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省西北部,居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县城海拔1236米。汶川县是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相交汇融合的地带,有羌族27154人,主要居住在县北部的威州、绵池地区;藏族13837人,多聚居在氓江以西地带;汉族53978人,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区;回族916人,其他民族169人散居集镇。
作为一个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羌族在自身的发展和历史变革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而这些在“5·12”汶川地震中遭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地震对羌族文化的影响,并探究对其进行文化重建的措施。 “5·12”汶川地震使羌族处于一场浩劫之中,羌族的人口、文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无不遭受重创。其中,羌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损毁严重,给原本处于危机当中的羌族文化保护造成了更大的困境,羌族文化重建迫在眉睫。 1.羌族人口数量遭受重大损失 “根据羌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计算,仅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县、茂县和北川县这三个县大约就有1.6万羌族同胞遇难,外加理县、都江堰等其他地区,估计至少有2万左右的羌族同胞在地震中遇难。”[1]而据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调研组的调查资料显示,在这次地震中羌族总人数一次性锐减10%以上。[2]这对于总人口数才30多万的羌族来说,可谓损失重大。 2.羌族人口质量受到影响 首先是羌族人才的损失。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羌族培养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在羌族人口的知识文化结构中具有特别的意义。而在此次地震中,有许多羌族人才不幸伤残或罹难,这对于羌族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其次是羌族青少年的死亡。在知识文化结构上,父辈以及老一辈的羌族人,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而羌族新一代的青少年,得力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他们有机会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较之父辈,其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这次地震中较大数量青少年的死亡,势必造成羌族整体受教育人口的比例,以及羌民族现有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大大降低。 3.文化传承人的减少 在地震中,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的羌族传承人遇难。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这次地震中,北川66名“禹风诗社”业余文艺创作骨干全部遇难;县文化馆馆长、副馆长及几名在岗业务骨干全部未能幸免于难;以禹羌文化研究专家谢兴鹏为代表的一批约30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研究人员队伍死亡或失踪,这其中包括两名羌族端公也在地震中遇难;会吹羌族乐器羌笛的很多文化传承人也在地震中遇难,现在羌族中会吹羌笛的人已为数不多。由于羌族文化主要靠口耳相传,因此传承人因遇难而减少可能就意味着一些文化遗产从此“断了香火”。 来源: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汶川羌族主要集中在汶川,青川县。 汶川县、青川县因灾失地农民跨市州异地安置到邛崃市南宝山农场共285户1202人。其中:汶川县145户681人,青川县140户521人。 表1 永久性安置点人员安置情况 A区 汶川县31户123人(垮坡村昔格组28户116人,漩口镇3户7人), 青川县140户521人。羌族占安置人口的1/4。 C区 汶川县龙溪乡垮坡村昔格组29户125人,悉数羌族。 D区 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85户433人,悉数羌族。 南宝山永久性安置点(共计3个区)占地面积10972 667_,修建房屋73栋、住房338套、建筑面积共计约4.34万平方米、设计5种户型、人均给予35平方米的住房安置、安置人口285户1202人。 表2 安置点永久性住房建设基本情况 房屋(栋) 住房(套) 建筑面积(_) 户型 安置人口 A区 40 185 23200 5 171户644人 C区 9 35 4390 5 29户125人 D区 24 117 15800 5 85户433人 (备注:户型分别为1人户型、2人户型、3人户型、4人户型、5人户型) 二、羌族移民异地安置点生计方式转型 异地安置点的少数民族所面临的生计方式转型涉及到民族适应性问题,呈现出一幅“碎片化”的景象:一面是有楼房、彩电等现代化设施,另一面不得不适应新的环境,缺少基本的农耕知识和技术,无法进行传统的放牧。 来源:商情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