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文老师条件及方法如下:
条件:普通话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拥有教师资格证,需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法规、教育政策等课程。
方法:当语文老师需要掌握现代教学论以及适讲的语文教材。具有较强的阅读、写作能力,在书写规范化和运用工具等方面具备一定能力。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和方法,教学方式方法灵活生动、潜移默化,能够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等。
知识浅薄的语文教师绝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也绝不是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引用典故时能信手拈来,分析优秀作品时如数家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教师跟学生的根本区别,如果教师只是照书说课,那么,每个人都变成了老师了。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语文教师,才能自由驾驭课堂,拓宽学生视野。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一味照着课本讲,而应该适当穿插一些互动和娱乐环节,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课堂的渴望,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娱乐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为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竭力隐藏自己的身份,惜句如金,点拨引导。而教师若以自我为中心,兴致勃勃地表演,滔滔不绝地演讲,反而会变成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劳动。我们要学会适当的懒惰,把课堂的舞台让给真正的主人学生,让他们去表演那声情并茂的朗诵,表达那充满个性的体验,播放自主探究的电影,展示倾力合作的成果。只有他们的表演才真实精彩,才更吸引人。我们大度的让贤、有意的懒惰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舞台,创造有效学习的最佳状态,收获学生在语文领域的多元成功。
语文教师还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足之处,要循循善诱。学习成绩好的人要给予充分的表扬,他们如此刻苦学习,一方面既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得到老师跟同学的肯定,这时如果我们给于表扬,他们将会动力大增,并且还会再接再厉。另外,对于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我们更应给予更多的表扬,因为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一旦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他们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懒惰,奋发向上,我们不管他是为了不让老师失望而努力学习还是为了其他什么原因,只要他肯学习了,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受到别人的赞赏,因此教师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我们的赏识会使学生的眼睛变亮,看到成绩,看到光明,于是就增强了信心。学生渴望赏识,赏识导致成功,越是成功,兴趣越浓,能力越强,以至形成良性循环。
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崭新的理论指向,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大胆实践,而且更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积极、善于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有所思,才能有所悟、有所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某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某一教学理念的运用、某一教学活动的开展等等进行反思,使自己日有所得。我们也可以开展一项对自身教学满意度的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法让本班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加以改进,积极做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自我反省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写教学后记,教师应将每堂课的成败得失记录下来,实事求是,并将这些一手资料保留下来,以供慢慢分析。这些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一旦得到解决,那你的教学水平在无形中就得到了提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语文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新颖的课堂形式和懂得运用巧妙的褒贬技巧以及进行频繁的自我反思,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很值得借鉴。首先要好学,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其次要深思,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最后要力行,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第一是好学。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知识不等于文化,知识是一种本领,文化是一种素质。知识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础。我们过去的一些大学的、中学的教师文化积淀很深,他们没有什么教学参考书,拿起一个教本来,就可以左右逢源。他们的文化底子好,学生再怎么问,他们也不怕。我们现在上课就怕学生问,一问就不知道怎么办,回答不上来。
我们确实要有点文化积淀。我们的语文内容丰富复杂,它的家属成员很多,它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字词句篇,读写听说,并且跟很多学科都有关系。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作出哲学的思考。
作为语文教师还需要智慧。智慧就是认识、辨别事物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发明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你有了底子就能辨别这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是真正反映规律的,还是三流化妆。三流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化妆是精神的化妆;我们要的是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就是语文,我和语文是融为一体的,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教学中,不要涂脂抹粉,满足于三流的化妆。
第二是深思。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一定要深思。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浅阅读,为什么会误读,就是没有通过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象看到它的内核。
不深思,你怎么知道这些文字背后的东西呢?感性的认知都是蒙眬的,因此你要学生真正理解,获得清晰的认识,就一定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系统的语言,形成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任何字句都是语言整体里的一个部分,七级浮屠呀,拆下来就不行了,那就不是浮屠了,不是宝塔了,一句一句的相加不是文章。
文章是有逻辑,有内涵,有情感的。语言本身是双刃剑,课堂上我们要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理解背后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情和义乃至文外的东西。品味语言是中国的特色.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很值得品味的。英语每年的新词大概要增加两万,所以莎士比亚的文章,现在英国人读不懂了。中国的词是妙得不得了的,你再增加新的事物,只要把字重新组合一下就好了。过去是牛车、马车、人力车、自行车,现在是火车、磁悬浮车、动车,你怎么组合都可以。因此品味语言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但它是双刃剑,弄不好就掉进了语言的陷阱。为什么这么说?言过其实,就是语言的陷阱;我们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也被消解了,一直被词句拖着走,文没有了,被肢解了。
教课,一是要研究语文和语文教材,第二要研究学生。任何优秀的教师都无法代替学生的成长。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你的方向引得对,方法正确,修行还要看学生自己。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杜丽娘步入园中,情不自禁地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同样,语言文字非亲身实践不可,要读,要说,要写,要听。教师要养成倾听学生的好习惯。学生有很多思想、意见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你要教他,教心。必须知心,一定要养成倾听的习惯。所以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
第三是力行。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哪些做对了,哪些错了,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反思。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执著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我非常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出现很多流派,百花齐放。有了很多流派,就可以相互促进。
我们什么时候有教师专门从美育人手来教语文,就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也可以从文言文这个角度人手,从朗读人手,从写作人手,等等。应该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教师一定要充实自己,研究自己,要认识你自己,这叫自信力。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特长在哪里?我从哪一个地方切人,最能发挥长处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逐步成长为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
到底教师要不要教学个性?如果我们全国各地都能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优秀教师,一定可以顶起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片天,而不是都“差不多”。这个差不多,绝对不是胡适先生讲的“差不多先生”.而是我们的课基本上面貌是差不多的。我们听了很多课,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丝丝人扣,分秒不差。对怎么教考虑得很多,但对教什么考虑得显然不够。
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各个地方很多教师都有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我不是说这些个性都非常完美,从科学的层面、从哲学的层面、从语文本体的层面,也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这个人的教学就是这个人的,不是其他人的,这就叫个性。差不多一个模式,我是比较反对的。大家用一个模式,会出现什么状况呢?标准化的教师。
标准化的教师就无法张扬个性,你这个人的才华和潜能自然也就显示不出来了。我们很多中青年教师很有才华,但是被框住了,潜能出不来。因为一个模式定型了以后,已经是死水一潭了。语文教材中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怎么可能是一个模式呢?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对象。难道你用一个模式就可以套住了吗?套不住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危害。
我们语文学科太需要领军教师了。我们教语文的也要深思,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啊,我们太需要全国性的出类拔萃的领军的语文教师。可是没有个性就根本没有可能领军,不可能出类拔萃。出类拔萃需要有智慧。我们的课堂是时间和空间的聚焦点,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包括时代精神的交汇点,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一个场所。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