、政治腐败,不少节度使拥兵自重。其中有个叫仆固怀恩的,就曾唆使吐蕃和回讫联合对唐朝进犯。回讫和吐蕃的军队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长安的北面,当时的朝廷十分恐慌,鱼朝恩甚至劝代宗再次出逃。可是因为面子问题,代宗不好意思再逃跑,任命郭子仪击退叛军。
当时的郭子仪年近古稀,手上没有兵马,但他得知因为仆固怀恩的暴毙,吐蕃和回讫正在闹内讧。郭子仪想着自己之前与回讫的官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想着与回讫官员见上一面,说服他们不战而合。郭子仪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儿子们的反对,他们十分担心郭子仪的处境,郭子仪却认为自己是以理服人,挑选了几百精兵就往回讫的军营去。
原来回讫受到仆固怀恩的欺骗,以为代宗和郭子仪都已经死了,这才没有遵守盟约来到了唐朝。郭子仪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趁机向回讫提出联合大唐击败吐蕃的想法,遭到了回讫的回应。后郭子仪和回讫订立了和约。吐蕃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逃走。郭子仪不费一兵一卒,化解了这场本是赢面不大的战乱。
郭子仪打擂
传说分为好几个版本,有人说郭子仪是与节度使安禄山在华州比武,有人说郭子仪是与镇场官安禄山在武举考场中比武,还有人说郭子仪与安禄山同参加武举,因此比武。那么到底哪个是真的呢?
其实每个都是虚构的。郭子仪比安禄山大六岁,如果那时郭子仪是十六岁,安禄山才十岁。安禄山在那时只是个碌碌无为的市井之人,不可能有节度使的身份,即使安禄山真的来到了华州,两人也不可能比武。郭子仪的情商很高,他不会让别人对他留下以大欺小的想法。安禄山是镇场官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同样因为年龄。参加武举的最低年龄是十八岁,郭子仪二十岁参加武举,那时安禄山才十四岁,既然连参加武举的资格都没有,更谈不上作为镇场官了。且在安禄山的历史记载中,他没有参加过武举;唐代的武举选拔中也没有参赛双方相互比武的要求,因此郭子仪与安禄山真正的较量,应该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
那么民间为什么流传了这么多关于郭子仪打擂的版本,且每个版本都是郭子仪胜了安禄山呢?其实这是民众的一种情感宣泄,安禄山搞得唐代民不聊生、家破人忙,而郭子仪则是救世的大英雄,故事的流传无非是表达惩恶扬善的主观意愿。
郭子仪画像
郭子仪心胸坦荡,面对宦官的恶意中伤,一直对自己进行反省。有一次,鱼朝恩邀请郭子仪前去参观修建好的庙宇,寻常人肯定把这次邀请当作鸿门宴,郭子仪的儿子也都劝郭子仪不要前去赴宴,即使赴宴也多带些兵马。郭子仪却只带了几个仆人就走了。当鱼朝恩看到郭子仪到来,只带了没几个人,也很疑惑。郭子仪解释说,外界猜测鱼朝恩将对自己不利,只带了没几个仆人,如果猜测属实,鱼朝恩能更方便的解决自己。郭子仪对鱼朝恩的信任让鱼朝恩感动不已,其实这都是因为郭子仪十分大度,他明白朝廷中如果起内讧会对国家不利,所以郭子仪宽容地对待着宦官对自己的嫉妒伤害。
郭子仪在家时常要求下人不要关门,也不在门口设有护卫,谁都可以自己进去。他的儿子劝说郭子仪摆出威严来,堂堂一个显赫的家庭不能如此随便。郭子仪却说,郭府虽然人员众多,但都是靠朝廷给的俸禄养活,如果郭府一直都大门紧闭,不是给有心人找到理由来找郭府的麻烦嘛。现在打开大门,就是让所有人都监督郭府,有心人即使想诬告也没有理由了。这就是郭子仪不设围墙以退为进的安身方法。
卢杞剧照
那个来拜见的人叫卢杞,是唐代德宗时期有名的奸臣。他为人阴险狡诈,成为宰相时排挤贤臣、陷害忠良,还胡乱指挥军队。更不要说是之前看不起他、得罪他的人了,下场都十分悲惨。
那时的郭子仪已经在家中安享晚年,正纵情歌舞之时,得知卢杞前来拜访他。郭子仪立马遣散了所有女眷,让她们退到会客室的屏风后面。而自己穿了朝服,很恭敬地等待着卢杞的到来。两人单独谈了很久后卢杞才离开。郭子仪的家眷问他为什么要如此慎重的接待卢杞。郭子仪回答说,卢杞这人有才干却心胸狭隘。他长得不好看,要是被你们见到了,肯定会对此谈论。即使不谈论,你们的眼神也会让他觉得他被贬低。假如一朝得势,以卢杞的性格肯定要报复郭府,到那时就没有人能活了。
不久后卢杞成为了宰相,正如郭子仪所预料的,之前让卢杞记恨在心的人都没有好的下场。只有郭府逃过了一劫,甚至卢杞觉得郭子仪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郭府如果有人做了些稍稍不合法的事情,卢杞还会保全。
从接见卢杞的这件事上可以看到郭子仪懂得看人,非常有远见。
郭子仪以国事为重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势如破竹挺近洛阳。当时有很多官员跟着变节投降,不少武将趁机向唐玄宗提要求,非得玄宗满足要求后才上战场。身为朔方军节度使的郭子仪被寄予厚望,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奔赴战场。为了国家,郭子仪勇担重任。郭子仪分析了整个战争形式,派兵直捣敌人老巢,扼住了咽喉之地。史思明回到大本营进行防守,不料节节败退,差点被活捉。唐军的气焰高涨了起来,收复失地的信心开始建立。
正面战场的失利造成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来到了马嵬坡,肃宗却与父亲分道扬镳在宁夏为王。当时的肃宗身边只有一些文臣,他急需郭子仪的人马前来护卫。当时的郭子仪占领了河北井陉关这战略要地,为了肃宗的安危,郭子仪牺牲个人甚至军队的胜利,派人迎接肃宗,自己也立马赶到宁夏。郭子仪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唐朝能够存留。
在郭子仪打下潼关后,收复河东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郭子仪为了与郡中的原唐朝官员联系,亲自潜入河东策反,后非常顺利的收复了河东,解决了侧面威胁。郭子仪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一切的一切,都说明郭子仪以国事为重。
郭子仪单骑退敌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没有力量、政治腐败,不少节度使拥兵自重。其中有个叫仆固怀恩的,就曾唆使吐蕃和回讫联合对唐朝进犯。回讫和吐蕃的军队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长安的北面,当时的朝廷十分恐慌,鱼朝恩甚至劝代宗再次出逃。可是因为面子问题,代宗不好意思再逃跑,任命郭子仪击退叛军。
当时的郭子仪年近古稀,手上没有兵马,但他得知因为仆固怀恩的暴毙,吐蕃和回讫正在闹内讧。郭子仪想着自己之前与回讫的官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想着与回讫官员见上一面,说服他们不战而合。郭子仪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儿子们的反对,他们十分担心郭子仪的处境,郭子仪却认为自己是以理服人,挑选了几百精兵就往回讫的军营去。
原来回讫受到仆固怀恩的欺骗,以为代宗和郭子仪都已经死了,这才没有遵守盟约来到了唐朝。郭子仪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趁机向回讫提出联合大唐击败吐蕃的想法,遭到了回讫的回应。后郭子仪和回讫订立了和约。吐蕃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逃走。郭子仪不费一兵一卒,化解了这场本是赢面不大的战乱。
郭子仪寿终正寝
郭子仪长寿,子孙众多。要知道郭子仪在拜寿时就有八子七婿,孙子孙女加起来有好几十。搞的郭子仪在寿宴时只能对他们简单的点头微笑,因为根本就记不得孙子们的名字。如今,郭子仪的后代分布在中国各个省,血脉众多。
郭子仪十分富有,单是经历了四代皇朝,皇帝们赏赐的金银珠宝就不计其数。郭府家大业大,郭子仪的亲人和仆人合计有三千多人。郭子仪的生活其实有些穷奢极侈,但是没有人说他的不好,因为他一年的收入就有24万石,郭子仪即使奢侈,用的也是自家的钱,都是有迹可循清清白白的钱。
郭子仪一生康予。虽然郭子仪是武将出身,戎马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战役。所幸郭子仪都没有受很重的伤,平平安安的度过了一生。再加上郭子仪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朋友遍天下,走到哪儿都能得到帮助,很多事情化险为夷。
郭子仪始终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临危受命,不仅造就了国家,也保全了自己。他睿智能干,很多人对他都有极高的评价,皇帝为了赏赐他把他的画像放入了凌烟阁,让凌烟阁在100多年后为郭子仪重启,这是多大的荣耀。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