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时间: 2023-03-26 17:27:56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方法如下:

1、需要让学生自己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测,具体问题具体引导;

2、需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统计角度思考有关问题,当遇到问题时,能有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想法;

3、随着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要让孩子“亲近”数据,加强对孩子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4、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是有用的,数据是有信息的,也就是说,统计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决策,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一些情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

如何进行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数据分析观念主要是指: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辩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材是获取数学知识重要的、基本的工具,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课本来进行的。学生的读书过程,就是数学概念、规律、逐渐形成、理解、记忆和掌握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充满了感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它是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注意力不够持久,独立思考能力差,兴趣易于转移,遇到疑难问题经常走过场,不会深入探究。为了指导学生阅读,教师需指出阅读的范围、内容、目的,弄清“是什么”,“怎么样”,“学什么”,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予以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教师知道时,力争做到彻底解剖,从教材中挖掘它们的丰富内涵。对关键字眼要特别点出,使学生习惯于认真仔细阅读。不同的学习环节,阅读应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如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全面阅读,初步了解教材的骨架和线索,并指出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阅读,学生有明确目的,带着问题读,读得踏实,思考有路子。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指导他们阅读有关课外读物或一些数学小册子,为深入学习数学提供宽厚的知识基础,指导他们写阅读体会及小论文等,都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二).借助活动实践,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如何培养小学生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实践。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测,具体问题具体引导。先教会他们怎样去设想和分析,发现问题,再慢慢的培养这种有意识,由无意识状态的引导实践到有意识的分析再到无意识的分析,让最后的无意识分析形成一种习惯。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统计角度思考有关问题,当遇到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例如求《平均数》,它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本课教学应把重点放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上,而难点则是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从而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通过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体现解决问题的开放性
问题解决的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每个学生都有可以通过自己得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理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是要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考虑,并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学生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测,允许学生给出不同答案,并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结果的合理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唯一,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解释其合理性,就应该允许其存在,现实生活是这样,源于生活的数学也是这样,问题解决更应该这样。
总之,统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我们的教学就是使学生产生结数据的亲切感,愿意去分析数据提取信息,遇到问题时愿意去收集数据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统计中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在小学科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详细�0�3

在小学科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一、所谓分析数据是将收集的数据通过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其转化为信息,在科学课中通常用表格、线形图、柱状图帮助分析。关于如何画表格、线形图、柱状图,在小学数学课中已有教学。因此,如何画表格、线形图、柱状图不是我们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而是把它们作为工具,重点应放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探究科学问题上。在数据分析方面我重点强调如下几个方面: 1、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图。 引导学生读图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应明确该图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学会从不同的图上获取不同的信息,明确曲线图中横坐标和纵坐标代表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每一个合理的问题都必然有其突破口,只是有的关系表现的不明显;学生一下子无法找到,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学生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寻找突破口就成了关键。 3、培养学生分解和整合图的能力 分解图形是为了更好的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挖掘问题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分段来分析,问题简单化,明朗化,学生容易接受,但分解的图像只是更好的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要把分析后的问题内容加以整合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4、通过比较数据、学会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的任务是以揭示相关概念、规律、方法的内在联系为目标,运用尽可能简明、醒目、形象的形式,以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也即要将相关知识提纲挈领、加工重组、形成体系,使之由"繁而杂"变成"少而精",由"散而乱"结成"知识网,归纳总结要保证重点突出,能反映相关概念规律间的联系与区别,展现知识网络,并力求简明扼要。 5、分析数据,应从低年级抓起。 分析数据不应该只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事,而是从学生刚开始学习科学课时起。只不过学生刚刚学习科学课时让他们分析的数据是简单的,分析出的结果是浅显的,教师的指导是具体的。通常低、中年级以分析表格为主。 例如:分析某地某日(夏季)气温变化的数据 时间 (时) 6-8 8-10 10-12 12-14 14-16 16-18 气温 (摄氏度) 28 30 34 37 36 32 这张表中的数据是学生实际测量出来的,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还没学习过小数,因此表中的数据均为整数。通过这张表格学生 就可以分析出一天中气温最高、最低的时段,还能分析出气温变化的趋势等。 到了中高年级分析的数据相对复杂,而且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比较高,有时可以采取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更多的是引入线形图、柱状图帮助学生分析。举个例子,“磁铁各个部位的吸铁能力是否相同”实验记录单: 例 1 :“磁铁各个部位的吸铁能力是否相同”实验记录单 磁铁部位 A B C D E 第一次 7 2 0 2 6 第二次 6 2 0 2 7 第三次 5 2 0 2 5 平均数 6 2 0 2 6 像这类实验的数据搜集得比较多、比较凌乱,学生不便于分析,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通过整理的数据再去分析就容易了。 下面的数据表示的是某地区一年中每个月份的平均气温。 ( 1)请你利用此表的数据画出一年的气温变化折线图; ( 2)根据绘制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这个地区的气温变化特点。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10 7 10 15 20 27 30 32 27 25 18 12 这里的数据比较多,如果从表格中进行分析比较困难。这时可以指导学生绘制柱状图或者线形图。通过柱状图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这一地区一年中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还能够看出一年中这一地区平均气温的变化规律。 6、利用分析数据的环节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表达能力的强弱是通过反复的训练提高的,通过数据分析的环节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但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在这一环节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结合研究的问题、数据收集的过程以及所得到的结论,让学生完 整地进行叙述。例如:磁极的教学,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这样描述:我们研究的问题是“磁铁的各个部位吸铁的能力一样吗?”我们在条形磁铁上选择了五个点,分别在这五个点上悬挂曲别针,我们每个点悬挂三次,最后各个点悬挂曲别针的平均数分别为 6 、 2 、 0 、 2 、 6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磁铁的各个部位吸铁能力不同。通过实验我们还知道磁铁两端吸铁能力最强,中间最弱。 如果经常指导学生这样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各种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和提高。需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达到这样的水平,也不是这样就是最高的目标,而是我们老师应有这样的意识,有这样的标准,对孩子借此这样去训练。 7、无论是表格、线形图,还是柱状图,一定要求学生力求美观、大方、精准。 关于对数据的分析我想就谈这么多,我们科学教师平时应翻阅一下小学数学教材,了解一些数学课是如何教学生收集、分析数据的。这样可为我们科学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数据分析过程的改进 数据分析过程的改进,用现在时髦的术语就是反思。在工作中,数据分析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讲,对数据的有效性的评估尤为重视。管理者通过数据分析过程的改 进,适时对数据以及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估,使数据分析更有效地为管理服务。在科学课教学中的数据分析过程的改进,一般情况下用得比较少,这是因为在教学中的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学生收集数据的过程也是在教师的关注下完成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一过程可以省略。我想是不是这样,教师应有这样的意识,即数据获取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是力求完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能完美,需要不断改进这一过程。这样,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数据分析的问题,可以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应对数据分析的过程进行适时改进,以完善过程。教师有可能的话,还可设计类似的教学活动。 并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最后,要强调的是,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方法很多,需要我们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具体作业:设计一个小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分析数据的能力。活动要适合你所指导的年级和年龄的学生,要明确活动过程的导向目标,如“对——与——的相关数据进行解释”。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