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是一个了解科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其中上好科学课的方法是:
1、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可以指导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学会主动学习,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习中的大量问题,需要自己解决;
3、做到课堂高效,通过预习,可以对教材有初步的了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4、需要及时复习,温故而知新,将学过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纳入到整个知识体系之中。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新课程改革,使科学课堂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是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正因为种种原因,科学课程已成为一门新的重要的学科之一。作为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上好科学课?鉴于对科学课程新的理解,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改革下,对科学课程新的理解,使得科学课程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这无形当中就要求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应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首先,应好学、好问、求上进。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科学史、科学哲学的各类书籍,如:《科学技术史概论》、《科学探索者丛书》、《大学科学读本》、《科学究竟是什么》等,让自己做到博学多识,补补高中的科学知识。其次,认真对待每一节科学课,备好,并上好。在每一次的科学课堂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提高。最后,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科学阅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二、研读科学教材1、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 无论哪一门课程都应以教材为本,科学课程也是如此,想上好科学课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当然显得特别的重要。那研读教材又应该研读哪些内容呢?我认为首先应该研究教材举例,细细研读,读懂教材的意思,参照教参,分析教材的结构,理清逻辑。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把教材研究透了,才能合理地确定核心探究内容,合理分配各环节的时间。 2、课前亲自做观察、实验上实验课之前,亲自做观察、实验,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无论在课堂上发生任何意外,作为老师都能灵活应付。 3、研究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那么了解学生就十分必要。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探究水平。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图画展示、课前调查、课堂提问、个别询问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水平。课堂上,才不至于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厌倦的心理。其次应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要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中才能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三、上好研究课专题研究是小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的一种类型。对学生而言,不管是千人是否已经做了研究,只要他们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科学问题,都可以给他们机会提供研究机会。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创造各种科学研究的机会,因此要想上好科学课,关键是要上好研究课。那如何上好研究课,对于大部分的老师来说,都还一片茫然。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优秀案例,分析课例的特点,从中获得经验,深入分析自己要上的每一节课。此外,在课堂上大胆实践,根据自己学生改进教学设计。 四、畅游网络世界收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因此对学生而言,学会运用网络提高学习的技能至关重要。如:关于恐龙,学生非常感性兴趣的主题,让他们自己确定研究关于恐龙的什么问题,然后知道他们自己去网络上收集关于恐龙的资料,再用各种方式汇报他们的成果。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了解网络中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浏览一些健康有益的网站。 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该对科学这一学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只有我们真正意识到科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从心底真正喜欢上这门特殊、有趣的学科,才能真正投入到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中。
浅谈如何上好科学课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一个基本教学特点。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师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将更加全面,把儿童的主体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更重要的是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来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以下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和最大的动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
教师要准确把握实验教材所体现的几点基本思想,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教学《动物与环境》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们自己扮演小浣熊和爸爸,妈妈无家可归、到处流浪躲藏的情景;紧接着,通过放录像,让孩子们看到乱捕乱猎、乱砍滥伐,野生动物纷纷倒下,学生们开始还议论纷纷,到最后全部默默无声。见此情景,我对学生们说:“这一切是由于人类不善待我们的‘朋友’造成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能只有人类,我们、动物还有植物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大家园里。”在不知不觉中,既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又知道了要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关爱他人。如有段时间,三年级的学生对玩纸飞机成风,可多数人的纸飞机却飞不高,飞不远,热情与日俱减,这时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到其中的原因,此时,我们恰好学习《纸飞翼》这一课,我给学生介绍了纸飞翼的常识,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如何让纸飞机飞得又高又远。学生们参与积极性非常高。通过实践,每人手中的纸飞机试飞时,多数人眉飞色舞,热情高涨,因为他们既能玩得痛快,又能得到一些科学知识,一举两得。
二、师生互动、合作 使课堂更精彩
新课程和新教材对教师角色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还应作到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使课堂更精彩.可以说这样是一种最优方法。
三、注重和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时要做到:
(1)明确目的。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说的白一点,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
(2)设计实验。此环节是重中之重,因为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设计好实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靠学生的猜想,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
(3)明确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另外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4)明确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5)应用结论。学科学,关键是要用科学,如在教完"磁铁的力量"这一课后,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巧取缝衣针”,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时,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铁的例子,也为后面学习“磁的应用”作了铺垫。
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四、运用当地资源,让学生感知、体验
在学习《观察身体》时,教师首先让同桌同学互相观察对方的身体,了解身体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是什么样的,并把观察到的画下来,在对身体的外形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让孩子摸摸自己,发现身体里还有什么,比如找心脏的的位置,找肋骨,并数数肋骨有几根。
在学习《植物的一生》时,教师又让孩子在观察种子的基础上,分小组亲自种植,在种植的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并为植物的每个生长时期画像。在这游戏,观察、实验、记录、制作、画画等多种活动中,孩子不仅仅亲身体验了一次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而且还有了极高的兴趣。
在教学《青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清青蛙是怎么跳跃、游泳的,教师就可自制课件,向学生播放青蛙跳跃、游泳时的慢动作画面,让学生与实物进行对比观察,以让他们了解青蛙是怎样运动的。学生们一会儿低头看看桌上水槽中的青蛙,一会儿抬头看看电脑播放的青蛙跳跃、游泳的慢动作画面。不一会儿,学生们就纷纷举手请求汇报观察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学生们很快完成了教材上要求完成的观察任务。
五、赏识教育更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学习《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此时学生思维积极,设计方案也层出不穷,有的学生干脆走上讲台,像个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台下的同学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对设计得好,讲得精彩的,还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比一味的说教来的优势吧。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用心走进学生的心里,对一些学习困难的或甘于自暴自弃的学生,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重树学生的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课堂中是充满挑战的,给孩子一点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课堂外是不断延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孩子每次成功的机会,就是给自己最成功的、最大的机遇!
总之,课程标准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就能做到对新教材的最有效的使用。
1、学好科学课要“三勤”,学好科学课,课堂学习是核心。在课堂上学生要做到“三勤”:勤动脑、勤动嘴和勤动手。
2、勤动脑。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思考,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注意老师讲的什么事,想说明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3、勤动嘴。多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向老师多提问。如果同学过于腼腆,也可以把问题提在每天交给老师的作业本上。
4、勤动手。这一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讲的知识拓展及一些典型例题,最好能及时记下来。二是在实验课上勤动手,不仅能培养动手能力,熟悉技能,还可在动手中发现自己在实验分析或设计上的不足,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