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问是吃臊子面呢还是油泼面(油泼面和臊子面的区别)

时间: 2023-02-23 08:50:18

问是吃臊子面呢还是油泼面

臊子面和油泼面都是中国传统特色面食,各具风味。

臊子面是中国西北地区特色传统面食、著名西府小吃,以宝鸡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味鲜香浑厚而不腻。臊子面最为重要的是臊子汤,其中也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鸡蛋等,做法简单。

油泼面起源于周代,又叫扯面、拽面、抻面、桢条面、香棍面等。以陕西油泼面最为著名,有鲜香味、酸辣味、香辣味。将手工制作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后捞在碗里,将葱花碎、花椒粉、盐等配料和厚厚一层的辣椒面一起平铺在面上,用烧

油泼面和臊子面的区别

古人讲究饮和食德,基于饮食满足人们自身的需求时,又进一步升华到道德层面。从某方面,也反映出古人对于饮食的一个态度。

古人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大羹不和,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对味道过度追求反而是对人味觉最大的伤害,返璞归真,食材自身的本味才是味道的最高境界。过度追求味道,犹如一个清新脱俗的少女,不以原面目示人,却描眉画目,涂脂抹粉,反而令人生厌。褫其华衮,示人本相,一个人骨子里的气质并不是扭捏作态能够达到的。花生,即使盐都不用,只略炒,花生自带的香味便喷薄欲出;红薯,洗净蒸熟,甘面适口。这两种东西再也寻常不过,不需要任何佐料,自身的香味带给人的享受却是其他食物无法比拟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最纯真的东西,是不需要任何雕琢的。人们对于味觉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但往往最终感觉到最好吃的东西却是最简单的,甚至随处可见。

臊子面

秦人的面食样式可以说是天底下最多的,无出其右。但有两种面食最具有代表性,也是两个极端,臊子面和油泼面。

臊子面据传起源于西周,吃法也很符合周礼。秦人待客宴席必定是臊子面,这就是臊子面的的独特地位。

臊子一词最早记载出现是在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先要了十斤精肉,要郑屠细细切碎了做臊子,又要了十斤肥肉,也细细切碎了做臊子,最后要了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切碎做臊子,这时郑屠自然明白了,说鲁达是特来消遣他。因为瘦肉、肥肉都可做臊子,而寸金软骨是做不了臊子的。这也是臊子一词已发现最早的记录,已有600余年。

做面用的臊子

最好的臊子是肥瘦肉各半,辅料不拘,多以豆腐、黄花、木耳、胡萝卜、冬瓜、大葱、蒜苗、韭菜、菠菜、鸡蛋等,肉菜全部切丁。先大火炒肉出油,中火炒菜出味,小火煮汤出香,秦人称之为爦臊子。臊子要有型,肉与菜均一厘米见方,谓之菜如其人,方方正正;十分规整;要有色,胡萝卜—红色,豆腐、冬瓜—白色,黄花、鸡蛋—金黄,木耳—黑色,葱、蒜苗、韭菜、菠菜—绿色,谓之五色俱全。面条洁白细长,谓之清白做人,福寿延长。

臊子面流行于晋南,豫西、陇东及关中地区,尤以岐山为最,这一代正是周的发源地,所以臊子面就增加了许多周礼上的内涵。臊子面多用于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及宴席,烹制过程复杂,多人参与,也就是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又说“肉不正不食”。臊子面很是符合这两个要求。岐山人讲究臊子面,面要薄筋光,汤要煎稀汪,味要酸辣香。宴席上的臊子面,必以小碗,汤多面少,只吃面,不喝汤。强调的是礼,而不是饱腹。

秦人待客最好的招待

秦人待客最好的招待就是臊子面,其他的饭菜,即使主人最拿手的,也不能用于待客。如同关中地区,新女婿上门,老丈人必以两个荷包蛋招待,他人不能享用。并非说是荷包蛋有多好吃,而是表示对新女婿的认可,这就逐渐演化成约定俗成的礼仪上的程序。

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所有的面都叫臊子面

相对于臊子面,油泼面与之就有云泥之别。同是一碗面,差距咋这么大呢?

油泼面

郑板桥说他的竹子“冗枝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如果说臊子面的制作及食用都比较繁琐,油泼面这方面可以说是简到了极致。别的面是什么料都可以加,而油泼面却没有一样材料可以减少了。这怕是应了老子那句话:大道至简。或许在秦人看来,吃面就是吃面的本身,多余的东西都可以舍弃不要。这也就是大羹不和的境界。

臊子面以臊子为主,油泼面却主要突出面。面或檊或扯,不拘手法,菜,也只有两三颗青菜或白菜叶,与面一同锅中煮熟,笊篱控水,捞于碗中,葱花半把,辣椒面一勺,浇上热油,盐醋则随自己喜好。

蒜是吃油泼面最好的佐料

秦人吃面重辣而不重菜。油泼面中的菜只是点缀,聊胜于无。做法可以说再简单不过,一般农村妇女半小时即可做好。但简单并不意味着随意,要做好一碗油泼面还是很考验一个家庭主妇的做饭水平的。面并不讲究形,多是厚而宽,有韧劲,耐嚼。油温低则不出香味,油温高则辣椒面易糊发苦;油少影响口感,油多又太腻,最好是每根面条上都有油,吃完碗里又没有多余的油。会做,很简单,做好,却不容易。

宋人称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想必这关西大汉唱苏词之前要先咥一大碗油泼面的,否则,唱至一半,声嘶力竭,反为不美。

卢仝诗云“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说的是吃茶的最高境界,同样,吃油泼面最高境界就是,关中大汉,褫其上衣,有凳子蹲而不坐,或门口大石头,或屋旁土坡,因陋就简,不拘场所。一手一只耀州粗瓷大老碗,这碗直径一尺有余,重有三斤,妇人、儿童绝对使用不了,一手数瓣蒜,一口面,一口蒜,吃一个风卷残云,吃一个酣畅淋漓。一日的辛劳,一日的困倦,在这一碗面里,顿时烟消云散。

一碗油泼面 菜可忽略不计

无需任何奢华,简简单单一碗面,简简单单一个人。

如果说臊子面是待客之道,油泼面就是实实在在为自己做的饭。最近的电视剧《白鹿原》中,处处都是油泼面,可能是根据剧情需要烘托气氛吧,这是不合关中人的习俗和礼仪的。

臊子面与油泼面,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却都是秦人的最爱。

在西安有一种面,叫什么面,那个字很复杂,不认识

西安有很多具有特色的面,像是biangbiang面、荞面饸饹、摆汤面、臊子面、油泼面等,味道都各具特色。另外像是烩面、鸡汤面、牛肉面等,也都做的很不错,只不过名气没有那么大。对于我个人而言,能够长期回味的还是臊子面和油泼面。臊子面的臊子做法有很多,味道也很不错。而油泼面的特色是油泼辣子,对于一个爱吃辣的人来说,绝对是一道美食。

1、臊子面臊子面又被称为是哨子面,是西北地区的一大特色,西安的臊子面更是一绝。所谓的臊子其实就是肉丁,所以很多人也叫它肉丁面。面的做法倒没什么特殊的,最主要的就是臊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卤。像是木耳、豆皮、蒜苗、豆腐,这些东西配上臊子面的汤,可以说是十分美味了。当然臊子的做法各有不同,放的菜也有很多区别,主要还是根据个人口味来定。由于我比较喜欢吃菜拌面,所以很喜欢臊子面。

2、油泼面油泼面是陕西的传统特色,据说起源于明朝,并且以咸阳的最为出名。不过我认为西安的油泼面,做得也很美味。油泼面的特色,就在于酸辣和香辣,普通的面条配上一勺油泼辣子,那味道别提有多爽了。虽然没有臊子面那么多菜,但是油泼面吃的就是一种感觉,酸辣和香辣齐聚一起,让嘴巴感觉很舒适。这个面食适合爱吃辣的人,不爱吃辣的可以直接忽略。

3、西安其他面食西安的面食有很多,像是biangbiang面、荞面饸饹、摆汤面,都是比较出名的。不过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对于不同的面食有不同的评价。我个人就不太喜欢荞面饸饹,觉得吃起来口感不太好。不过荞面饸饹在西安还是很出名的,很多人都喜欢吃。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